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鸣 《新闻三昧》2008,(10):46-47
北宋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抓住庐山不同角度有不同景观的特色,把庐山的奇妙精确地概括出来了。苏轼的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庐山的特色,而且对我们采写新闻报道重视采写角度,也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揭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印象也就有很大差异。这个道理在稿件评优过程中也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3.
诗有“诗眼”,散文有“散文眼”,新闻也应有“新闻眼”。“新闻眼”是对新闻工作者新闻敏感性的一种形象比喻。有“新闻眼”的人,能敏锐发现、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最闪光之处,最吸引读者之处。同样是一座庐山,不同的游客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返然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一个新闻,不同的作者前去采写,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千差万别。但不管有多少种写法,一条新闻总有~条最佳角度,这是作者的“新闻眼”所决定的。笔者在多年编辑工作实践中,深感找准“新闻…  相似文献   

4.
今年6月,我采写的内参稿《外经贸要联手打“中华牌”》获全国首届优秀内参二等奖。我的深切体会是“写内参也要选角度”。 说起角度,想起苏东坡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说,站在不同的高度、从不同的方向去看同一座山,山的面貌就不一样。其实,新闻采访也是如此。同样的一件事,如果选择的角度不同,稿件会因摄取“镜头”的不同而体现的思想、表现的深度亦不同。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是宋代豪放派诗词的领军人物,读他的诗往往热血沸腾.然而,他曾写过一首不怎么豪放却非常出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显然,这首诗远没有“大江歌罢棹头东”的壮阔气势,但却很有看头,起码它集合了中国古代朴素哲学观精华,解读了认识事物的多重性和多样性,非常富有哲理.这对我们寻找新闻写作角度带来了启迪,那就是:面对一座新闻矿山,站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我们将看到不同的风景,完全可以写出更多更加精彩、更加多样的新闻作品来.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事物都有很多面。新闻事件也是如此,既可以从这个角度报道,也可以从那个角度报道。  相似文献   

7.
面对共同的采访内容及题材,如何在同城媒体记者集体采访中巧抓独家新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诗讲得很形象,就是要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用多向思维分析、取舍,寻找独特的视角,要看别人没看到的.要写别人没想到的。  相似文献   

8.
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看待和了解一个事物的角度问题。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和结论,新闻报道亦是如此。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其报道角度都会有所不同,所传递的信息和传播的效果也会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1084年春末夏初,宋代文豪苏轼由黄州贬谪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顺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雅思,他挥毫写下了十多首赞美庐山的诗.在其《题西林壁》中,有一脍炙人口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看山的方位变了,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了.这是很有哲理的见解,也适用于新闻写作.写新闻,换一个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提起《唐宋诗醇》,人们并不生疏,它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武、陆游六家诗,共四十七卷。其内容,《辞海》云:“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亦常有编者评语。”《唐诗大辞典》云:“诗后均有评语,多引前朝名贤评语,亦颇多本朝人评语。”都说得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该书不是每首诗后均有评语,也不只是编者评语。实际情况是: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常有编者、前人、清人评语及史料等。人们迄今尚未发现《唐宋诗醇》有内府本(以及翻刻本)与四库全书本之不同。由于四库馆臣所撰的《唐宋诗醇》提要中避…  相似文献   

11.
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著作──评《程千帆选集》于景祥,谢丹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不少人都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概括它的意蕴,其实这是很不够的。本诗...  相似文献   

12.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1):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期,古琴的审美价值取向却与现代不同.本文从文化历史背景更替的角度略论这一时期古琴文化功能和审美角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武《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看似描绘庐山在不同视域中所展现的千姿百态,实则以形象寓理: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的结论会不尽相同.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和文学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事,说法和表述各异,效果各异.清朝拥军统帅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把草拟的“屡战屡败”改为一屡败屡战”.这里的“战”和“败”两个字仅仅只是调换了个位置,看待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4.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 黄沙直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  相似文献   

1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苏东坡吟庐山这句诗来形容写新闻时角度的重要性,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同样一件事实,由于作者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所选的角度不同,写出的新闻作品也常常各有不同。可以说,角度选择的好与坏、新与俗、平与奇,直接关系着一篇新闻报道的质量高低。  相似文献   

16.
唐诗与书法     
唐诗与书法是唐代艺苑中的两枝奇葩。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足以彪炳千秋,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也会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从诗的角度说来,鲁迅就曾说过好诗几乎为唐人作尽的话;闻一多在论及唐代诗歌成就之大时,也曾有过“与其说唐诗,毋宁说是诗唐”的宏论,在他看来,唐朝那个时代是属于诗的。从书法角度看,历来晋唐并称,意思是说,唐代的书法成就是在继晋代王右军父子为首形成的高峰之后的第二高峰。且不说  相似文献   

17.
《心情互联网》是赵广宁的第一本诗集,是爱情诗。他才三十出头。读他的诗,可感悟出其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颇有才气的青年诗人。广宁虽然是学经济管理的,如今干的是经济编辑的行当,却爱诗。在他的诗中多次用“醉”字。可以说,于诗“偏偏我醉”,他“醉”心于诗。从1984年开始发表诗,十多年来,对诗有“永恒的爱”,不停地写,像“是一只黑色的蝴蝶—…·不停地张合”,“音乐里飘着缕缕柔情”,将这柔情溶于诗中,结成了这个集了。125首诗,是情的凝结。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爱情诗是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诗歌中,爱情…  相似文献   

18.
宋范成大有一首《白云泉》诗,全文如下:“龙头高啄嗽飞流,玉醴甘浑乳气浮.扪腹煮泉烹闘胯③,真成骑鹤上扬州.”④此诗前两句描写白云泉的外形、水质,后两句想象饮用此泉水的感受,唯独“烹闘胯”一语颇为费解,故《范石湖集》书末校记日:“胯’,(清)黄(昌衢)刻本作‘勝’,是.”⑤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理由有二:一、从版本的角度来看,在范成大诗集现存的几个明抄本以及作为整理本底本的清顾氏爱汝堂刻本均作“胯”⑥,影印《诗渊》⑦、《吴都文粹续集》选人此诗亦作“胯”⑧,唯有清黄昌衢刻本作“勝”,而黄刻本出现较晚,且讹误颇多,据这样的版本改“胯”为“腾”,殊为不妥;二、从诗意的角度来看,“闘勝”虽可通,但“闘勝”与“烹”相属,则于意未安.点校者之所以定“味腾”为是,实因点校者未解“闘胯”之义而误校.那么,“闘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9.
写评论首先要寻找论题。怎样寻找论题,获得评论的机缘?不同的评论作者有不同的方法。清代有位诗人在谈到寻诗的问题时作过这样的概括:“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这位诗人将诗的寻找概括为两种方法:其一,“诗来寻我”,其二,“我要寻诗”。并描述了各自的情形:“诗来寻我”,是诗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一题材,在瞬间的咀嚼与思考中,形成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便呼唤着、吵着要诗人去表现它;“我要寻诗”,则是诗人脱离现实生活,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思想储存,冥思苦想,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20.
同是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同是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景色不同,新奇点不同,引人点不同。自然景物有多种角度可供观赏,新闻事实也有多种角度可供选择。我们的报纸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所以,应当多选取群众关心的、喜闻乐见的角度写新闻。这样的角度与群众接近,自然富于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