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02年春节前不久,新华社国际部动员在国内的编辑去阿富汗采访,当时几名在阿富汗采访的外国记者刚刚被劫匪打死后弃尸疆野,阿富汗境内抢劫、绑架、杀人事件十分频繁,安全形势令人忧虑。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已经去过20多个国家,但去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从没有做过战地记者,没有去过危险的地方,所以我特别想试试,就主动报了名。1月18日,我和同事文字记者袁莉、摄影记者李晓果踏上了飞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班机,将从那里前往战乱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这些日记记述了我在阿富汗采访期间的故事、心情、感想和其它。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15日,我作为烟台市赴西藏采访团中唯一的广播记者,到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一位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三年援藏,终身受益”;而对我来说,半个多月的赴藏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却对我今后怎样当好记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在西藏学会怎样当记者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十二年的记者。启示之一:记者是一种艰苦的职业记者是怎样一种职业?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人眼里,记者是一种风光体面的职业。此次赴藏采访,使我对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记者职…  相似文献   

3.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4.
我从1月29日到达巴林首都麦那麦转而到沙特,至2月27日进入科威特城,一个月的海湾战区采访,每一张照片几乎都有一个故事,一个摄影记者的苦乐也尽在其中。一巴林是个弹丸之国,还没有中国记者常驻。我到麦那麦,可谓“举目无亲”。到巴林不久,看到报纸上有消息说,10万副防毒面具已经进口,  相似文献   

5.
一次,我去一个省级会议采访,遇到一群陌生的“记者”。会议的主持人见来这么多记者,好一顿招待,谁知散会前发稿子,七、八位记者倒溜了五、六位。细一打听,原来都是当地银行的股长、县广播站的干事、工业局的外勤、报道组的组员等,他们通过不同的关系,弄到个记者证,有的还美其名曰:“兼职记者”、“特约记者”,一遇活动便蜂拥而至,吃饱喝足便大功告成。还有一次,我到一个单位去采访,递上常用介绍信—记者证,谁知接待者把记者证里里外外看了又看,然后又把我盘问一番,弄得我很不愉快。原来他们以前接待过几次“记者”,上了当,真的记者来了也怀疑是假的。  相似文献   

6.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事件,受到全球新闻界的重视。自然,新华社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到国际斗争的热点地区去,通过直接采访,写出有自己特色的独家新闻。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说:“新华社可以派记者去喀布尔采访,也可以去游击队控制区,同时去,了解第一手材料。”这为我们打开了去喀布尔采访的大门。但是,我们与有关部门就具体事宜协商妥当已是5月12日,苏联5月15日开始从阿富汗撤军,无论如何也是赶不上了。  相似文献   

7.
2010年暑假,我从兰州来到北京,在《京华时报》实习一个月,回顾一个月的实习历程,作为在校大学生,从书本到实践的跨越,有失落、有无知、有惶恐,最后都变成了收获,受益匪浅.融入团体需主动2010年7月26日,北京正被高温高湿的"桑拿天"蒸烤着.这天,我来到北京,只身走进京华时报社,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假期实习.实习记者规定上写着,这里没有固定记者带实习生.记者愿意的话,会在采访时叫上你.这里的所有人我都不认识,怎么办?我拿着我的作品集,择机向在座的记者一一自我介绍,希望记者们多多关照.当天下午,记者孙雪梅喊我一起出去采访.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孙老师告诉我,在这里实习要主动与记者交流,如果记者们都不喜欢你的话,就很难学到东西.  相似文献   

8.
前面说到采访不要忘记带“眼睛”,这是就采访中不注意观察而言。其实,有许多采访仅注意观察是不够的。许多成功的采访说明,凡能到现场“看看”的,决不要只“问问”,而凡能亲自去“干干”的,一定要去体验体验。杰克·伦敦为了采访英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曾打扮成美国水手住进了英国贫民棚。27岁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尼尔·亨利装成一个无家可归的游民,到底层人中生活了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里,他破衣烂衫,在垃圾中找食物,卖过血,当过小工,做过乞  相似文献   

9.
受重创的美国新闻界早在海湾战争爆发前一个多月,美国《华盛顿月刊》杂志就断言:如果海湾战争爆发,第一个遭到打击的将是美国新闻界。开战后,从西方新闻界的战争报道来看,《华盛顿月刊》的专稿可说是不幸言中。据美联社报道,战争期间在沙特约有700名西方记者,其中只有100多个被列入联军“新闻采访共享圈”(Pool)的记者才有资格在军方严格限制下进行战地采访。其它记者只能利用上述记者采访来的材料。然而不管那一类的记者,采访行动都受到军方的控制,违反军方纪律记者被抓被扣被赶的事件已多次发生。《泰晤士报》记者华克报道说,有一天6名美国陆战队员将一名曾经采访过阿富汗内战的摄影记者团团围  相似文献   

10.
我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当了一辈子新闻记者。从1968年到1975年,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昔阳县,在大寨村采访;1974年到1975年上半年,则在大寨蹲点采访了一年多时间。改革开放后,我也曾几次去大寨进行过短时间的采访。我的这一采访经历,使我在一生的新闻生涯里,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寨战天斗地、搬山造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驱穷致富的精神,是我国农村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应该坚持褒扬的一面永远鲜艳的旗帜;大寨村干部的那种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村民一起摸爬滚打,不计报酬,清…  相似文献   

11.
我在新华社从事国际新闻工作30多年里,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国外采访。我在国外大体做过三种记者工作:我曾常驻一个国家,兼顾一个地区重大问题和动向的报道;也采访过一些国际会议;还短期访问过一些国家。常驻国外记者  相似文献   

12.
记者采写新闻的手段,当然主要是采访。但仅有此是不够的。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郭梅尼,回忆成长的经历时,讲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她初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时,到三门峡工地采访,一个多月和被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可谓“深入”到家了,可是写成的稿子寄到编辑部,却被编辑无情地给“枪毙”,而人民日报一老记者来到工地仅一星期,就在人民日报发了好大一块。  相似文献   

13.
同有经验的记者一道下去采访,总觉得人家满眼都是题目;采访同一个对象,我们写得平平常常,一般化;而人家去写了,却引起了强烈反映。许多同行把这叫做“一眼见高低”。这“一眼”就是新闻“眼”,或者叫新闻敏感,是一种能够迅速发现新闻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一位记者,曾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刚当记者时,一次奉命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便回家睡觉了。半夜,总编辑忽然在电话里告诉他,其它报纸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同时指出,象这样一个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  相似文献   

14.
5月7日,我在纳米比亚首府温得和克得到了南非办事处给的一张旅游签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获得南非签证的中国大陆记者,我十分高兴和珍惜这次采访机会,5月10日乘南非航空公司波音747客机去南非工商业中心约翰内斯堡,开始了对南非16天的访问。作为记者,我从1972年开始在非洲先后常驻了12年,采访的国家有20多个。报道中,涉及南非的题材也不少,但没有任何第一手材料,有关南非的大多是摘发一些国际会议的发言,或是转述西方通讯社的报道。 16天跑遍了南非的5个城市,所以只能是走马观花。虽然如此,我还是亲眼观察了南非,眼见为实,得到了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纠正了我过去对南非所形成的若干片面看法。我愿把这16天采访生活中的点滴见闻奉献给记者同行和《中国记者》的读者。我相信,在我之后去南非采访的中国大陆记者,定能写出  相似文献   

15.
作家要体验生活,记者也应该体验生活。感受体验采访法,就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亲自深入到采访的事实当中去,以亲身的体验、动情的感受去获得素材的一种采访方法。记者的头脑应是一部感受器,它不仅应以观察、分析、综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去工作,而且还要以近乎非理性的情感思维去感受时代、生活和事实。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捞取素材。《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艾丰同志曾说过:“在我的记者生活中,也曾遇见过各式各样的采访。我想,不管他们多么不同,都可以分成这样两类:一类,外界的情况通过我的眼、耳、鼻、舌、身,进入我的大脑,然后通过我的手写出来报道出  相似文献   

16.
记者要写出真正的好新闻,除了记者本身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外,在业务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特别是采访作风上也必须对头。所谓“三个第一”,就是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多抓新闻第一手材料;多写第一次报道的新闻。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这里所说的第一线,指的是发生新闻的现场或涉及与新闻相关的某些地区和单位。不论是上层单位还是基层单位,也不论是领导机关还是乡村、街道、学校、商  相似文献   

17.
从1949年下半年参加解放舟山战役,到1955年1月份解放—江山岛,六年多的时间,我一直作为一个记者生活在浙江前綫。在这期间,我和前綫部队官兵同过生死,共过患难,尝过种种艰辛,享过种种欢乐,这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岁月。第一课 1949年11月间,当时我是新华社二十一支社兼拂晓报社的记者。支社和报社领导同志要我带一个记者组去一支部队采访。这支部队逐岛攻击,已经打下了六横、桃花等好几个岛子,正在准备向舟山本岛和附近岛屿进攻。我们要去的这支部队首先要过海。经过几  相似文献   

18.
几个月来,首都许多新闻单位纷纷组织记者到基层去采访。人民日报先后组织了三个采访组,分头赴西藏、云南、宁夏采访,并在报纸上开辟《记者在基层》专栏。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党报、晚报也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记者到基层去。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最近,我和一些记者议论这件事,大家谈了许多看法,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看来,这件事值得引起新闻界同行们的重视,进一步把它抓好。 (一) 有的记者说,记者到基层去是件平常事,现在为什么这样强调?  相似文献   

19.
历险阿富汗     
2004年7月13日至17日,我随外交部新闻司组织的中国新闻采访团前往阿富汗采访,短短5天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当时还是阿富汗临时政府总统的哈米德·卡尔扎伊、联合国驻阿富汗特使等重要官员,参观了戒备森严的驻阿富汗联合国兵营,经历了带着保镖采访和从雷区边缘走过的危险。这一经历对于我这样一名习惯于在和平环境下采访的记者来说,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作为本次采访活动的重头戏,到阿富汗的第二天,我们便被通知准备好采访临时总统卡尔扎伊。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卡尔扎伊优雅的风度、机制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折服以外,感触最深的就是采访前经历的安检。 经历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安检" 7月14日下午3点半,前来阿富汗采访的中国记者准时  相似文献   

20.
我2010年毕业进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已近3年。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不曾预料到的困难和烦恼。入门阶段:学会了"走程序",却疲于应付刚来报社的时候,我们几个新记者都分到了热线新闻部,有专门的老师带着跑新闻,回来模仿着写。我没有学过新闻学,毕业后也没想到去找些专业书籍看看,对新闻要素一知半解,所以头一两个月的学习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且跟着去采访看什么都新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