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对电视新闻特写主要特征的描述电视新闻特写是介于消息类电视新闻和电视新闻专题之间的一种电视新闻报道体裁。它借鉴广播、报刊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生动、形象、突出地描述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富有特征的片断或高潮,以便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电视新闻特写的信息容量大于消息,小于专题。有些题材用消息来表达则嫌时间不够,用专题来表达则嫌太长,这些题材可能恰好适合于新闻特写。电视新闻特写的时间长度一般在4分钟以内。一些特别重大的题材用新闻特写大表现时,时间也可相对长一些。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新闻特写《万众深情送小平》…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新兴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电视新闻特写应运而生.它既不属于消息类,又不属于言论类而独树一帜.它抓住新闻事件中的一个片断、一个感人场景或细节,用富有文采、充满感情的解说调动观众的情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倍受广大观众青睐.特写原本是电影中的术语,指把人或物的局部放大、凸现,以加强传播的视觉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作为一种新闻文体,特写早在我国20年代初的印刷媒介上就已出现,80年代中期,报纸大力倡导写“视觉新闻”,使得新闻特写步入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进入90年代后,电视新闻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印刷媒体,发展形成了电视新闻特写这一新兴节目形态和报道形式,尽管她起步较晚,但一经出现即以其鲜活生动、短小精悍、情景交融、意蕴隽永等独特的魅力而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3.
新闻特写——写人写事,文情并茂,感染力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不仅须熟悉消息、通讯等采写手法,而且应学会新闻采写的十八般武艺,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职业媒体人。新闻特写正是展示记者写作文采的一块芳草园地,应下功夫掌握它的采写技能为我所用。那么,什么是新闻特写?  相似文献   

4.
周萍 《新闻传播》2014,(3):223-224
电视新闻直播化已成为传媒人的共识,从传播本质上讲,出镜记者是介于信源(新闻事件)和信宿(受众)之间的一个第三者,其本质功能是尽可能地拉近信源与信宿的距离。基于此,从传播学角度,阐释出镜记者如何零距离地传递信息、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从而让受众通过电视新闻直播体验到远离现场的"现场感"。  相似文献   

5.
电电视新闻特写以其俊俏活泼的形象在电视新闻中的出现,改造了电视新闻过于格式化、缺乏灵活和生气的形象。特写的成功,使电视新闻获得了能更有效,更灵便地反映生活的一种手段,因为电视特写这一文体,是最符合电视特性的一种新闻文体。电视新闻特写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具体的描述而非概括的叙述新闻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作为短、平、快传递信息的有力载体的消息,在任何时候,都是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6.
伊文臣 《今传媒》2013,(8):83-84
电视新闻特写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当今的电视新闻实践中,原因正是在于它具有吸引观众的独特魅力。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的一则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为例,深入分析了电视新闻特写的魅力所在,即: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形象生动,如临其境;情感细腻,感染力强;情理交融,引人深思。而这些特点也正是衡量一则电视新闻特写是否优秀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特写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当今的电视新闻实践中,原因正是在于它具有吸引观众的独特魅力。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的一则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为例,深入分析了电视新闻特写的魅力所在,即: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形象生动,如临其境;情感细腻,感染力强;情理交融,引人深思。而这些特点也正是衡量一则电视新闻特写是否优秀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杨剑 《新闻传播》2018,(2):40-41
为了探索电视新闻特写采访与写作的具体策略,首先对现阶段我国电视新闻特写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新闻性与文学性两个方面对电视新闻特写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主题、新闻性与文学性关系处理、立足于社会热点与国计民生以及趣味性四个方面对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技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电视的节目形态不同于报纸、广播等媒介,而电视新闻的写作与其它媒体的新闻写作更具有差异性,也正是这种差异才使得电视新闻更直观、更容易让人接受、理解。本文通过电视新闻写作中的一些要领,帮助我们的记者,特别是刚涉入电视传媒的记者对电视新闻写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让我们的电视新闻更具可观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该怎么说它呢?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特写成了报纸同电子传播手段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新闻大家如是说。特写是多种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一种形式——国内同行有此议论。其言也朗朗,其理也昭昭。然而,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不少人只是把新闻特写作为采写动态新闻的副产品:新闻特写之前是动态消息;动态消息之后才是新闻特写,或者只有动态消息而无新闻特写。新华社驻雅温得记者梁贵和真有点儿敢于突破,  相似文献   

11.
陈巍 《记者摇篮》2008,(1):53-54
在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同出镜记者内在的新闻品格,外在表现(就是记者的提问和现场行为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一个出镜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从而为自己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呢?  相似文献   

12.
在用电视新闻语言建构社会存在的过程中,电视新闻叙事的主体——记者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电视新闻叙事的方向与深度,影响着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筛选与构建,并对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新闻记者把握电视新闻叙事的思维特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特写作为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新闻形式,它通过抓拍生动的形象,利用现场高潮迭起的真实情景来展现新闻事件,使电视新闻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本文探讨的就是如何采写电视新闻特写,使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新闻形式得到较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孙丽 《新闻世界》2012,(10):51-52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电视新闻是通过画面、声音和文字营造着一个无限逼近于现实的荧屏世界,让观众“耳闻目睹”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形。然而,当前“原汁原味”现场感强的电视新闻并不多,观众对电视新闻存在着某种距离感、陌生感甚至不信任感。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笔者认为要杜绝虚假报道,让电视新闻回归新闻事件,通过增强现场感走电视新闻生态之路。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它既是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也是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的画面和声音所获得的一种亲历事件现场的真切感受。。如何使电视新闻生态化,增强现场感,笔者结合多年基层采访实践谈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电视新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信息接收方式,看电视新闻对很多人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而作为电视新闻的制作者,记者的责任就是观察、记录和传递。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这只是记者职责的一部分,信息传递出去了,却因为制作得没有意思,观众不喜欢看,这样记者所在的电视新闻机构不但失去了竞争力,而且观众也难以实现自己的知情权。电视新闻机构和记者不能强行要求观众:你要想得到信息,必须收看我们的节目。作为一个信息传递多样化的时代,记者要想方设法让  相似文献   

16.
在卫星直播全球覆盖的先进传播技术手段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电视新闻的定义已由“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变为“刚刚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是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思想性,让电视新闻既能悦人耳目,又让人回味无穷,成为指导人们生活导向的准绳,这确实已成为每个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可以见到一种极具画面感染力的新闻报道方式——电视新闻特写。它抓住某一新闻事件中的一个片断、一个感人场景或新闻事件中的某些细节,用充满感情的解说和逼真感人的现场画面调动观众的情绪,将报道推向情感起伏的高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受观众的欢迎。 特写本是电影中的术语,指人物或事物的细部镜头,在影视传播中主要用于加强传播的视觉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作为一种新闻文体,特写在我国“五四”时期己出现,并在三、四十年代兴旺、发展,建国后更得到进一步充实。但特写一词在人们的脑海里一直是与报纸结缘的。我们对特写的了解也是从  相似文献   

18.
张秀文 《今传媒》2014,(6):135-136
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在电视报道中十分常见,在进行电视新闻报道的时候,掌握好出镜技巧,可以增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出境是电视新闻记者在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分析新闻记者出境时的要点,可以让出镜记者拥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相似文献   

19.
在记者出镜时,除了使用语言文字描述信息之外,出镜者的体语、手持物件、现场环境、声音背景等非语言符号也对电视新闻的构成和传播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适当巧妙地运用非语言符号,能够让电视新闻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可看性和标识性,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已成为出镜记者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20.
现场感,是电视媒体最大的竞争力和魅力所在。近年来,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现场感,越来越多的记者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采用现场出镜的手法,通过记者在现场的出镜解说带领屏幕前的观众一起进入新闻现场,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在记者出镜时,除了使用语言文字描述信息之外,出镜者的体语、手持物件、现场环境、声音背景等非语言符号也对电视新闻的构成和传播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适当巧妙地运用非语言符号,能够让电视新闻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