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诫子书的历史发展及文献记载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十分重视道德伦理的教化。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居于权威地位,在尊卑有序的格局下,对于子女的训诫、教化的行为,统称为家训。这种家训,虽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是伦理道德上的各种规范与教导,父母期望子女能够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遵从这些训诫。  相似文献   

2.
在早期周礼乐语之教中,《周颂》被用于祭祀、太学之教、天子视学等仪式中"升歌"的素材。周礼乐语之教在升歌之后有一种针对"歌"的"既歌而语"仪式,这种仪式是用"兴、道、讽、诵、言、语"六种不同的方式("乐语"),对"歌"之义加以阐发,以体现、强化仪式的教化功能。《大雅》部分诗篇是据周礼乐语之教中的"乐语"而创作,"乐语"的性质决定了《大雅》部分诗篇与《周颂》有一种对应关系──《雅》诗是对相应的《周颂》诗义的阐发。这种对应是由礼仪决定的。周礼乐语之教在《诗》的创作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西周到春秋,《周颂》的地位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变化,这决定了现今《诗》文本的编排顺序和结构。  相似文献   

3.
正一、"六艺之学"的实践模式"六艺之学"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发轫于商周之际的神权道德,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减损了殷礼中的宗教神权意识,增益了周人的宗法道德观念,形成了"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大雅·烝民》)的教化主张,由此原始礼乐的宗教仪式逐渐让位于礼乐的道德教化,在"敬德保民"的哲学突破中,逐渐形成了孔子的"以仁释礼"、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礼乐一体",系统地构筑了"六  相似文献   

4.
对于心性道德伦理的探讨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几千年来,醉心于此的思想家不计其数,文章著述更是汗牛充栋。然而学术研究不像教学,贵在创新而非因循教化。李友广博士新近出版的《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变——以郭店儒简为考察重点》(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以下简称《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  相似文献   

5.
陈新 《华夏文化》2004,(4):16-18
家范,亦作家训、家诫、家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典籍。它是在传统的伦理之上,借助尊长的权威,对子孙族众的道德约束,是古人向后代传播立身治家、为人处世、齐家教子思想文化的载体。它源于古人生活实践,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和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 ,焦循是以仁与礼作为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 ,两者统一 ,融为一体 ,组成社会的人伦关系 ,从而形成了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分明的等级秩序 ,又具有相互和谐、人与人爱的伦理模式。而这种模式虽有重建天人之学的愿望 ,但焦循在其论证过程中仍以易学的“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为指归 ,这说明焦循是通过易学来阐发他的道德理想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朱熹心性论的重要特点,在于从哲学本体论上提出以“性”为载体、以儒家伦理纲常为基本内容的先验的本体论证明,为建立人的主体道德自觉提供哲学上的论证。本文由此分析了朱熹的人性发生论及人性中封建道德品性的至上性、本体性、泛众性特点,指出朱熹“心性论”是将形而上先验之“性”(即“四德”)与人类社会中形而下的纲常伦理(“三纲”)有机结合,使以“心性论”为核心的本体论作为一个抽象的、有伦理意味的思辨体系,由此改变了汉代儒学“天人合一”的粗陋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刘淑丽 《寻根》2008,(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苟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可以代表周代人的观念。事实上,周代有关男女之别的阐述与规范已经很多,而男尊女卑观念也是在这个时代被反复论述的。  相似文献   

9.
《孝经》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今天再度审视《孝经》,从道德价值、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孝的观念与对孝的提倡依然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分析《孝经》之孝道观在政治上的影响和在伦理社会的正面指向,探讨发扬经典蕴涵的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朝、聘,在文献中时有连称,如《左传·襄公八年》:“公如晋朝,且听朝聘之数。”以至不少人认为朝、聘是一回事。毋庸讳言,朝与聘的确有相似之处,二者的某些礼仪和功能相近甚至相同。但究其实,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文献中虽不乏朝聘连称者,但更多的是将二者予以区分。这便是本文将朝礼与聘礼分别探讨的缘由所在。楚国的朝、聘之礼是源于周礼的。周代的朝、聘,于五礼之中缘属宾礼。《礼记集说·聘义》陈浩注引吕氏之言说明了朝、聘的类别:“天子之与诸侯、诸侯之与邻国,皆有朝礼、有聘礼。朝则相见,聘则相问也。朝、宗、觐、遇、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