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综合客运枢纽的功能特性、客流集散特性、交通方式换乘衔接模式特性三方面分析综合客运枢纽的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归纳阐述目前综合客运枢纽交通方式协调调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为综合客运枢纽交通方式调度方案的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交通换乘功能是城市交通枢纽的核心功能之一,交通枢纽的交通换乘能力及枢纽内部客流交通组织状况是评价枢纽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引进交通分布原理,将每种交通方式近似看作为一个交通源,其服务范围看成为交通影响区,对枢纽内交通方式间的换乘量进行分析与预测。在充分考虑行人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乘客步行距离作为评价枢纽客流交通组织的主要量化指标。测算行人最大步行距离、平均步行距离、绕行系数评价枢纽布置的方便性,进而评价枢纽内部布局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孙童龄 《科技风》2012,(18):227-228
城市综合换乘枢纽不仅实现了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转换,极大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而且充分发挥了高容量公共客运系统的性能,落实了一体化交通发展战略。但由于我国的综合换乘枢纽建设起步较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若干问题亟需解决。本文首先分析目前我国城市综合换乘枢纽在投资政策和建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重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为完善综合换乘枢纽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喜荣 《中国科技纵横》2010,(18):277-279,133
加快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内容分为两部分:区域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之间的衔接和区域交通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其中区域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即高速铁路与区域其它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区域交通与外部交通之间的衔接即高速铁路选择哪个枢纽与其它交通方式进行衔接。本文根据我国高速铁路与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关系和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交通一体化建设的内容、原则及各种交通方式的服务性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选线与枢纽布局。验证了高速铁路市区段选线与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艾倩楠 《内江科技》2023,(1):123-125+137
<正>为响应国家“碳中和”发展战略,为研究城市客运枢纽旅客疏散行为中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以常州北站为例,引入随机效用理论,考虑距离、收入、时间、费用、方便性、舒适性6种因素对方式选择的影响,构建了大型客运枢纽旅客疏散的分担率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采用极大似然函数估计,结合旅客调查样本数据,  相似文献   

6.
从贵阳轨道交通正在建设站点及周围设施布局情况出发,在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无缝换乘先进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贵阳市的交通布局、用地特点以及人文环境,本着"快捷便利,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综合枢纽站,大型接驳站及一般站换乘3个方面,对未来贵阳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无缝换乘方式提出几点设想和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7.
《学会》2021,(8)
制定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福建特色的福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十分必要而紧迫。本课题经过深入研究,在福建省特点、综合交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客货运需求发展趋势预测基础上,提出了打造福建"网络覆盖、通道集约、枢纽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目标,并从福建交通的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角度提出了发展战略建议,同时也提出了构建福建"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体系及台海通道超前研究的建议,以期为福建综合交通发展提供战略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航运输需求的增长,中国大陆已经有9个超大型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突破了4000万人次。机场枢纽的吞吐量能力以及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机场陆侧交通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对旅客陆侧交通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优化机场陆侧交通的组织与规划,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本文以首都国际机场为研究对象,并对机场旅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旅客的个人社会属性信息,出行信息和交通方式选择信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本文分析了影响旅客陆侧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并建立了基于NL模型的机场旅客陆侧交通方式选择模型。从模型检验的结果来看,NL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场旅客陆侧交通方式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我国河谷型城市在现有公交线网规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河谷型城市和定义与特征入手,分析了河谷型城市公交线网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就河谷型城市公交起讫点和换乘枢纽的设置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几种相应的布局模式和各自的优缺点及适应条件。通过对河谷型城市所具备特点的综合分析,并结合现有的交通方式,提出了适合我国河谷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规划模式,从多方面对河谷型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提出了改进意见,对河谷型城市公交线网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按空间位置分为:地上铁路、高架铁路、地下铁路。沈阳有轨电车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它采用地上铁路。为打造低碳环保的有轨交通系统,在建设有轨交通的同时,充分考虑浑南地区的路网规划、交通组织配合,结合道路断面,合理设置线路及站位,充分发挥有轨电车转弯半径小、线路设计灵活的特点,达到与地铁、常规公交等各种交通方式达成一体化换乘和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内涵,从运输供给、需求和运输方式的外部性三个方面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三个发展方向,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发展阶段、调整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阶段。论文对国内外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现状及规划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整体分析,进而从宏观、中观、微观、操作四个层面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理论体系的具体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新时期城市交通规划的作用与思路转变作为切入点,对城市现阶段的相关特征予以深入的分析。结合新时期城市交通的特点提出在城市新时期交通的作用出现的一些转变,目前交通已成是我国解决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问题的一个枢纽。而新时期交通规划是深化当前国策与新时期市场经济下城市发展的的一种举措。在对常规交通规划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交通规划一定要遵循的一些原则,要从根本实现一些相应的转变,用以深化新时期城市交通规划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交通枢纽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全罡  丁姝 《大众科技》2010,(2):45-46,18
交通枢纽综合信息平台是为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一个信息整合和交互平台,使处于枢纽的各种交通方式和公共区域上的信息迅速整合在一起,提供给管理人员作为旅客引导、指挥调度的决策依据,以达到枢纽中人流、车流、货流的安全有序快速流动。交通枢纽综合信息平台将整合来自各种交通方式和系统的班次信息、客流信息、设备信息,向综合交通枢纽内部的引导、调度等系统以及外部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提供实时信息。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中,科学合理的换乘量预测分析至关重要。通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枢纽总量预测和非集计模型对枢纽换乘分担率的基础上,得到客运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间换乘量,并以新成都站为例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介绍了重庆铁路东南环线重庆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方案,计算了2020年枢纽的客流总量、各方式交通分担了以及铁路与各种交通方式的日换乘量,对6条高速铁路和1条城市轨道交通支线的衔接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从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大城市内外交通出行量越来越大,高效、便捷的高速铁路成为人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16.
据《乌鲁木齐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新疆机场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资料说明,建设新疆机场群、以机场群协同发展推进新疆自治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已然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新疆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疆内综合交通发展现状的背景介绍,综合考虑各地区机场的运行现状,从航线网络优化角度出发,提出建设疆内机场群并推进协同发展的战略建议,最终给出发展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7.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公路运输枢纽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博 《中国科技信息》2009,(15):319-320
文章从社会经济、公路运量及交通区位三方面出发,建立了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造了模糊判断矩阵,引入了重要度综合指数,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对区域内各运输枢纽节点重要度综合指数的分析,可以为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交通技术的改进和城市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城市化和交通的一体化关键在于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在国内外学者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从公路交通绕越模式与城市道路衔接节点规划两个方面论述城市化进程中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系统规划问题,提出了规划原则与方法,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道路功能的转变以及工程实践中道路网一体化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跨越式发展,新建铁路客运站多被定位为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即集铁路、长途汽车、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渐形成,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所产生的客流换乘量占所有换成方式的比例将急剧增加。本文将对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城市客运枢纽是国家或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信息化、智能化趋势下城市客运枢纽交通需求产生的内在机理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枢纽地区客运需求与供给的作用机理及动态匹配关系,并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运量结构等方面构建了反映城市客运枢纽交通需求特征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