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虽然,设疑,也就是设置疑问的意思,但是一个“设”字就说明不是一般的疑问,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  相似文献   

2.
孔令荣 《四川教育》2008,(12):46-46
【案例】《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在教师引入、学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的一个什么故事时,有个学生突然质疑:“老师,我们原来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很会动脑筋,填石子取水,多聪明啊!现在遇上狐狸,它怎么变笨了呢?”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孩子们面面相觑:是呀,乌鸦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其实,《狐狸和乌鸦》与《乌鸦喝水》是两个不同的童话,此“乌鸦”非彼“乌鸦”呢。但就给孩子这样讲吗?显然不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对“乌鸦”的认识是统一的,在这儿却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也许就是学习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观摩活动中,有位年轻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一课。当引导学生理解中狐狸第三次说的奉承话时,问学生:“乌鸦的羽毛和麻雀的比起来,谁的更漂亮?”好几位学生都说:“当然麻雀的羽毛更漂亮。”可这时却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乌鸦的更漂亮,因为我喜欢黑色。”老师先是一愣,随即迫不及待地挂出课前准备的乌鸦和麻雀图,引导对比:“你们看,麻雀羽毛呈淡褐色,  相似文献   

4.
苏渊 《云南教育》2005,(19):17-18
《狐狸和乌鸦》一课中,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教师有这样两种教法。一是在学生读了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以后,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看法,给狐狸扣上“狡猾”的帽子,以下凡是讲到狐狸便称“狡猾的狐狸”。二是引导学生把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想。由于教师没有任何情感倾向,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狐狸“狡猾”——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有的说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坚持性”,理由是它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乌鸦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教师认为这种见解很有创意,予以鼓励。  相似文献   

5.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下面谈谈我对《狐狸和乌鸦》这课的板书设计。课文导入,板书课题时,我有意将狐狸写在左下方,乌鸦写在右上方,一改通常板书课题形式,为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疑惑,立即有人发问:“老师,为什么将狐狸写在左下方,而把乌鸦写在右上方呢?”我正要回答,有学生说:“我知道,因为狐狸在地面上,而乌鸦是停在树上的。”于是,我便在狐狸和乌鸦之间加上一个“和”字,说述:“狐狸和乌鸦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的导入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6.
《狐狸和乌鸦》学法指导设计李梅成(安福县平都一小)一、教材特点《狐狸和乌鸦》这篇讲读课文是童话故事。讲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的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全课共有8个自然段。第一段讲乌鸦和狐狸是近邻;第二段讲乌鸦给孩子找到...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提出《狐狸和乌鸦》一课中 ,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 ,教师有这样两种教法。一是在学生读了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以后 ,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看法 ,给狐狸戴上“狡猾”的帽子 ,以下凡是讲到狐狸便称“狡猾的狐狸”。二是引导学生把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想。由于教师没有预设框架 ,学生畅所欲言 :有的说狐狸“狡猾”———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 ,最后使乌鸦“动心” ,受骗上当 ;有的说狐狸很“聪明” ,而且很有“坚持性” ,理由是它善于察言观色 ,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 ,由向乌鸦问好到…  相似文献   

8.
在进行《狐狸和乌鸦》的课堂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回答了乌鸦为什么会上当时,一个名叫齐明明的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以前我们学过的《乌鸦喝水》,说乌鸦爱动脑筋想办法,是聪明的乌鸦。可是今天咱们学的课文中,却说乌鸦爱听奉承话,乌鸦是不是变笨了?”学生们被齐明明这一问,都激起了好奇心,瞪大眼睛直盯着我。我当时也有点发愣,不过马上反应过来:“你提的问题很好。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乌鸦。第一只乌鸦爱动脑筋,所以喝到了水;第二只乌鸦呢?爱听奉承话,结果上了狐狸的当。同学们,大家要向哪一只乌鸦学习呢?”学生们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9.
疑导学法”。这一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的目标和思维的方向,教学效果明显,因而成为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设疑导学的关键是“设疑”,如何设置疑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虽然设疑导学适用于各科教学,但不同的学科有其不同的设疑方法,物理课如何进行“设疑”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通过讲述故事进行设疑回忆我们上学时的老师,他们怎样讲课或许已经忘却了,但他们在课堂上讲的小故事却记忆犹新,从心理学上讲,这是由于故…  相似文献   

10.
一.设疑式朱熹说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杨朔的散文艺术倍受人们赞赏,这早已成为事实,但有一位同学对学过的《茶花赋》《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加上课外读过的  相似文献   

11.
抓住特点强化训练──《狐狸和乌鸦》教学谈浙江常山县教研室章师亚《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故事,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故事性强,二是语言方面颇具魁力。如何摒弃故事情节的讲解分析而突出语言训练;应该成为教学这篇课文的“入口”。一、抓住课文的文字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12.
抓住重点强化训练——《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青岛战继红《狐狸和乌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则寓言,讲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课文分8个自然段,前3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13.
发疑与切分     
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能深入下去的重要一环是善于发疑。宋代思想家张载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能在一般人习以为常不产生疑问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习、研究才能有发展、进步。语文课乃至古今中外诗文中都有大量“不疑处”值得发疑。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中“床”和“疑”都值得发疑。人们对“床”一直有争论:有说是卧床的,有说是井栏的,有说是几案的。但对“疑”的怀疑、疑心之意似乎习以为常,丝毫不加怀疑。其实这个“疑”和陆游《游山西村》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一样,是“似、好像”…  相似文献   

14.
1 精心设计有趣的实验,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就能产生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有了探索问题的兴趣。在自然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自然课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设疑陈难,引导学生求知解惑,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教师在讲《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一课前,引入新课时,做了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15.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亦是思考的动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上进。”心理学家认为:“疑是引起注意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一节成功的课经常是在设疑——解疑——释疑的循环反复中,探究新知,培养思维,完成教学的。因此,设疑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要巧妙设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在重点情节处设疑、在难点障碍处设疑、在精彩感人处设疑、在精美修饰处设疑、在技巧特殊处设疑、在新知识点处设疑、在词语妙用处设疑,让学生在疑问中思索,在思索后论争,在论争中发现,在总结中感悟。这样,学生在有疑中释疑,在释疑中形成一种再创造的能力。目标设置要有创新的导向。目标设置要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对未知事物进行想象。如续写、补写、改写,就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故乡》时,教师可设计“30年后宏儿遇见水生”的写作目标;再如教学《卖花》一文,教师可设计利用…  相似文献   

17.
童心的价值     
有位老师在给同学们讲完《乌鸦和狐狸》的课文后布置了两道练习题:1.请你试着用自己的口吻对上当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2.如果乌鸦和狐狸再次见面,它们之间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同学们对乌鸦所说的话大都是按照老师的引导说的。他们一般都这样说:“乌鸦,你可要吃一堑长一智,不要再上当受骗了!”“乌鸦,你  相似文献   

18.
一天,狐狸出去找食物,看见乌鸦站在高高的大树上,嘴里又衔着一块肉,狐狸很想吃肉,馋得流下了口水。这次,狐狸更狡猾了,他知道“骗乌鸦唱歌”已经不管用了,他又想出用给乌鸦讲笑话的办法骗肉吃。于是他对乌鸦说:“乌鸦小姐,乌鸦小姐,我给你讲个笑话吧,你一定会很开心哟!”乌鸦斜眼瞧瞧狐狸,没有睬他,狐狸讲起了笑话,刚讲完,乌鸦就笑了起来。肉掉下来,被狐狸叼走了。 乌鸦非常气愤,她紧紧跟着狐狸,一边飞,一边对狐狸说:“狐狸先  相似文献   

19.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回顾生活、体验生活、拓展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一、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还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不是为了学生教,讲不是为了学生讲,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其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话就像一口清泉。比如:我借用《乌鸦和狐狸》的故事,让学生续写乌鸦和狐狸再次相遇的情景。如果写乌鸦衔着食物又遇到狐狸,狐狸再施计骗乌鸦的食物,乌鸦接受教训,没再上狐狸的当。这样学生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中的“表达”是如此丰富多彩 《狐狸和乌鸦》(小学语二年级上册教材)是经典寓言,故事中的狐狸一心想骗肉,先是“眼珠一转”,跟乌鸦套近乎;继而“陪着笑脸”,假意关心乌鸦的孩子,期望乌鸦开口;最后“摇摇尾巴”,说尽好话,终于骗取了乌鸦口中的肉,其情态和语言变化,呈阶升递进之势,其狡诈品性尽在其间。而乌鸦则从戒备到松弛最终上当,痛失美食。课最后以“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一句收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