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约论本身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解答问题的思想框架。传统契约论作为一种标准的政治义务理论,诉诸实际的同意来解释政治义务的产生。当代契约论主要关注的不是政治义务问题,而是为正义原则和社会制度提供道德辩护。道德辩护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义务问题,因而"假想的契约不能产生义务"这类批评对当代契约论构不成挑战。  相似文献   

2.
麦道的哲学试图抹去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本体论间隙。为了实现这一哲学计划,麦道需要接受某种真之同一论。本文认为,麦道所需要的是真之坚实同一论,并且承诺关于罗素式单称命题。本文首先论证真之同一论论题,然后更进一步,在麦道的哲学计划下辩护真之坚实同一论,认为真命题与世界中的事实同一。本文并非要给出一个对同一论或坚实同一论的完整理论,而是试图在麦道的哲学计划下给出一个对坚实同一论的辩护,认为坚实同一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扶手椅哲学诉诸直觉的方法提供可靠的证据,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们难以逾越的鸿沟。乔姆斯基从语义学理论出发,提出笛卡尔预设,为直觉证据的先天可靠性进行辩护。当前,面临实验哲学直觉的文化差异性研究的严峻挑战。戴维特试图从实验语义学出发,通过质疑笛卡尔预设,批判笛卡尔解释,提出一种经验负载的温和解释论,重建为直觉可靠性辩护的可能路径。温和解释论不仅使得传统的扶手椅哲学的理论重新焕发了活力,还为实验语义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论。同时,温和的解释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破除意识的神秘性,使得意识成为可科学理解的物理或生物现象是秉承科学主义传统的当代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脑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一直不懈努力的哲学——科学议题。鉴于笛卡尔哲学中的意识概念并未真正经过理性法庭的审判,使得意识祛魅具有不彻底性,还原论者开始了意识的科学还原和概念取消多种进路尝试。笛卡尔主义者内格尔针对还原主义论证提出现象学论证,由此指明意识还原的科学纲领在方法论上同样犯了范畴错误,即在科学的还原过程中遗漏掉主观性。还原论者忙于通过修改物理本体论承诺来消除主观性难题,结果为神秘主义、突现论和目的论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5.
弦论等"超验"理论中的非经验评判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意味着当代物理学中的新研究范式,是当前科学哲学的研究热点.相关非经验评判争论常常聚焦于对作为一个理论的弦论的评判.然而,把弦论视为一个理论面临一定问题,相关非经验评判争论中的弦论更接近研究方法或进路而非一个特定的单一的理论,而且人们对于弦论的信心在特征上也与对于研究方法或进路的信心相似.将弦论等"超验"理论的非经验评判视为理论证实问题是一种误区,应当将弦论等"超验"理论视为研究方法或进路来展开争论.  相似文献   

6.
王宝林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1):42-44,45
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与以哈耶克和诺齐克为代表的保守自由主义者,是当代自由主义为西方资本主义根本制度进行辩护的中坚力量。其中,罗尔斯的"正义"论所折射出的为平等的自由辩护所构建的合法性理论,诺齐克的"最弱意义国家"所体现的为自由权利至上辩护所构建的合法性理论,都深刻地代表和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同时又表现出了对传统自由主义合法性理论的深深眷恋。  相似文献   

7.
知识辩护理论长期处于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基础主义与融贯主义、可错论与不可错论的争论中止步不前。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争论的双方都在某些方面错误地理解了知识辩护的性质。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错误地采取了个体主义立场;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执迷于知识的绝对真理性质,错失了知识的语境性质;对可错论的担忧源于全面而彻底地拒斥怀疑论的幻想。为纠正这些失误,语境主义的辩护观认为,知识辩护是可错的、历时的、公共的。语境主义的辩护是在特定语境下以实用真理为目标的,是在"挑战-辩护"过程中的动态活动。  相似文献   

8.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从近代发端到当代修正,其理论演变都是围绕着某种理性论证方式展开的,在论证过程中借助于一种普遍人性观点和理性假设推论出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规范.罗蒂的反认识论和反理性主义立场使他不再相信任何基础主义式的理论言说方式,但他对启蒙政治计划及其实践效果的认可也使他在放弃自由主义理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该理论为之辩护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他认为,自由主义制度及其生活方式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辩护方式,这种方式将抛弃启蒙哲学思想的残余,以便更能够适应后启蒙时代的智识语境,因而也能产生更好的辩护效果.虽然罗蒂的辩护方式在自由主义内部也未得到认可,但对于我们站在自由主义文化之外认识自由主义及反思政治哲学方式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围绕心理因果性问题的还原主义和非还原主义之争是当代心灵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术焦点之一。以金在权为代表的还原主义者试图从因果解释、层级世界模型、物理实在论的角度回应非还原主义者的质疑,并为其立场提供形而上学的辩护。然而,我们的分析认为,近半个世纪来金在权对心理因果性的论述反映出他不断弱化的物理主义承诺以及不断退守的还原论纲领,也揭示出当代还原论旨趣的心灵哲学难以突破的限度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知识正统三元定义出发,知识和信念之间的蕴涵关系似乎为当代绝大多数的知识论学家所接受.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蕴涵论题与反蕴涵论者之间进行了影响深远的争论.笔者认为,反蕴涵的两种路径都不构成对蕴涵论题的反驳,问题的关键在于误解了语用学在当代知识论中的运用.语言哲学的反蕴涵路径混淆了蕴涵关系的语义学与语用学差异;"不自信考生案例"路径所揭示的是辩护视角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分歧,本质上是知识论归因者语境主义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博约问题存在于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对"博""约"的具体内涵、属性特征的当代理解及整体把握,有着理论与实践多方面的意义。在生成论教学哲学视域下,教学中的"博"具有普遍性、无限性、开放性,"约"具有特殊性、有限性、聚焦性。两者互动互应、螺旋交感,共同影响着教学的存在、运演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生存论转向是在清理当代哲学 ,特别是西方当代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其问题时 ,结合当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与转型的剖析 ,进而形成的对当代哲学存在论转换及其方向的理论追求与创构努力。生存论转向是整个当代哲学转型中哲学存在论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向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生存论转向分为三个层面 :已经呈现出来的转向、尚待实现的转向、始终处于未竟状态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自维也纳学派以来,逻辑就被当作思想推理的工具,它甚至反过来被当作消除形而上学的工具。然而在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之初,逻辑与形而上学是不可分割的。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而上学史中一直都存在着世界与逻辑的关系问题。19世纪随着数理逻辑的发展以及它对黑格尔哲学的反省,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式的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研究;而作为布伦塔诺学派的后继者,胡塞尔通过建立现象学来回应世界与逻辑的关系问题,并处理了是论和逻辑学的关系。由此,重构这段思想史并刻画和分析是者与逻辑的关系问题,就对反思当代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思想与逻辑工具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彻底怀疑论宣称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面对怀疑论的攻击,怀特发展了一条内在主义式的反怀疑论方案。基于传递失败和认知资格两个关键概念,该方案指出认知者接受类似我没有在做梦一类的反怀疑论命题是符合认知理性的,因此怀疑论攻击所造成的破坏是有限度的。有一派反对意见指出,该方案只是为接受反怀疑论命题给出了实用辩护,而怀疑论者则是要求认知辩护。但经过分析可以发现,批评者对于认知辩护与实用辩护的理解过于狭隘,而怀特的方案同时给出了实用辩护与认知辩护,也对怀疑论产生的根源做出了哲学治疗。  相似文献   

15.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本世纪英美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 ,构成了当代英美哲学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体现在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两大领域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无实在论、非实在论以及准实在论等之间的争论是英美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主要内容 ;戴维森的意义理论与达米特的理解理论之间的论战推进了当代语言哲学的发展。不仅如此 ,这场争论还涉及其他哲学领域 ,并将对新世纪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大多数英美认识论者们将研究中心放在信念辩护的条件之上。阿尔斯顿的新书《超越“辩护”——知识评价的维度》则是在知识理论领域扭转这种长期争论的大胆尝试。他认为,知识论者们长达世纪之久的探索知识辩护、为其本性与条件寻求正确解释的努力,其实迷失了要义。因而他们对假定的信念客观属性的努力寻求如同对不老泉唐吉诃德式充满幻想的追寻。他呼吁知识论的信赖主义者、恰当功能主义者、证据主义者等等悬置各自所持有的知识辩护理论,放弃对知识辩护的寻求,停止有关知识辩护的谈论,在他全新多元主义的知识框架内重新构思,采取一条新的路径——对有可能被信念所认可的多样“知识欲求”的评价.走向知识信念。早在十多年前.阿尔斯顿就在一篇名为《知识欲求》的文章中主张应该放弃传统知识论对辩护核心解释的寻求,转而建构旨在试图理解知识欲求的全新多元的知识论。这本精致且重要的著作可以说是对他主张的详尽清楚的论述。此书既是对传统知识论的有力挑战.也反映了向早期哲学经典问题的回归。阿尔斯顿对认识论中许多基本问题有着独特见解.如运用信念的知识欲求重新诠释自己为批判和辩护不同的知识确证所做的论断等等。书中还涵盖了认识论中的许多重要主题,如;信念形成,解释,知识基础,智慧美德,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感知.可靠性,怀疑主义,等等。  相似文献   

17.
"空间转向"已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理论研究的共同趋势。空间意识与空间话语的缺失,是国际关系学不可忽视的理论疏漏。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成为一项兼具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研究议程。这一研究可分为两个层面的议题:一是从哲学层面对"空间"进行重新审视,奠定国际关系学空间理论的哲学基础;二是在"社会学转向"的基础上,对国际空间进行社会结构研究和社会过程研究,以构建国际关系学空间理论的内容框架。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空间转向"有两条可行研究路径:一是推动反思主义理论的空间化;二是通过建构主义与地缘政治学的融合,构建地缘政治的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8.
苏珊·哈克用"中道"实用主义改造、融合各种极端科学论,避免对科学激情的单纯辩护或批判,初步尝试对科学进行更为冷静的审度。她用"探究-证据-帮助"代替"认识-检验-方法",建构了一种颇有特色的折中理论。哈克科学论存在着诸多问题,创新性和深度尚嫌不足,但开辟了科学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语义来源问题是语言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本文考察先秦时代关于语义来源的理论,发现先秦关于语义来源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象""意"摹写论,二是感官认知论.承载语义的符号是社会约定的.该项研究旨在对当代学者探索语义认知规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自皮尔士创立"经验"概念到彻底的经验主义者詹姆斯,再到杜威认为"经验"就是效果,"经验"概念的含义历经了多次的发展变化。解读经典实用主义的"经验"概念,不能忽视德国观念论的作用,德国哲学始终影响着实用主义的发展。康德哲学是皮尔士的思想燃料,打开了皮尔士的实用哲学之门;而詹姆斯的理论也携带着德国哲学的理论基因;杜威哲学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