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可靠主义是当代知识论中重要的理论形态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被提出开始一直是知识论学者讨论知识理论时运用的重要语汇.方环非的《知识之路:可靠主义的视野》这本著作首开国内研究可靠主义的先河,系统论述了可靠主义的发生、发展,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解决路径,并对其在当代知识论中的地位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强德性知识论主张知识是一种成就,一种来自能力(德性)的成功,即“知识成就论题”。这个论题很好地解释了知识的价值及其根源。然而,它也让强德性知识论遭遇了两难困境:一方面,它太弱,会遭遇假谷仓等环境运气反例,表明有些成就不是知识;另一方面,它太强,会遭遇芝加哥等证言知识反例,表明有些知识不算成就。这个困境之所以成立依赖两个预设:1.知识与运气不相容;2.强德性知识论是一种个体主义知识论。文章采取“破立结合”的策略:对于运气问题,以破为主,否定知识与运气不相容。对于个体主义问题,以立为主,构建一种共同体主义的联合成就观。根据这种观点,与知觉知识不同,证言知识的认知成就主要体现在促进共同体的理智繁荣。  相似文献   

3.
吉拉·谢尔从基础整体主义视角出发,突破传统方法论及知识论模型,构建了动态的"新奎因"知识模型,以使所有知识既基于心灵又基于世界,形成了独特的基础整体主义知识论,为知识论争论的消除及研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知识的确证进路诉诸“指导-道义论”的内在主义原则,将知识视为具有内在可及性证据的真信念,然而该理论无法应对记忆问题和证言知识的挑战,因此被可靠主义知识论取代。可靠主义的知识论以可靠性为出发点,建立了一种外在主义和后果主义的知识理论,使认知主体成为知识论研究的重心,成功区分了知识和真信念,将价值问题引入了知识论研究中。知识论中的可靠主义转向可以为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借鉴,科学实践哲学和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的流行,都蕴含着科学哲学研究的可靠主义转向。这一转向有助于科学哲学回归实践和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笛卡尔知识论被理解为经典基础主义,随着经典基础主义的基本原则被抛弃,笛卡尔知识论似乎仅具有历史意义。然而,经典基础主义只是笛卡尔知识论的一个面相,笛卡尔知识论最具创造性的部分是关于认知规范性的论述,笛卡尔认知规范性理论支配着当代知识论中知识的规范性与知识的自然化之争。  相似文献   

6.
知识与德性的关系问题至今仍然是值得人类思考的问题,西方同样重视知识与德性的探求。追溯西方哲学史,西方大致经过了知识就是德性,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与德性的对立等立场。虽然西方亦重视德性之探索,但由于研究问题视角与文化背景之不同,最终偏向为知识论。  相似文献   

7.
奎因把知识论视为心理学的一章,即一门单纯的描述性学科。普特南、戴维森和罗蒂对这条自然化道路进行了深刻反思,逐渐形成一种逃离自然主义的趋势,试图恢复知识论的规范维度。然而,直至索萨提出德性知识论之后才发展出一种较为系统的解释框架,它以理智德性和认知视角为核心,能够兼顾知识论的规范性和描述性这两个维度。德性知识论是化解传统知识论与自然科学这场遭遇战的一条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无知的智慧"是人类认识过程必须具备的认识德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无知的观点,人类对科学理性的反思以及人类对知识占有的"个人性"特征的认识,使人类不断认识到人类的有限性在终极实在的无限性面前的无知.从德性知识论出发,现代社会必须将"无知的智慧"视为一种伦理义务.  相似文献   

9.
知识论作为一门哲学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学说之一,它不仅研究知识的种种形式与知识的性质、范围,而且它更能调整和完善人的思维活动和一定的社会行为。在当代,知识论问题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当代女性主义思想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对知识论的批判,她们认为传统知识论无论在性质、内容、以及范围上,还是在知识生成的方法与建构上都充满了男性的思想和意识,并无视女性在知识创造中的作用,或歧视女性。因此,女性主义作为或思想,或观念,或方法,通过对知识论中性别偏见和传统知识中的二元论、基础主义以及理性的批判,给当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和研究以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0.
慕课基于连通主义学习理论,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与学习的深刻变革。这一深层意义的变革必然引起教学过程中的"学"与"教"呈现出自主性、个体性、存在性和生成性的时代特征。而教学的德性特质则要求从学生的外在身份表现维度和内在道德发展维度对慕课革命进行反思,并从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创生性的教学过程和存在式的教育关系三个方面重构德性教学。  相似文献   

11.
葛梯尔问题的不可解性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一个共识。分离说主张,在知识三元分析模式中,信念成真项与信念辩护之间的分离是葛梯尔问题产生的原因。共变主义与同一主义致力于弥合信念成真项与信念辩护之间的分离,但它们自身也存在着缺陷。知识的信念假设是分离说的理论预设,它从根本上造成了信念成真项与信念辩护之间的分离是不可弥合的。信念知识论无法避免葛梯尔问题。无信念的知识论主张摆脱知识的信念假设,“知识优先”知识论与理解知识论是其两种主流进路。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知识论中,一个未曾被完善回答的重要理论问题是:知识论史上存在着知识三元分析的柏拉图传统吗?柏拉图首先提出了真信念加上第三要素构成知识这一问题;休谟认为恰当的信念构成了知识;康德则主张知识是有着客观充分性的信念;罗素强调知识与信念是种属关系,他更早地给出了葛梯尔型反例,并针对知识三元分析模式的缺陷提出了可能主义的解决方案。文章将分析知识论历史上溯到了柏拉图时期,沟通了知识的发生学研究与结构学研究之间的所谓"转变",实现了知识论与认识论的统一,奠定了葛梯尔问题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知识与课程:“支点”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与知识紧密相连。在课程研究与发展过程中,受制于本质主义知识观,课程探究与决策无不遵循"课程作为知识传承工具"的命题。这种工具主义的逻辑与立场,因其僵化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课程被严重误读、误用以及发展困境。如今,伴随着各种文化批判思潮的兴起,这个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常识性"命题,面临着严峻的历史性的挑战。批判、超越、重建课程的知识论基础与逻辑已成为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强音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14.
从知识正统三元定义出发,知识和信念之间的蕴涵关系似乎为当代绝大多数的知识论学家所接受.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蕴涵论题与反蕴涵论者之间进行了影响深远的争论.笔者认为,反蕴涵的两种路径都不构成对蕴涵论题的反驳,问题的关键在于误解了语用学在当代知识论中的运用.语言哲学的反蕴涵路径混淆了蕴涵关系的语义学与语用学差异;"不自信考生案例"路径所揭示的是辩护视角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分歧,本质上是知识论归因者语境主义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课程的本质主义症结与“合法性”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论是课程领域难以回避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今日课程研究与改革中纷争最为激烈的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本质主义知识论基础在课程理论探究与实践改革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学校课程研究与发展无不遵循本质主义的逻辑、立场与方法,呈现出明显的本质主义品质、特征与发展轨迹,使课程因品质、价值、目标、模式和功能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性扭曲与缺失而面临着严峻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当代知识论怀疑主义,国外知识论者已有很多探讨,但是,这个问题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认真考察怀疑主义的论证结构,分析怀疑主义论证中的非充分决定性原则和确证的闭合原则的关系,以探讨何种知识论原则才是这种论证所需要的,何种形式的论证结构才是怀疑主义论证最基础的结构,在当代知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校园行为启蒙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手段,是指通过情境、活动、体态语、模范榜样、故事童谣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促进良好德性的养成。其促进校学生德性养成的策略主要有:提高教育者的德性水平,从"知识论"向"德性论"转型;创设良好的校园德性文化环境;建立多样化的校园德性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与战后世界范围内开放大学兴起的社会情境炯然相异。知识论嬗演对开放大学建设和开放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变化主要来自知识科学性的去蔽、知识产生途径的变化和知识的去中心化。地方电大应告别传统本质主义知识论主导下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转型和知识论嬗变情境的地方开放大学教育进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盖梯尔反例的提出,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这个经典知识定义受到强烈的冲击。如果知识不再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那么辩护为知识带来的额外价值就会受到质疑,“淹没难题”引发了对知识价值问题的重新思考。文章梳理了当代知识论中的“淹没难题”,重点论述索萨从德性知识论的维度,以表现规范性为基地对“淹没难题”的回应,由此揭示知识相对于真信念的规范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承续"尊德性而道问学"儒学道统,发展出自成体系的德性课程知识观.一是以"心即理"阐明德性课程知识的意蕴,即德性课程知识既要满足自我的"尽心"而为的精神伸展需要,又要体现社会的思想约束和道德规制;二是以"复性"指明德性课程知识的价值,即以复己之性、复人之性、复物之性为价值向度,既继承儒家学术传统的知识积淀,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三是以"人伦"言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容,即在自我主体性确立的基础上践行类别化的人伦关系;四是以"知行合一"申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部知识实践和外部行为实践过程,即在主观主义知识观和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统合中发现德性,在学问知识与生命实践的一致中发展德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