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樟柯 《出版参考》2004,(35):45-46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当兵要走.我去送他,他坐在大轿车里一言不发.我想安慰他,便说,这下好了,你自由了.说完此话,他还是一脸苦相,便有些烦他.在我的概念里,只要不上学,不做功课,不被老师烦,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能离家远走,不被父母管教,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我由衷地羡慕他,所以不太理解我那兄弟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并且低着头不拿眼睛看我们.车快开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看他一脸哭相,便说:"你是不是怕我们看你远走高飞,心里不平衡,假装不高兴来安慰我们?"  相似文献   

2.
贾樟柯  菁菁 《出版参考》2004,(12):45-46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当兵要走。我去送他,他坐在大轿车里一言不发。我想安慰他,便说,这下好了,你自由了。说完此话,他还是一脸苦相,便有些烦他。在我的概念里,只要不上学,不做功课,不被老师烦,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能离家远走,不被父母管教,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我由衷地羡慕他,所以不太理解我那兄弟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并且低着头不拿眼睛看我们。车快开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看他一脸哭相,便说:“你是不是怕我们看你远走高飞,心里不平衡,假装不高兴来安慰我们?”  相似文献   

3.
书痴的日子是在书斋里打发的。打开书橱,书页送香,伫立橱前,随手拿一册在手,看那设计精美的封面及插页,读那读过多遍仍百看不厌的精彩文字,从文字中想象作者的音容笑貌,真是乐在其中。书痴爱书,恐怕只有嗜酒者一杯在手可相比较,我不喝酒不嗜烟,酒瘾烟瘾统统化为了书瘾,只要时时有新书可读,便觉时时新鲜充实。记得1986年我在四川大学进修时,见到导师带的一本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台湾版),真巴不得化作隐身人抢去先睹为快,先生说他不外借,我也不好意思张口。后来我听一位嗜酒者谈到他见别人喝酒,喉间便痒得难受,他这话倒使我想我上面说的一幕,便不由地对他同情万分。终于我托我的亲戚从台湾买来了《中国现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4.
近3年,我连续两年被省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今年4月1日,在要塞区新闻报道会上,我光荣地佩戴上一枚二等功奖章。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无不倾注着政委沙文彦的一片真情。3年前,我在某要塞区船运大队任保密员,刚上任不久的沙政委,发现我办公室里的灯经常亮到深夜,有些纳闷。一天夜里,他推门进屋,看到我正在埋头写稿,当场表扬我的刻苦自学精神,并拿起桌上的数份底稿逐句逐字地阅读修改,帮我分析稿件不能见报的原因。之后,政委便成了保密室里的常客。无论是白天、晚上,还是节假日,他都要抽时间来看我,将他20几年的写作经…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2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一幽自己的我的那位档案界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然我却还比他大两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6.
妻子在不是我妻子的时侯,常常想当兵,就因了他爸不是什么大官,也因了她住在一个小城,这个梦破灭了。其实,她想当兵的愿望始终没有放弃,就因这,她选择了当兵的丈夫。妻子的个一米六八,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透出了一股俊俏灵气。在我之前,追求她的不少,然她无一相中,直到我一身戎装出现在她眼前,她才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自从有了我,她的从军梦便随着我踏入了军营,每个队列动作因想着她,我便整齐有序;每一次射击因想着她,我便弹无虚发;每一篇稿件因想着她,我便信心十足。在我的…  相似文献   

7.
杜鹏程30多年前就进入全国著名作家行列了,我却忘不了记者行列里的杜鹏程。而且,随着文艺界将社鹏程作为重要作家研究对象的时候,我苦苦地想:为什么在新闻界,一位优秀记者杜鹏程反而渐渐地被人淡忘了呢!? 1950年秋冬,在远离首都万里之遥的新疆我结识了杜鹏程,从此一起工作了三年。于是,在我的记忆屏幕上,便留下了他影影绰绰的印象。我们两个人的出身经历很不同。我原本是西北大学的学生,只因受革命高潮的鼓舞,在1949年秋到新  相似文献   

8.
我经历了一次有趣的跟踪采访,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去年七月的一天早上,我在家休病假,乡政府电话员骑车匆匆告诉我,副乡长于佑民说发现了一条好线索,让我马上回乡里。一听说有好线索,我浑身来了劲,也顾不得病了,回乡后当即和老于骑车上路。老于在路上告诉我,早上他听司法员说,西安市灞桥区废品回收公司的两位同志,特地从西安来到渭南,感谢我乡槐衙村女青年李红艳拣到巨款寻失主的事情。他便赶紧通知  相似文献   

9.
在孙乃的卧室里,摆着一张英俊少年的照片。孙乃告诉我,那就是15岁的他。15岁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那是1939年,他中学没毕业,便开始了流落大后方的漂泊生涯。生活磨砺了他手中的笔,他写小说、杂文,写字画广告。岁月的磨难在赋予他多才多艺的同时,也铸就了他一颗热情率真的赤子之心。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随笔”专栏的精心编撰,正是孙乃赤子之心的真实写照。1985  相似文献   

10.
初识李学民是在197年秋。当时他刚从部队转业到原商丘县二轻局办公室做文秘工作,我在二轻局下属的农具厂任政工员。一天,我到局里开会,看到一位身穿绿色军干服的年轻人,中等个子,留小平头,壮实的身体、深邃的目光、黑里透红的脸庞,显得很有精神。出于好奇,我走上前去和他握手,并互报身份,而后攀谈起来。初次谈话,我便发现他比较善谈,颇有文采,头脑敏锐,顿生心有灵犀、相见恨晚之感。由于说话投机,加之有共同的志趣爱好,所以,在以后的交往中,他的两间打字室兼卧室便成了我常去的地方。每次见面,我们都是海阔天空、高谈…  相似文献   

11.
清晨,当一份份贵州日报传送到千千万万读者手中时,校检组的欧声扬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受。毕竟,他是把守报纸出版最后一关的“哨兵”。初识欧声扬,是80年代初我被分到报社校对组实习。那时,他先于我参加工作,我称他为老师。一晃快10年过去了,我们当时的年轻人已成了较老的记者、编辑,而他仍是校检岗位上一名“哨兵”,依然干着默默无闻的校检工作。欧声扬为什么能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勤勤恳恳地工作呢?当我与他深入地交谈,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后,我才发现有些木讷的他,原是一位富有个性的男子汉。自他认准校检工作那天起,便铁下心来,决心走到底,干出一番有声有色的事业来!于是,便有了他10多年来扎扎实实工作的足迹。虽然,在一般人看来,他干的是平凡而细小的工作:在夜幕笼罩的小屋里和流溢的灯光下,对照原稿  相似文献   

1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上了基8新闻干事的岗位,一显快6年了,自己的见稿剪贴本也逐渐厚了起来,其中还有不少见于各种报刊的“大块头”、然而,我对其中的一篇可称“丑小鸭”的稿件至今门是情有独钟。1992年1月3日,济南军区《前卫报》在二版头条发表了我采写的题为《万连长的“剪报本”》的小通讯。那是1991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我到二连连长万丽华那儿找书看,因为他藏书较多。我在他的书柜里发现有几本报刊剪贴本,其中有一本剪贴的全是报刊上关于军事训练方面的好文章。我触景生情,便同他聊了起来。他告诉我,这些剪贴本对他指导连队科学…  相似文献   

13.
初识《新闻与成才》是在1992年。一次我去文书屋子发现了她,觉着好奇,便信手打开,杂志里的内容一下子将我吸引了。这本引导初学者走向成功之路的通俗易懂的刊物使我爱不释手,文书见此情景,便鼓励我参加军报新闻函授。从这之后,我便每月按时收到一本《新闻与成才》杂志,并认真地将自己喜爱的文章阅读一遍,但随着时间推移,加之训练紧张,慢慢地这位无言的“老师”被闲置一边,再也没有向她请教。转眼3年过去了,我成为一名汽车驾驶员继续留队服役。今年开春,军里办基层报道员培训班,营甲得知我以前学过军报新闻函授,便让我前去参…  相似文献   

14.
千里姻缘     
一 1982年10月,当时我在鸡西矿务局作新闻报道工作.一次我出去采访回到办公室,发现办公桌上放着两份材料,是局工会送来的.其中一份材料不长,却吸引了我. 这份材料介绍了鸡西矿务局东海煤矿残疾青年张坚强高中毕业之后,自学中医为人治病的事迹.我被张坚强顽强的精神所感动,第二天,便驱车百余里,来到张坚强家里采访. 那天,在张坚强的家里,除了本矿的患者外,还有来自黑龙江鸡两市里和铁力县的患者,把他家的里外屋挤得满满的. 趁他看病的空隙,我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5.
似乎餐巾纸     
方英文 《今传媒》2004,(1):42-42
我最早知道的一份报纸叫《参考消息》,也是我至今读得最多的报纸。我印象里,即使在乱哄哄的“文革”年代,《参考消息》也没有停过刊。我是在我祖父那儿发现《参考消息》的。我祖父是镇上医院里的医生,名闻四方,一旦办公室里没有了病人,他便开始读《参考消息》。我觉得这张报纸并不好看,原因是它上面全是黑压压的文字,没有图片。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今昔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吴小如 《图书馆》2002,(1):91-92
《中华读书报》的一位读者因贾兰坡先生靠坐图书馆而自学成材 ,从而感慨今天到公共图书馆看书的诸多不便。他的结论是 :如果贾先生活在今天 ,只怕在图书馆里读书就没有那么方便了 ,然则能自学成才便要打个问号。这一看法我深有同感。我虽不是在图书馆里自学成才的 ,却由于坐图书馆而曾深深受益。以北图为例 ,我在那儿有两次较长时间阅读的机会。一次是 1935年至 1936年 ,我在私立育英中学(今第二十五中 )读书阶段 ;另一次是 1939年天津闹水灾 ,我侍先祖母避居北京 ,从暑期住到深秋水退返回天津 ,前后有三个多月。特别是 1939年 ,我因住在西…  相似文献   

17.
1935年一开始,我感到在故乡呆不下去了。友人宋席九等共送了我300元路资,我不揣冒昧便想东渡。在南京的友人赵纯继为我写了一封信,给前一年到东京在新闻学院学习的傅襄谟,让我亲自带去找他,并说他很有办法,一定会照顾的。就  相似文献   

18.
到广州,幸得广东人民出版社姜副社长的引荐,使我没费太多周折就与新近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广东省文联主席、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斯奋见了面。5月11日上午,我在刘斯奋的办公室里刚一落座,他便笑吟吟地端上一杯热茶,顿时让数分钟之前还因迈进广东省委机关大院而有点忐忑不安的我一下子有了到家的感觉,心里热乎乎的。当他听说我来自广西时,脱口便说:“若没有八十年代初的那次广西之行,我今天或许登不上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乍听这番话,我一脸的惊奇,等他笑说个中缘由,我方领悟他的诙谐。原来八十年代初,他到广西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学术研讨会,在与会的一名北京编辑的一再鼓励下,才着手  相似文献   

19.
杨子才 《传媒》2002,(5):53
少小之时,国破家亡,我才念到初中一年半,就扛起了枪杆。因失学而内心悲伤,又不甘终生愚昧,便谋求与书结缘。万里征战,我宁肯不要他物,也得背上几本书,有空就读。硝烟止息,进入和平年代,身在军旅,别无长物,却前前后后买了一堆堆杂书,日日课读,视为人生之大  相似文献   

20.
1.费孝通我同费孝通相交几十年了。在这多变的几十年中,我们共荣辱,同欢乐与忧患。我于1978年底得到平反,他比我晚一年两年。在他获得平反之后,曾发下志愿,誓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他说:“我的口袋里只有十块钱了。”意思是说他想要做的事情太多,而他的健康状况有限,不能不量力而行罢了。事实证明,他的“十块钱”不是放在“口袋”里,而是存在银行生利息。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几乎走遍除西藏而外的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