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体育课程改革风险用现在的高频词汇来描述就是"机遇"与"挑战"共存。对待体育课程改革风险的态度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主动积极地参与风险还是被动无奈地经历风险?体育课程改革的决策者、实施者、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合理的制定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规划,以“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建设为基础,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向高层次、高质量方向发展,体育课程应积极推进“三自主”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育竞赛、课余锻炼等课内外一体化的“大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3.
体育课程改革是体育的核心,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体育教学、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相脱节的状态,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不断地发展,本文从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入手,分析了体育课程的发展体系,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为构建符合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反思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可能提高“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背景下“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的意义 1 教学反思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对新课程改革的三点提醒》、《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的基础上,针对“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吗”的不同意见,进一步提出: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软着陆”意为课程改革要“放慢速度,调整方向,确保安全,确保成功”。课程改革要回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准确地理解《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完善《纲要》;课程改革需要引导,不要误导;课程改革需要大家一起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6.
增进我国大学课程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进“自我意识”,是当前大学课程亟 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它表现为参与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评价、开发等一系列过程当中的人们对自己以及对课程的种种反思,同时使得大学课程能够积极地养成和促进这些反思而不是相反,最终 人们能够良好地达到大学教育的目的。对大学课程保持反思的态度,更多地加强反思性教学可以成为一条有效的 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考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高等院校二十几年体育教育改革和近几年推进素质教育为背景,通过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分析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指出了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以适应高校对人才培养和学校体育课程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已经十余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多问题。对问题的的本质思考需要借助伦理学的思维,通过探究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伦理的“为何”与“何为”,旨在进一步帮助人们理清体育新课程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在达到国家基本要求的同时,学校应因地制宜地开发设置当地需要的课程即校本课程,形成自己学校的课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随着2006年新课程改革在全省铺开。我校积极以课改精神和新基础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下面就我校地理校本课程——《漳平市21世纪议程——漳平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的选题和开设等方面所做的实践、探索和反思做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一、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转变教育改革应当以课程改革为先导和主旋律。但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意味着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课程的指导思想及思维方式改革尤其具有决定意义。对当代学校体育课程而言,更为重要的改革则在于体育课程对其体育文化母体态度的转变。体育课程对体育文化是机械认同,还是批判匐新;是作为体育文化的“工具”存在,还是作为体育文化的“主体”存在;是静态的“复制”体育文化,还是动态的“生成”体育文化,不同的选择表示着截然不同的体育课程范式。因而,从这一层次来看,我们对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及理论探究亟待反思。首先,我国学校体育的课程发展与体育文化之间仅仅呈现出“工具——实体”性关系,即课程仅仅是作为体育文化的工具而存在,或仅仅是作为发挥体育文化的某项生物功能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自"扬州会议"后,从课标研制、目标设计、课程实施、成效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在当前课改中值得借鉴。20世纪90年代,城市和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中国特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对我们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但也存在着一些反思的问题。通过研究理清问题,找出成因,为当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学》课程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追求体育教学的长远效益,《学校体育学》课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阐述了重视“健康第一”的理念、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正确审视国外体育思想、重视体育文化素养与运动智能培训、探索体育课程教学的多种模式、促进教学评价理念与方法的更新视角进行分析等问题,希望为《学校体育学》课程发展与改革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同时也希望为学校体育教学理念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秀艳 《成才之路》2009,(23):67-67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旧的体育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和指导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和执行者,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积极地面对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4.
改革高校校运动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终身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素养等新观念形成的今天,高校传统的校运会已远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现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文化的、生活的、课程的角度来改革高校校运会,不仅十分迫切和必要,而且切实可行。它不仅能极大地丰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对高校体育改革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闫梁 《成才之路》2009,(36):54-54
一段时期以来,呼唤建立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成了体育教育界的共同心愿。然而多年的努力我们并没有看到“可量化的”“科学的”标准出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各门学科注入了活力,同时也给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要全新的评价理念与之相适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确定评价标准,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是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党中央要求“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从实际出发,这一轮课改我们应该积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特色学校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提高师资水平、改变传统观念 ,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与努力下 ,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 ;根据教师专业优化组合建立教学指导集体 ;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域 ;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 ;增加科学检测机构 .从而使公共体育课更好地体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本文从课堂具体情况着手 ,运用各种研究方法 ,分析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因素 ,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提高师资水平、改变传统观念、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与努力下,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根据教师专业优化组合建立教学指导集体;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域;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增加科学检测机构,从而使公共体育课更好地体现“健康体育、快速体育”,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本文从课堂具体情况着手,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因素,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体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核心思想的重要要求,新形势下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正在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体育课程设置与学校体育环境也随之改变。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化体育课程改革力度和强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思想认识、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多个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将深入研究和分析中国化体育课程的改革现状、问题以及策略,旨在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必须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每一个教师都必须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对新课程实践进行反思,并从教育反馈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实现教师全面化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