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早期广播电台的民营,既是大众媒介走向“现代性”的尝试,也是中国都市文化融入“世界性”的缩影。在传媒产业化、资本化的今天,对于中国早期电台民营化的研究与反思,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广播电台的民营,既是大众媒介走向“现代性”的尝试,也是中国都市文化融入“世界性”的缩影。在传媒产业化、资本化的今天,对于中国早期电台民营化研究与反思,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简述了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情况,之后从发端、动力、着眼点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最后提出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从媒体工具论到朴素的媒体改造论”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4.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流派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曾经兴盛一时的考察分析 ,指出无政府主义一度盛行的社会历史原因 ;通过对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天义派”和“新世纪派”的比较分析 ,指出无政府主义早期传播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和”为美是我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它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中和”思想的历史的具体化。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中和审美观又有温柔敦厚的“德”和与自然无为的“道”和的不同。“德”和与“道”和的互渗互补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独具民族特色的古典美。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与国家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由部落国家向统一国家过渡的历程。代表王权的王国文明与代表地域的方国文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中华文明最终走向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天下为一家”的国家观念的价值核心就是“尊王”。“尊王攘夷”对封建国家观念以及近代中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民族心理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以孙中山为主要代表的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革命”方案斥为一种“主观”与“空想”、“有害’与“反动”的方案。其实,这种评价并不公允。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革命”方案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关于中国“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二,关于中国“社会革命”的方式;三,关于中国“社会革命”的具体途径。笔者认为,早期国民党人在这三个方面的主张,不仅都不是“主观”与“空想”、“有害”与“反动”的,相反,都符合近代中国的国情,并被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与发展。现分别具体论…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使“天下”转为“国家”和“民族”的过程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篇章。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青年陈独秀最初主张以思想文化的启蒙来解决中国问题;而在构建“国家”(state)、“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nationalism)、“爱国主义”(patriotism)等思想概念中,却接受和消化了西方词汇及其概念思想,并渐渐从一位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变成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最终形成以“马克思的阶级战争说”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研究陈独秀的早期思想,特别是晚清来自西方政治词汇及其概念系统对其早期思想形成之影响,对于全面把握陈的早期思想和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一共含有7课内容。其中心主题为“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掌握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基本史实,要认识到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但是,两个单元知识点容量大、考点范围广。本文根据新课标要求,  相似文献   

10.
教育社会学自欧美传入后,其“中国化”一直是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雷通群即为最早倡导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学者之一,他根据厦门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社会学”授课讲义而编撰的《教育社会学》一书,是中国率先冠以“教育社会学”名称的著作。此后,他又以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为平台,同时积极参与广西乡村教育运动,在此基础上将教育社会学与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乡村教育社会化”的理论,堪称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一次早期尝试。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先生,在民国早期执教北京大学哲学系时,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扬怀中(毛的岳父)等大师并肩论道,过从至密。梁是“中国乡村建设派”的领袖人物,解放前,长期担任“民盟”中央秘书长,在“重庆社会大学”梁是讲座教授之一。  相似文献   

12.
"经世致用"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早期现代化的视角入手,探讨“经世致用”传统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实现近代转型的关系,揭示了“经世致用”传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学的最初依据,是实现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重要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博爱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爱”意识是曹禹早期戏剧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同时也是他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 一个显著标志。在曹禹早期的戏剧作品中,他不仅以艺术化的手法演绎了基督教文化的“博爱”理 念,同时也以基督的博爱意识重新阐释了现代意识和世界意识,从而显示出他与其他中国现代作 家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年的“唐山工党”,是唐山早期的工会组织,成立于1912年4月,其“宣言书”反映了唐山工人对滦州起义和整个辛亥革命的怀念与拥护,也表达了早期工人阶级对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同时,反映了早期工人阶级对自身地位与力量的觉醒意识,它是中国北方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5.
早期话剧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剧”,又叫“文明戏”。对其是否移植艺术,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有分歧,现在已基本趋于认同,早期话剧是与中国传统戏曲不同性质的西方戏剧形式在中国的移植。本文试图对各家的研究作一综述,对早期话剧的移植属性给予确认。  相似文献   

16.
关于巫与志怪小说的关系,许多从事小说研究的人曾有所提及,但都没有给予系统的关注。本文拟从早期巫的活动尤其是“巫师兼国王”这一文化人类学现象出发,系统探讨一下巫与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白族与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历史进程,从明清之际即开启了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哲学思想新动向,近现代以后又顺势而为,“在势之必然处见理”,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社会学传入中国,调查之风在各地兴起。中国早期的调查大多集中在社会状况与自然资源等客观领域,今日研究者也主要关注这一层面。然而,有可能是西学东渐发展初期学科边界不明导致内涵延伸,“社会调查”被拓展至社会心理等主观领域。与此同步,心理学被移植到中国,并在早期心理学家努力下,中国心理学获得长足发展。由于社会学重视调查,所运用的统计学方法为民调学者采纳,心理学注重测验,致力于探求社会及个人的心理及意愿,“调查”与“测验”结合,加之近代国人对已在国外流行的民调价值与方法论的认识接纳,民意调查在中国的兴起遂完成了起码的学术铺垫与学科预备。  相似文献   

19.
近代"民族形式"建筑思潮在福建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从早期西方教会学校“中国化”建筑到后来的“中国固有式”建筑创作,“民族形式”建筑思潮都在近代福建有较大传播与影响,并逐渐发生一些地域化的发展。其中,嘉庚建筑结合了地域特点融合外来建筑文化,自主地、自觉地进行文化创新,对于当前地域性建筑创作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有多方面贡献的文学研究会作家,女性是他早期小说的重要题材。他描绘了多种层次女性的生活与心灵,挖掘了女性的爱心,展示了女性心灵的美与善;并以之作为救治中国当时社会弊端的“药方”。既包含了“问题小说”作家的共性,也表现了他独特的视角与女性观念。其中不乏对传统审美的继承,也有明显的背逆。他早期女性题材小说富有“中国”的、时代的特征,也富有叶圣陶个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