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沉淀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情感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师生情感是重要教学资源,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学生会由于对某位教师有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态度而对该教师所教的课程也产生积极的态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相似文献   

3.
数学情感通常被理解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的情感态度。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消极的情感态度却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和恐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使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和喜悦。  相似文献   

4.
激趣教学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面谈谈近年来笔者通过探究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一个良好的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一是学生情感心理的作用,二是外部条件刺激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唤起,最重要的是浓烈的学习氛围的创设。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其形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进入自主式阅读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7.
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数学学习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在: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成功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一个良好的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和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10.
符伟 《海南教育》2008,(6):16-16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和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目标提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那么,在小学低年级“加减”计算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和渗透。  相似文献   

12.
黄敏 《今日教育》2009,(7):82-82
一、重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近数学 数学家H·Freudenthal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  相似文献   

13.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教学、校本活动、课外作业、生活实践等形式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促成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更好渗透数学思想情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谈自己肤浅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韦健兰 《中学理科》2006,(11):16-17
课程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可见,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数学课程标准已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情感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初中学科育人功能的体现,是教学规律和客观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让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对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提高民族素质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情感与态度目标中的一个具体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就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谈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15.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相似文献   

16.
《华章》2007,(1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即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戴晖明 《云南教育》2001,(23):32-33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目的和要求”部分增加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中应注意的第四个问题”里再次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和勇气和毅力”。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乐学、愿学。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  相似文献   

18.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充满兴趣的语课堂教学,才有滋有味,充满活力。多媒体容量大,画面丰富多彩,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势,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与和谐氛围,去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情感,诱发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造成一种“心求通而互未得”的愤悱心理。  相似文献   

19.
吴汉民 《考试周刊》2014,(31):63-65
数学情感教育是教师运用必要的情感交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的教学活动,进而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学分制下的数学情感教育的渗透,主要是基于学分制的鲜明特点(即学生对学科的选择性)之上的。面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必须通过加强学生对数学情感的培养,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选择相关选修课。本文从建立良好的情感氛围、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方面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它强调了情感因素对学习积极性的作用。积极的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情感则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本文以技工学校《工程力学》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一、创设问题情境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讲解“摩擦角和自锁”时,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