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静 《采.写.编》2022,(8):160-162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都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如果不能及时把握住“互联网+”的趋势,广播电视在内的这些传统媒体就有可能很快走向没落,比如广播电视,现阶段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的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互联网+”对广播电视的内容质量、播出形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这直接考验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能力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面对新形势如何能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结合起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面对的新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网络媒体、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生的多元化的传播途径,极大地推动了传媒业的革命,报业等传统媒体遇到了挑战,也激发了报人在新的环境下强烈的求新、求变、求突破的激情,推动了报业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形态、内容生产方式与标准,以及经营模式的转变。那么,在网络时代,纸质媒体做新闻应该遵循怎么样的思路呢?笔者认为,对综合类报纸来说,"新闻"始终是第一元素。但是,在网络时代,报纸的时效性与  相似文献   

3.
寿川 《新闻战线》2015,(5):99-100
新年以来,每天阅读人民日报,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报纸在改进创新上有了一些新进展,主要体现在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在互融互通上做出了努力,在做有价值、有参与、有温度的传播上发生了一些喜人的变化,体现出主动适应新环境、积极应对新挑战的探索。打造认同,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党报工作移动互联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人们喜欢在各种网络圈子中浏览,是因为圈子是靠朋友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纸副刊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本文梳理报纸副刊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下发展困境,从媒体融合视角,探析报纸副刊融合传播的转型策略.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实现全媒体表达,是报纸副刊突围重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报纸应对网络媒体挑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瑾 《新闻爱好者》2005,(11):17-17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具有实现新闻传播、商务、会议、交友、游戏、远程教育等多种社会活动的功能,而新闻传播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功能。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日渐成熟,影响力也日趋扩大,对报纸形成了强劲的挑战。网络媒体对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报纸应当如何应对来自网络媒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有好的编辑,才有好的报纸”; “互联网时代媒体的竞争,最根本是编辑的竞争; “组合编辑是未来媒体管理中最稀缺的人力资源”…… 新闻界眼下流行的这些观点,无论角度如何,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同一个观念:在信息进入网络时代后,受众对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非常广阔,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在争夺受众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互联网用户的规模跃升到新的高度,报纸媒体的生存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16年,中国报纸的创新力度呈现增强势头,在传播内容、传播技术、媒介融合、经营管理等方面新意频现,但中国报纸的经营状况整体上并未好转,中国报纸的遗憾依然不少.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报纸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网络的即时性、无限性、互动性、创意性.对报纸的组织和传播方式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网络也给报纸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理念,为报纸提速新闻时效、增强报道感染力、强化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自从电视问世并进入千家万户后,一向占统治地位的报纸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报纸虽然也面临广播这种传播媒介的挑战,但相对说来,电视比广播更能吸引受众,因而也可以这样说,电视是报纸的“劲敌”。如何问答电视的挑战,报界不能不探索新的路子。有人主张用深度报道来同电视竞爭,认为电视虽有画面、声音传播新闻之所长,但难以把事件后面的东西深挖出来,而报纸却能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深度报道的确是报纸与电视竞爭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还有一个重要的、被人忽略的手段,即在报纸上多运用图片(这里所说的图片包括新闻照片、新闻漫画、插图和速写等)。分析一下电视能吸引受众的原因,就不难理解这一点。电视的特点是用形象的画面、动作、声  相似文献   

10.
李杰 《编辑之友》2015,(8):80-83
作为报业数字化浪潮中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云报纸从其概念提出到成功出版,始终面临着两种声音与论调:一种认为,云报纸能让“互联网活在报纸上”,能成为拯救报业的救命稻草;另一种认为,由于其费力程度高,受众需求小,云报纸注定与之前的二维码命运一样,只是昙花一现.到底哪一种论调是贴近实际的,文章通过对云报纸及其信息收受模式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进行网络调查,对云报纸编辑出版的策略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之而来的则是新媒体对报纸等各种传统媒体受众的分流,特别是对于报纸媒体来讲,新媒体所独具的传播时效以及传播方式上的贴近感与传播互动性,对报纸的民生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互联网+",部分报纸民生新闻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没有能够发挥出自身所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公信力的作用,使得报纸民生新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报纸民生新闻如何实现突围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出舆论引领作用,是每一个报纸人都应该积极思考的。本文主要就"互联网+"时代下报纸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行探讨,以期可以为报纸民生新闻在"互联网+"的环境之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纸媒对新闻产品进行包装,不仅是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有效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报纸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纸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图书、期刊和报纸,此三者在大众体育信息传播领域与互联网、手机传媒等相比已无明显优势,如何在严峻形势下谋求突破与发展成为纸媒介从业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高战 《新闻前哨》2008,(10):74-75
报纸是大众传媒,坚持大众化办报是报人一贯的宗旨。但自从互联网开启了一个分众化传播的时代,报人们一向尊崇的大众化传播理念受到了挑战和质疑。  相似文献   

15.
《生财有道》栏目,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一档播出长达十一年、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以主持人为核心的专题栏目。在媒体变革的大背景下,当传统媒体的老栏目遇到新媒体的挑战时,作为栏目的主持人应该顺势而为,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自己在节目中的定位与职能,认真应对新媒体时代主持人在节目创作过程中传播理念的变化,并在实践中寻求破局的应对策略,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和新媒体不断发展,对传统报纸行业产生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微博、微信等微传播环境盛行,对报纸编辑的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报纸编辑要结合日常工作需求,掌握新型编辑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应用创意性思维,在微传播环境下推进报纸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是竞争的时代。特别是报纸行业的激烈竞争,要求用最快捷的方式把最新的信息带给我们的读者。谁能抢得第一信息源并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信息,谁就能生存。互联网以其便捷、快速、全面的信息资源优势,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空距离,给报纸的本身及发展带来了活力。各家报纸争先恐后地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稿件,充实报纸内容。力求把最快、最新的信息带给自己的读者群,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从而闯出一条生存与发展之路。不容置疑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络技术给报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8.
当下,自媒体如破竹之势出现在公众的面前,这种媒体的出现是建立在数据网络成熟发展的基础上的,它实现了媒体和群众互动的方式,可谓是一种为草根大众设计的舞台,人们可以做自己的导演,做自己的记者。人类传播历史上有三种传播媒体:第一种就是一些较传统的媒体,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第二种就是在互联网发展之后,手机和电脑大众化,人们利用手机媒体和互联网这些多媒体来传播信息;第三种就是本文说的自媒体。本文着重探讨自媒体的传播特点,以及其与传统媒体比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新生力的传媒,并对传统媒体发出了挑战。传统媒体都感觉到了这种威胁的存在:一是时效性。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不同,没有截稿时间。二是丰富性。互联网上的信息各种各样。三是自主性。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受众绝大部分是在被动接受信息,有什么看什么,多媒体等新技术使得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主动发布信息”成为现实。四是交互性。传统媒体一般是以单向传播为主,而网络强调互动式的交流。五是异步性。广播、电视节目在时间流程中播出,并与固定的时间相对应。这是传统媒体的一大弱点——即线性传播。但…  相似文献   

20.
崔博 《记者摇篮》2012,(12):42-43
报纸的发行量在不断下滑,读者年龄普遍偏大。微博与报纸牵手,是传统报纸应对网络竞争的重要手段。报纸办微博可以吸引年轻读者,可以增加更多的信息源,借助微博高科技途径和高效率的传播方式,报纸微博正在改变报纸的面貌。微博弥补报纸不足报纸微博,是传统报纸在互联网上开通的官方微博,是报纸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对互联网新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早在2010年就有报纸推出自己的官方微博,但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