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新闻报道的引导力和可视性在于其内容的厚度和思想深度。基层电视台要想创作出精品,让自己的新闻出彩,就必须在厚度和深度上下工夫。这是基层电视台新闻报道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新闻作品厚度的承载离不开报道者的全局意识它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在微观上明察秋毫的能力,更要有在宏观上把握大局、参透事物真谛的本领。对于平凡的事件,只要作者站得高,看得远,立意好,有独到的思考,能深刻地揭示作品之外更深层次的内涵,就能在人云亦云中别开生面,在众目睽睽中独辟蹊径,在强手如林中技高一筹。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曾播出过两条反映我国博…  相似文献   

2.
周金泉 《新闻前哨》2023,(22):43-44
消息、独家新闻、深度报道可形象地称之为新闻报道的“三板斧”。本文就如何写好“三农”领域的消息、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分享实践体会,为新闻采编人员做好“三农”新闻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地区点多面广,编采人员少,紧紧依靠地方台的力量,采制的新闻毕竟有限,地区广播电视台以提高素质创作精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主题活动为载体,紧紧把通联工作抓在手上,抓牢新闻宣传第一要务。我们加强策划,各基层台联动,增加信息量,同时努力克服动态报道多、深度报道少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一、宣传工作跟得上精心组织学习。指导基层电视台树立大局意识,把地委行署重要会议精神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紧密联系实  相似文献   

4.
戴维 《新闻窗》2007,(6):84-85
有人把深度报道比喻成新闻报道的“重武器”,它是传媒大力提升社会影响力、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报道形式。深度报道具有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受众对新闻传播内容“关注”的错位,新闻题材的“总成”与“分拆”两方面,阐明要达到“走转改”与新闻的深度表达完全契合。一、要用受众的视角从事新闻报道,二、“落地”的状态即是深度,三、记者走基层是新闻的本义。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内容要来源于基层生活,要反映出民众的心声,这样的新闻才会更具真实性,有更大的报道价值。因此需要电视台记者深入基层进行取景、取材,采访内容要紧紧围绕基层群众展开,坚持走群众路线,只有采用走基层形式的报道,才能促使电视台制作出的节目收视率更高。本文就电视台记者走基层亲身蹲点采访报道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继央视开办《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多档深度报道栏目开办以来,各地电视台的深度报道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社会热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剖析和评述,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缺陷,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做有深度、高的节目,央视和省级电视台优势明显,很多地方电视台同行都感慨,基层电视台深度报道很难做深。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谈地方电视台深度报道栏目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由于深度报道特有的观察视角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度解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媒体的期待和信任.因此,比起常规的新闻报道形式.深度报道负载起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度报道栏目成为许多电视台重点经营的品牌栏目。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记、编辑为深度报道如何出彩出新伤透了脑筋。尤其在深度报道领域,电视媒体更多地受到纸媒的挑战.侧重于解释、剖析和思辨的内容,总是更适合于阅读和回味。  相似文献   

9.
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整体效应浅说张亚华县级电视台是最基层一级的电视台,特点是台小人少,实力弱。按广播电影电视部规定,自办节目重点是地方新闻及新闻性专题节目,这就决定了县级电视台必须在新闻报道上做文章,脚踏实地地追求“整体效应”。首先应使编辑记者形成追求...  相似文献   

10.
“新时政新闻”的意义和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市级电视台新闻报道,特别是时政新闻报道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成为了制约新闻改革与创新的因素。其实,地方台的时政新闻也可以借用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技巧,转换报道的角度和形式,增强其深度和广度,时政新闻也能做出好看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陈东兴  卢秀梅 《今传媒》2011,(4):122-123
系列报道是一种深度报道,可为观众提供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等来龙去脉,但区县级基层电视台在做深度报道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际经验,从确定选题、前期策划、转变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系列报道,使系列报道真正达到"形"、"质"结合,有"系"、又有"列"。  相似文献   

12.
鄢睿 《声屏世界》2013,(12):19-20
目前,我国多数民生新闻节目都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新闻报道娱乐化而深度不足的问题,民生新闻在各级电视台追求高收视率的竞争下进入了瓶颈期。而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活动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其崭新的定位与理念指引着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新媒体,电视媒体新闻报道只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收视需求,重视发掘新闻信息的深层次价值,开展有深度的报道,才能推动自身的健康发展。开展深度报道是摆在当前每一位电视记者面前的主要任务。地市级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与大量省级电视台的多重压力下,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深度报道才能创建自身特色,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14.
三农新闻报道,是针对农业、农村、农民三个主体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三农新闻既承担着传递最新的惠农政策、信息;又担负着反映农村基层真实情况,提示存在问题,为政府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等诸多方面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工作抓手。怎样才能让三农新闻报道有高度、有厚度、有深度?  相似文献   

15.
社区、企业和农村作为最典型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单位,是记者"走转改"活动的前沿阵地,是新闻的源头活水。记者走进社区、企业、农村,了解和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是改进和创新媒体服务基层的重要途径和形式。荆门广播电视台在"走转改"新闻实践中积极探索将新闻采访和基层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径,开展进人百家社区、深入百家企业、融入百家农户,拓展记者服务受众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凸显"走转改"活动的实践魅力。一、进入百家社区,实施"挂牌服务",以采写实践拓展基层服务的深度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被视为传统媒体“最后的倔强”,从新闻媒体长远发展来看,深度报道涵盖的广度、深度、厚度都是即时性报道难以比拟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信息技术的加持以及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正促使速读、微读、扫读时代加速到来。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深度报道如何在依托传统媒体走好“稳重”路线的同时,“二次创作”出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产品,并与传统的深度报道方式形成合力,提高新闻报道的知晓率、传播率、阅读率?本文结合河北日报大型系列报道《大河之北》依托“大河之北”二级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大河之北官方”进行融媒体产品创作的实践,浅谈“重型新闻产品”的“二次创作”思考。  相似文献   

17.
明洁 《新闻采编》2005,(3):16-18
有人把新闻报道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的表层事实的报道,第二层次的验证、调查、背景的报道,第三层次的解释分析报道。笔者以为这种提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够严谨,在实际操作中不易把握,因而提出四层次说,即新闻报道深度开掘“四步曲”,并以今年“两会”有关“取消农业税”的报道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如何做好电视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电视深度报道方式已经在各大电视台普及,并且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但有些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由于缺乏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大道理、空道理多,现场拍摄的图像少,新闻信息量贫乏,深度报道的深透性大打折扣,一些本来很不错的报道题材因为无深透性而丧失了它的报道分量和引导力量。因此,电视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9.
报纸开展公益活动该如何开展,这方面,沧州日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与基层加强联系,发现小人物的闪光点,做好跟踪报道,策划连续性活动,让新闻报道更有深度,既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有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20.
程纲 《军事记者》2014,(8):35-35
在当今新闻报道竞争激烈的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依旧是期刊的“杀手锏”武器。深度报道要有吸引力,必须在求“深”上下功夫做文章。新闻记者要善于挖掘新闻事实的背后故事,在精心策划和解析解读上求“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