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虽然我是一名已经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教师,但我的备课还是随着时代要求在不断探索变化中。 就拿《金刚石与石墨》这节课来说,以前备课时我考虑的更多的是这节课该怎么引入更吸引学生?是用一个实物还是一个谜语?是一段动画还是一段视频或录像?接下来的第一个主题该怎么讲学生更容易听懂、怎么分析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是边讲边实验、还是教师演示再让学生观察、还是改为学生实验?各环节之间该怎样过渡比较自然等。总之,  相似文献   

2.
以前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就经常让学生表演对话或小品来帮助他们进行复习并反馈所学内容来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我一直都觉得这样做的效果很不错,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上英语的戏剧课。因为我原本认为戏剧表演是艺术学院或戏剧学院的专业课,离普通英语教学相去甚。但是这一年来,自从我们年级开设了英语戏剧课,我的这一想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英语戏剧表演课是如此精彩,我和我的学生都已被深深吸引,每周都在盼望着那节戏剧表演课。可是如何上好一节戏剧表演课,而且还是用英语上呢?这是我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我对如何上好一堂英语戏剧课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将我的一些上课的方法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相似文献   

3.
题目: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平抛运动".在"平抛运动"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知识.我所在的学校是省级示范高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实验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基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均设置在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上.为此,我准备了两组学生实验,这两组实验均出现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自主探索"中.在教学设计"自主探索"这一环节,我先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目的是探究平抛运动物体竖直方向做何运动,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平抛运动演示器(平抛竖落仪如  相似文献   

4.
<正>信息技术课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受欢迎的课,往往上节课刚下,顾不上课间休息,就早早到了机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高涨的积极性、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当学生坐到计算机前,难抑操作欲望,往往我在前面操作演示,学生想尽设法脱离监视,自行上网、玩游戏。教学效果往往收获甚微。正因为信息技术课这一特殊性,如果高效率地上好这门课,一直是让我困扰的问题。1.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日常教学中某些教师上课铃响过后,因手头任务还没有  相似文献   

5.
顾敏洁 《教师》2012,(36):102-102
"超重和失重"一节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部分,我认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并且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是这节课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离不开物理实验的应用,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笔者在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的备课过程中,对这节课的演示实验做了仔细的分析与选择,深有感触。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
任兴平 《考试周刊》2015,(15):64-65
<正>一、主题与背景苏教版《5.1圆》是我开的一节区级公开课,这节课中理解圆的定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目标,要求经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圆的描述定义和圆的集合定义。对于圆的描述定义,我认为很简单,思想上没有重视,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圆的集合性定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备课时的确费了很多脑筋,可一直没找到好的办法。在这节课之前我借别的班试上了一节课,果然圆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李娟 《甘肃教育》2011,(24):90-90
设计应用课一直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这种类型的课程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最初接触这节课的时候,是一节家用电器设计课。课前,我并不认为学生对其会有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8.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一节课实质上也可以理解为一节习题课,在教学活动中我也多次听过这节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我仔细分析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不够彻底以及教师在备课中预设的问题也较少而造成的.因此,引起我对本节课的思考,究竟怎样设计这节课才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分析、  相似文献   

9.
“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策动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其最大特点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一、在导课中体现“任务驱动”1.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创设情境 ,引出任务例如 :在“如何用好‘我的电脑’”这节课 ,是这样导课的 ,把桌面上‘我的电脑’比做一个家族 ,把其他组成部分比做家族的成员。教师 :“上节课在桌面上 ,认识了‘我的电脑’这个图标 ,它可是个大家族 ,…  相似文献   

10.
如何利用自制教具,在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自制教具模型的兴趣.使学生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到成为一个愿意自觉学习的作用。下面谈谈我是怎样上好初三《水能和风能的利用》这节课的。  相似文献   

11.
芮娇 《教育文汇》2012,(5):33-33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至理名言,一针见血地阐明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崇尚的教育格言。记得一次听一位教师的区级评比课。课上,老师教学面面俱到,学生举手踊跃,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几乎都能对答如流。课后,当许多年轻教师在赞叹这节课多么成功时,我却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12.
如何上好“三算”课.是我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除了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外,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是上好“三算”课的有效手段。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科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在,我将近几年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程嗣武 《教育文汇》2011,(12):33-33
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忙课,听了区级大赛课22节,听了本校优质课评比活动课5节;市教科所叫我准备一节公开课,一有空就在网上和光盘上看名家的课。听课、备课之余,我总是在想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这学期公开课教学我选的课题是植树问题例1(两端都栽的情况,本节课只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之一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植树问题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先进行了试教。  相似文献   

15.
金晶 《中学教学参考》2014,(14):111-112
<正>一、主题与背景本学年我参加了南京市伯乐中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活动中葛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题为《水的组成》的实验探究课。在这节课的准备、上课、研训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和难以预测的智慧,正等待着我们用知识去唤醒和开发。下面把我对这节实验探究课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自然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声音的传播。在这节课中,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迎难而上,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  相似文献   

17.
王雪娟 《师道》2014,(9):27-27
今天这节课,我有三点说明:第一。这节课的选题不是临时做的.它是我们深圳市龙岗区语文教研员曹清富老师研究十多年的一项课题。曹老师一直精心选择一些小说.去掉它的结尾来让学生进行训练。他出了几本书,由他主编的有关“微型小说猜读续写”的书被列为全国百种畅销书籍。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也选择了“小说猜读续写”的内容。这是我上这节课的一个背景。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从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整理复习》关于"数的运算"中,挖掘出了一节"特别的数学课",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来强化学生从千变万化中寻找不变规律的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万变不离其宗的神奇之美。数学教学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我想,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更应该是一种眼光,即数学的眼光。这节课中我们就一直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相似文献   

19.
昨天学校举行了一次语文教研课《螳螂捕蝉》,我甚感那是一堂异彩纷呈的课。特别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处处表现出关爱,看,不是用亲切的语言表扬、鼓励,就是温柔地拍拍肩膀,灿烂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在这节课上,教师对学生那浓浓的爱意无不让听课老师大加赞赏。然而这一节课中,我发现了一个与班级氛围极不和谐的音符——离老师最近的两个学生,他们分坐在讲台两侧,他们的表情与这节课的气氛格格不入,脸上没有喜怒哀乐的变化,好像课堂与他们无关似的。所以整节课他们没有举过一次手。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暑假我为北师大版教材培训活动准备一节示范课,选题初定为三年级上册“一天的时间”这节课。备课初期,很多老师善意提醒我不要选择这节课.因为这节课“很不好上”。其“不好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一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已有经验积累较为丰富,另一些学生则较为薄弱:某些知识点或许对部分学生是需要探索的,而对另一些学生却是熟知的,由此造成了教学的“点”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