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章将萧红的人生历程视作一个生命文本加以阐释,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性作品,解读其创作的独特主题意蕴———生存与怀乡,揭示了萧红艺术世界中涵纳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
形象是象征主义的基础。波特莱尔与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形象具有共通性,但通过对二者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的分析,可看出二者的相似形象所涵有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前者的诗歌形象在颓废中实现对人生的超越,后者的诗歌形象在苦闷中抒发对人生的执著。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真正帮助学生扫除人生之初的一个个路障,揭去影响学生成功的“网”,使教育富涵个性,富涵灵性,以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激发生命的创造冲动,张扬独特无二、活力四射的个性,唤醒天性中最灵动、最美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论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嬗变许爱珠作为一个抒情型的作家,郁达夫所建构的小说艺术世界,不仅是自身审美情感与审美理想的体认,当然,还包含着文化、社会、历史等多种价值涵量。在这个充满艺术张力的世界里,郁达夫所拥有的鲜明艺术个性,使他获得一种独特的与世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是抒情文学,绝大多数都用客观之“物”来抒主观之情,借号抒情最符合文学的感情性和形象性。形成中国古代借景抒情文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感物说”、“比德说”及中庸、中和的美学观等是其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理论背景。借景抒情可以说是生命的艺术,是人生化的艺术涵浸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6.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为当时士人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所指出的道路。它不仅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积极用世思想,不表明了孔子的艺术功用观。孔子将艺术与人格建构、审美与人生相联系,并努力追寻一种充满自由的诗意人生境界。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艺术不应仅仅是劳作之后的消遣,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
古罗马音乐“涵化”现象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对人们现实的一切活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艺术的发挥着影响,这种多种文化元素混合和合并的过程被称为涵化现象。文化涵化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文化概念、新的文化形态的历史现象。文章从文化的涵化概念出发,以古罗马音乐文化传播为线索,分析了古罗马音乐文化的涵化现象及其形成的驱动因素,探讨了文化多样性形成的作用与机理,以及涵化与社会变革、文化传统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苏轼审美人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  相似文献   

9.
陈文忠教授新著《艺术与人生》最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260千字。该书立足艺术与人生的内在联系,探询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从本体论角度阐述艺术诞生的人生根源、艺术创造的人性本质以及艺术活动与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而从形态学角度对精英文艺与大众文化、悲剧艺术与喜剧艺术、古典诗歌与人生智慧等专题作了多层次的论析,最后从功能论角度对艺术欣赏的审美规律和人生意义提出了富于启发性的见解,对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评论写作的方法作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佳作推介     
《艺术与人生纵横谈》《艺术与人生纵横谈》是重庆大学出版社"人文纵横书系"之一。本书以艺术现象的列析为开端,以古今艺术大师的艺术发展轨迹和人生逸事趣谈为话题.通过"艺术活动与人生理想""艺术创造与人生价值""艺术欣赏与人生纵横谈""艺术本质与人生纵横谈"等几个专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的艺术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美学艺术理论的土壤之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重生命、崇意境的特点,而且结合他自己精深独到的见解,使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焕发新的光彩。同时,他将这种艺术理想融于艺术创作之中,写下了风格清新、意境深远的诗集《流云》。理论与创作的互证互释,使宗白华的艺术世界成为他审美人生的一种最好的印证和诠释。  相似文献   

12.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绘画创作完成了一种将西方现代美术观念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的典范.长期以来,他的作品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只是最近十年,检讨中国新兴美术的发展,他的先驱作用及作品价值才得到极大的提升,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的一代宗师.与中国比邻的日本,亦有一位“民族英雄“,他就是著名的美术家栋方志功,它的作品既保留了日本民族的神韵,又吸纳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风格特立.将这两位东方最具特色的艺术大师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他们的异同,对我们当今的美术创作正途定会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可分为写实类和抒情类两种基本形态,写实类乡土小说与抒情类乡土小说存在显在的分野,汪曾祺属于后者。他往往于乡土社会的边缘处入手展现乡土的特征,而描写正在消逝的传统职业是汪曾祺清新、灵动的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作为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对20世纪中国美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那非凡的艺术气质,独特的知识结构,留学德国学习美学和哲学的经历,以及对中国艺术的深切体验,使得他在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能以西方美学为参照,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本根,以体现生命意识的中国艺术为核心,为后人的美学研究提供了范式,在审美的人生观方面,宗白华推崇一种既超尘脱欲又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反映了艺术化的心灵境界。同时,他还继承中国传统的诗学观,将意境看成艺术家由情景交融而创构的境象,其中体现着艺术家的人格涵养,在虚实相生的意境中,宗白华特别强调了艺术的动静相成,在叔本华的影响下,宗白华对中国艺术中的音乐精神有深刻的感受和见解。  相似文献   

15.
诗歌艺术表现论在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艺表现论亦为王夫之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夫之诗学表现论的要义乃是追求艺术的有机与浑成 ,包括艺术意象的浑成、艺术结构的完整和艺术章法的完好等。王夫之的这种艺术浑成论的诗学观念虽然不以独创性取胜 ,但深刻地体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创作经验的全面反思 ,又是对中国古代诗学艺术表现论的系统总结 ,达到了中国传统诗学对诗艺表现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认识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中。这两本书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林语堂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我们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认为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秦观被贬两广所作的诗歌风格质朴明快,表达方式直抒胸臆,抒发了自身的贬谪之苦及思乡之情;创造了两广地域意象,记录了两广特有的气候与山水风物,记录了两广民风民俗;运用两广特有的典故传说,增添了诗歌的地域色彩。两广诗以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为秦观的诗歌创作抹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台湾作家白先勇以现代派的创作身分步入文坛,但他钟情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诗学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传统诗学审美追求的感伤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沧桑感的忧患意识、传统诗歌诗情意境的意象群落、传统诗学艺术辩证法的情节特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辩证哲学思想对设计艺术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儒家、道家朴素的哲学观在中国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平面设计等方面应用广泛,对中国传统设计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设计师的设计方向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设计艺术的许多审美观点和艺术主张都是以传统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体现了中国设计风格的精神和面貌,尤其是道家的辩证思想对设计艺术的影响更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20.
儒道精神的入世和出世,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成就了中国人的道德生命,道家完善了中国人的艺术生命。音乐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背负着儒道两家的精神。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古老的音乐形式,承载着圣贤哲人的人生哲学和艺术精神,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和对人生态度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