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林 《武当》2014,(11):25-25
任何内家拳种,除养生健身外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实战技击。杨氏太极拳更不例外。杨氏太极拳之所以名誉天下,就是实战打出来的。现在普遍认为,太极拳只是健身拳、老人拳,最多也就是推推手,真打起来根本不行。即使在武术行内,练外家拳的、练拳击散打的等等,也普遍瞧不起太极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前,杨氏太极拳是打出来的,现在怎么就不能打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观念上的错误。认为只要坚持现在一般的练法,功到自然成。  相似文献   

2.
李荣杰 《中华武术》2006,(12):46-47
太极拳《打手歌》说:“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四两何以能拨千斤?其中自有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3.
魏坤梁 《精武》2009,(9):47-52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多次提到了“气”和“劲”,近代的太极拳前辈们尤其强调练太极拳要用“劲”,要“用意不用力”。这“气”究竟是什么?这“气”与气功之“气”、中医所说的人体生理之“气”是一回事吗?这“气”能在中医所说的十四经脉中流行吗?  相似文献   

4.
于志钧  于敏 《武当》2003,(5):30-32
中华武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功夫,它给人的观感是“神”而“玄”,俗话说,就是“神乎”,“玄乎”。我们曾看到过一些武术表演,一掌把人打地跳起来,飞出十来米远,打地真漂亮。可是,当人们冷静下来,又觉得“太玄了!”于是就怀疑“这是真的吗?!”西方人大概也是出于这种心境。一位中国医生到美国教授过太极拳。他说: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美国人是接受的,然而他们不相信太极拳能对付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的太极拳,有着悠久、光辉的历史。目前太极拳虽日益普及,但太极拳的“秘密”和科学原理,有待于进一步揭示和论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随时可以看到打太极拳的人流如海如潮。有的两人相对而立,以手相扶,推来推去,突然,一人被推跌出一丈左右。这就是:太极推手。  相似文献   

6.
实现梦想     
我一直认为,太极拳只是大爷大妈们早晨起来在公园里活动活动筋骨用的,我觉得它和年轻人没有什么关系,是老年人的一种健身活动直到这次我有机会亲身学习,才改变了自己以往对太极拳的看法 我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专门创作了一首名为《实现梦想》的歌,音乐电视的创意是由太极拳来贯穿整首作品,并且由我来打太极拳。我是个急性子,怎么能去打慢慢悠悠的太极拳呢?我做起事来一向风风火火,哪儿有时间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从头去学原本一点儿都不会的太极拳呢?所以,一开始,我对这个创意很不同意。 后来,我琢磨,申奥的标志就是个打…  相似文献   

7.
在技击上,一般拳术讲“狠打善、快打慢、长打短、硬打软”。而太极拳却“反其道而行之”,讲慈制凶(善打狠)、静胜躁(慢打快)、近抑远(短打长)、柔克刚(软打硬)。因此能收到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技击效果。下面根据历代太极拳名家的言论分别简述之。 一、慈制凶(善打狠) 慈善即内有恻隐之心,外有亲善之貌,对人关怀,  相似文献   

8.
“神意不同处”是印诚大师王培生先生从几十年教练太极拳的丰富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太极要诀,是学好太极拳的指南。何谓“神意不同处”呢?在这里,神是指眼神,意是指意念活动,就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眼神和意念活动不能同时集中在身体的同一部位上。运动中眼神与意念在身...  相似文献   

9.
太极长拳考     
吴伟 《武当》2023,(1):42-43
<正>在《太极拳释名》中有一句话——“长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近百年来,人们对这句话很困惑——“长拳”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杨澄甫在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道:“太极拳之顺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那么,“长拳”是一种秘传的架子?还是形容太极拳套路很长?“涛涛不绝”是指练拳的时候要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断?太极长拳与太极拳有什么关系呢?在解答这些疑问之前,我们先看下面二个拳谱中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正>康伟老师班的学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少太极小白。这些学员大都长时间习练太极拳,几十年如一日。有的遍访全国名家,只为寻求太极真谛;有的在太极拳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甚至已经是裁判员、教练员。然而,一些人却把膝盖练坏了,痛到没法打拳,心中的疑惑也越来越深:“我练的是真正的太极拳吗?”王宗岳描述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太极拳境界似乎是金庸小说里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北京三里屯Costa coffee,我和在加拿大使馆工作的外交官安琪·维奇女士相约聊天。在大众的印象里.一位女外交官生活是程序化的.甚至“严肃刻板”。一般形容一位大牌明星善打太极拳,咱们不都用“外交辞令”吗?  相似文献   

12.
“内劲”是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常见的重要概念。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因此,也相应出现了“内劲”和“外劲”的概念。什么是“内劲”?什么是“外劲”?太极拳界的许多拳家从不同角度多有阐述。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练内功而激发出的一种潜能”;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群收缩与伸展、紧张与放松的变化所产生的强有力的弹性力”;有的说“太极内劲的实质是意气结合、神气合一”……  相似文献   

13.
我打太极拳多年,在我们太极拳辅导站的拳友中。时常听说有人习练太极拳后膝关节疼痛。找大夫求方,大夫说:“这是‘太极腿’,是打拳方法不当出现的特有现象。”这之后,有人因为腿疼而改练其他体育项目了。  相似文献   

14.
生命在于运动,锻炼疗能健身。各国人民除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外,还有各自传统的锻炼方式。中国人打太极拳和练气功非常普遍,而在印度有一种叫做“瑜珈”的活动。瑜珈,是印度一种古老的健身活动,在新的体育  相似文献   

15.
胡克禹 《武当》2008,(2):18-19
“虚领顶劲”是太极拳的十大要领之一,也是十大要领之首,举目之纲,太极名家都视这一要领为关键要领,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更是把“虚领顶劲”摆在首要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杨澄甫先师还对“虚领顶劲”之“顶”,作了具体解释,“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那为什么先师杨公把“虚领顶劲”这一要领看得如此重要?其内在原因究竟在哪里?本人结合自己习练太极拳三十五年之实践,试从生理学、经络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6.
刘骏涛 《精武》2006,(4):42-43
太极拳对散手的要求是“外示安逸,内固精神”能因人而变,因拳而动,不管对手有何招法, 我自会相应对付。与其它技击术一样, 太极拳也以踢、打、摔、拿作为其基本的技击方法。但太极拳不是单纯硬打硬攻,而是以沾、粘、连、随为主要手段,来判断对方的虚实及下一步的行动,进而控制对手的“劲路”,达到彻底控制对手运动能力的目的,正如拳论中谈到的“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的高级技击境界。  相似文献   

17.
林泉宝  刘绍霓 《精武》2003,(4):22-23
通过“金丝缠腕”的听劲练习,更进一步理解太极拳的身法、步法,因其走圈小、路线近,技术要求比一般拳种要高得多,需要高度灵敏,也就是我们说的“听劲”.能“听”才能“懂”,由慢擒慢拿到快速擒拿,逐渐演变为闪电般的拿法。有人说太极拳不能打人,其实这是误解,太极拳在技击上有其独特的技能,只是近代人以养生保健之内修为主,而对太极拳的技击法少有人问津。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世纪之始,伴随体育健康_春风的到来,我们如果能从“太极”与“健康”的“机理”与“道理”上做些有益探索,也算认知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视角。 关于“太极拳的健身机理”的研究,要感谢在苏联体育家、医学博士克拉斯诺赛尔斯基教授亲自指导下,由北京医学院曲绵域医师所完成的《太极拳的生理保健基础》一文的发表。文中明确指出:“太极拳和一般健身体操不同:打太极拳的时侯,除去全身各个肌肉群和关节需要做各种复杂的与平衡的动作以外.还要配合深呼吸和横膈膜的运动,而更重要的是‘心的’,精神贯注。这样就使中枢神经系统的高…  相似文献   

19.
读《中华武术》2007年第11期尤志心先生《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后,触发了写此文的灵感。“四两拨千斤”一语出自《太极拳论》“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三说     
梅墨生 《武当》2009,(7):12-14
古人曾说:道术将为天下裂。今天,道与术早已分道扬镳。传统太极拳,“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内家拳所修炼者,一气(元气)之动静(元神)也,以腰腹(中极)为体为用,是养气充气而修命,进而以元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以元神运元气,是修性,故太极拳乃“性命双修”之道,是武道也。必须说明,上述所言,是太极拳之上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