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这”字杂谈商务印书馆马志伟当《屈原》演出三四场后,郭沫若先生在台下听到一句台词,感觉有点儿不够味儿。这句台词是:“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原想在“文人”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以弥补,饰钓者的张逸生插口说道:...  相似文献   

2.
《档案管理》杂志社及蔡总编:我对《档案管理》的一点感觉,一直想对你们说,但又觉得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说不说都行。(蔡:还是说了好嘛)。俗话说“众口难调”。(蔡:难调也要调,干的就是这活。)但是,今天我看到了最新一期杂志,封三上有“有奖提问”,我为杂志社为办好杂志的良苦用心感动,感动又一次触发了“感觉”。我对改版后的杂志,总体感觉是:办得不错,信息量大。编辑人员为了增大信息量,把正文的字体尽可能压缩,压缩到了老同志看书戴老花镜都费劲的程度。年轻的同志看杂志也不省眼,总觉得密密麻麻。索性,不少文章只看看大标题、小标题了事…  相似文献   

3.
看了《图书馆杂志》1995年第2期山川的文章,也有同感。笔者也想谈谈“版面费”问题。目前收“版面费”的情况多种多样。笔者曾收到三封有关出书要收“版面费”的信。也就是笔者有三篇文章被他们“重用”了,信中说,经过筛选和评定,入选了我的文章,要我缴“版面费”,因种种原因,我未理会。下面就有关出书收“版面费”情况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女人     
白水是个老实人,又是个有趣的人。他能在谈天的时候,滔滔不绝地发出长篇大论。这回听勉子说,日本某杂志上有《女?》一文,是几个文人以“女”为题的桌话的记录。他说,“这倒有趣,我们何不也来一下?”我们说,“你先来!”他搔了搔头发道:“好!就是我先来;你们可别临阵脱逃才好。”我们知道他照例是开口不能自休的。果然,一番话费了这多时候,以致别人只有补充的工夫,  相似文献   

5.
火海     
朋友说,偶尔与某文人有鱼雁回还,随口提过自己的家事。后来,该文人出书,朋友惊奇地发现文人一字不易地引了这一段,连他的真实名字都没有略去--这么若无其事伤害人。朋友说那一刻的心情如同置身火海,他苦笑道:我巴望该书早朽,因为我不想我的私生活遗臭万年。也有一片火海,我刻骨不能忘,是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大公向画师良秀的女儿求欢不遂,恰好良秀又说画不好地狱的烈火罪人,大公遂吩咐安排火场,一声号令:"点火!"他要当着父亲的面,烧死他的女儿。火焰升起,良秀茫然向车子奔去,眼睁圆,嘴吓歪。但又在刹那间,良秀忘却  相似文献   

6.
去年的一个周末去了趟徽州,那里粉墙黛瓦,路边的田地里是一片片嫩黄色的油菜花.眼前摆了一堆获安徒生奖的童书,从中单单挑出了这本《少年斯特法诺》,因为我有个意大利朋友叫斯特法诺,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阿根廷女作家玛丽亚·特蕾莎·安德鲁埃托的父亲也叫斯特法诺,也是意大利人,这本书就是献给他的.如果可以借花献佛,我也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朋友斯特法诺,他会用中文说“你好吗”,他的二儿子,十岁的加布里埃莱也在学中文.有一天去他家吃饭,还给加布里埃莱上了堂课,这个孩子漂亮聪明,还认真得不行,临走前,我把刚读完的一本路内的小说《云中人》送给了他,对他说,“现在读不懂,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你会读懂的.”这本《少年斯特法诺》也是,如果感觉读不懂,长大了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7.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8.
我在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治学的故事》的小册子中,看到了有关郭老的一段轶事。书中写了郭老曾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将自己的剧本《屈原》里的一句台词作了修改,并称帮他改动了一个字的那个人为“一字之师”。后来,我又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不少文章,也提及此事。令人奇怪的是,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文章竟有不同的说法。首先,关于谁是郭老的“一字师”,说法就不一:有的文章说是饰演婵娟的张瑞芳,有的文章说是饰演钓者的张逸生。其次,原旬是什么,修改后的台词又是怎样,各篇文章的交代也大多各异:有的说,原句是“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有的说,原句是“你是个无耻的文人”,  相似文献   

9.
《美国有没有“买书难”》在《出版科学》发表后,有同志问,美国有没有“出书难”和“卖书难”。 关于“出书难”,我问过美国朋友,没有得到明确的断然的“有”或“没有”的答复。这问题比较复杂。我国有一段时间大声叫唤“出书难”是由于印刷力量不足。这问题大约在10年前开始得到解决,近年来出书品种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安庆市新华书店滕文渊来信说:最近看了玉益老在《出版参考》10期上的文章,使我对“中盘”一词之来龙去脉及其含意,加深了认识。王老对“中盘”一词的定义虽未作定论,但他是倾向于“中盘”即是我国的批发商的释义的。我想这是正确的。在《中国图书商报》推出“中盘”一词之后,书业的一些别的报、刊,也相继使用这一词,说的也大多是书业流通中,如何加强中间  相似文献   

11.
“风格即人”。很多人都认为这话是马克思说的,也有人说不是,并且旁征博引,搬出好多资料。我到图书馆查了查,证明后一种说法正确。我认识上的一个错论也由此得到纠正。“风格即人”是谁说的?是18世纪法国一位博物学家布封说的。布材是科学家,也是著作家。他写的(自然史》在世界上很出名。他专门论述写作问题,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风格则的讲演。“风格即人”就是这篇讲演中一警句。“风格即人”,遮普普通通的四个字,一出世就像插了翅膀一样,漂洋过海,活跃在各国许多文人的笔下,并得到马克思的高度赞赏。这里恐怕包含看一些道理…  相似文献   

12.
在余杰的《火与冰》那本书里,几处提到钱钟书,说:“无疑,钱钟书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但他并非奥林匹斯山的神祗,否则在那些悲惨的日子里,他何必拼命抓《毛选》英译本编委会负责人这根救命的稻草呢?钱先生字默存,然而,要是他真的保持沉默,他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了。……在《柳如是别传》中,我读出了陈寅恪的面貌音容;在《管锥编》中,我读到了密密麻麻的注解,而钱钟书自己的面目却模糊不清。”(“心灵独白二·四十七”);“世纪末,‘钱学’大盛,也算是杂草丛生的学术界的一朵奇葩。此‘钱学’(钱——钱钟书也)固非彼‘钱学’(钱——金钱也),但同样令我怀疑。我以为,钱钟书是一位伟大的注释家,而非原创性的思想家……”(“心灵独白三·九”)。后生晚辈对先生前辈的不以为然溢于言表。不过,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不恭,还得承认余杰的童言无忌,而童言有时甚或就是“知言”。虽然“拼命抓……稻草”之说有些不顾事实,那根“稻草”是谁想抓就能抓,谁想不抓就能不抓的吗?说“钱钟书是一位伟大的注释家”也大致不差,却忘了还有《围城》在——这,都欠公道;但说“钱钟书自己的面目却模糊不清”,我以为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初看这题目,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我是盲人呢。其实我不是,眼睛目前还好用。每周在专栏里的小文,我都非常想通过题目来吸引读者的眼睛,所以挖心掏肺地胡思乱想,写出后又忐忑不安地觉得是不是有些“哗众取宠”。我就是这样一个对很多事物充满不确定性,而且诚惶诚恐的人。就拿要出书这件事说,我就很惶恐。出书一直对我来说,是件神圣又遥远的事。  相似文献   

14.
何以“不足为外人道”? 新闻界前辈、吴郡乡先贤姚苏凤先生(1905—1974)对我谈起他和夏公(夏衍)的交谊,已经比较晚了,那是在六十年代前期,《中国电影发展史》刚刚出版的时候。我登门造访,他从书桌上拿起这部书,说:“总算买到了。”露出高兴的神情。爱买书本是书生常事,何以如此大喜过望呢?大约是他觉察了我的大惑不解,便说:“我和夏衍在电影公司共过事,还约他在《晨报》副刊《每日电影》上写稿子。后来国民党要抓他,我从潘公展那里得到了消息,通知他避开了。——这是跟你随便聊聊的,不足为外人道。”既然“不足道外人”,我就不便多问,因而连“通知他避开”的时间、地点也不曾问及。这倒不是我谨守“交浅不应言深”之义。事实上,深交固然够不上,但是承蒙不弃,他以忘年交视我,也不算怎样泛泛了。当时,我理解他的意思:这类事情,还是谨言为是,免得别人以为自吹自擂。  相似文献   

15.
论自费出书与协作出书自费出书与协作出书是怎么回事?与卖书号有何不同? 这类问题我好象过去从未接触过,因而1985年4月在四川省峨眉山第二届全国出版研究年会上听到这一系列问题时,颇为茫然。后经请教行家,再回忆一番,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早年也搞过自费出书。那是1939年春天的事。我利用当时在广西全州(县)的国民党步兵学校迫击炮训练班学习三个月的伙食津贴,由衡阳岳南印刷局代印了一本小诗集《漂泊之歌》,共500册,每册定价0.12元,出书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五月”,曾在街阳、衡山、湘潭一带出售过。当时在桂林的陈原同志还曾在《救亡日报》上  相似文献   

16.
1988年中国书籍出版社曾出过一本《邓小平的思想理论研究》,这在当时可算是有关研究邓小平思想的第一本出版物。此前,虽然报刊上已经有文章谈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但系统研究并正式出书的好像还没有。《邓小平的思想理论研究》一书的出版经过是:1988年初农历春节期间,我去参加原上海学联在京的老战友聚会,听郑兰荪(时任北京空军副政委)说他写了一本关于邓小平思想的书,出版社不敢出版。我眼睛一亮,感觉这是一个有时代性的好选题,就说这书可以出。回单位向领导说了,得到首肯。当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边春光所长虽从出版局长岗位退下来了,但…  相似文献   

17.
自个儿出书,我压根没有想过。因为做这件事得有一份“闲心”,还要有一份“闲钱”,更何况,6年前的一把“天火”将我多年累积在办公室的存稿烧了个精光呢!然而,今年3月1日,报社寄来的一纸“约稿函”让我“动了心”:2008年1月11日是《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70周年大庆,“希望将反映镇江建设成就的新闻作品结集成书,为年内出版的‘新华文丛’增光添彩。”此事向镇江领导报告也得到首肯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和陈忠实交往是从一篇拙开始的。1998年我写了《(白鹿原)中的部分人物原型和事件出处》一,想征求陈先生的意见。“对号入座”是小说所忌讳的,陈忠实会不会让我难堪?带着这种疑虑去省作协叩开了陈忠实的大门。不出所料,当问起有何意见时,他带着一丝难以捕捉的笑意说:“你这不是名副其实的对号入座吗?”我虽然不免一惊,  相似文献   

19.
李笠翁与日本的“戏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想正确把握李笠翁这一文人、作家的实相,我认为有一不可欠缺的重要视点。即他是所谓的“戏作者”。因而不能从极普通的正经文艺而只能从“戏作”的特异水平线上去看待和评价他。 什么是“戏作”呢?简略地说,它是日本江户时期诞生的一种“娱乐文艺、游戏文艺”。李笠翁的戏曲及小说,其内容和性格可与“戏作”等而视之。 笠翁的友人尤展成对笠翁文艺有“用狡狯伎俩作游戏神通”(《闲情偶寄》序文)之评谓。这正击中了笠翁文艺的本质及核心,须注意这一非常重要的评价。这就是说,常发挥且驱使“狡狯伎俩”的笠翁似的戏作者,其实是非常不好  相似文献   

20.
一点疑问     
看完历史巨片《鸦片战争》,确实有很多新鲜的感觉。例如关于琦善,就觉得他并非如以前所说是一个可恶的投降卖国分子,而是相当冷静、务实、有头脑,对外的眼睛甚至比林则徐还“睁”得早──他早就看出大清的长矛大刀,敌不过英夷的坚船利炮。因为这感觉有点出格,又不知是否准确,所以按下未表。但看了中央台7月份某期的《文化视点》,又有了点并不孤立的感觉,以为可以说说无妨了。那些接受记者采访的观众,虽然也有说他卖国的,但大多对畸善寄予同情,抱有好感,有的甚至说,琦善还是忠君爱国的,他也是皇亲国戚,世受皇恩,凭什么要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