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伤害中,批评报道引起的伤害容易受到关注,而正面报道特别是先进人物报道引起的伤害容易被人忽略。在先进人物报道里,新闻工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其所造成的伤害基本上是在新闻采编和刊播过程中,操作不当而无意造成的,是“好心办了坏事”。这种意外伤害,通常是间接的、隐性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突发新闻的“二次伤害”,主要是指在天灾人祸的报道面前、在重大突发性新闻和灾难事故的报道现场,新闻本身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但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的一些不规范操作,让受害者或者当事人或者受害者的亲属等被新闻报道“二次伤害”。这种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频繁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到媒体公信力,也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痛苦,我们要学会规避突发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3.
去年第11期《中国记者》讨论了“新闻伤害”问题,这的确是当前新闻界碰到的新问题。如何评论企业名誉纠纷中的记者行为? 在我个人看来,新闻媒体的报道由于种种因素无意中伤害了报道对象,并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可称之为“误伤”。“误伤”之误,不是简单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笔者认为,主要是指引发新闻事件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或公众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而通过新闻的报道又引起或造成当事人或公众物质或精神的再一次伤害。而无意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后果可能比第一次伤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企业报因企业生而生,因企业兴而兴,曾是中国新闻报刊大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在媒体深度融合之下,生长于社会一隅的企业报还能有所作为吗?答案是肯定的。企业报报道企业新闻的任务不变,记录企业历史的责任不变;企业报拥有融合新媒介形成“四全媒体”的良好基础,具有出产高品质新闻产品的强大潜力。本文探讨企业报在融媒时代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6.
新闻视角,是指人们把握、选择新闻角度的着眼点。作为企业报的编采人员,能否在自己生活的有限空间里,瞅准目标,找准视角,捉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鲜鱼来,笔者多年的采写实践体会是:   放眼“天”与“地”,找准结合点。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企业报的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吃透“上头”,熟悉“下头”,在“大背景”与“小环境”的“撞击”与“共振”中,寻找线索,捕捉新闻,找准结合点,实现“天地合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厂连续 23年盈利,在一些干部和职工头脑中形成了“小富即安”、“浅尝辄止”的思想,总认为“狼不会真…  相似文献   

7.
县市报纸受到诸多因素限制,要想写出好新闻,确有难度,但绝非出不了有影响的作品。历届评山的全国好新闻中,有不少出自县市报,就是很好说明。依笔者所见,县市报欲写出叫得响的好新闻,多写“独家”新闻和“反衬”新闻是条路子。 写“独家”新闻,县市报纸有自己的优势。因它接近基层、接近实际、接近群众、接近生活,近水楼台先得月,“活鱼”多,可以产生带有泥土芳香的“独家”新闻作品。在全国第八届好新闻评选中,有一篇题为《体育专业户成了大“气候”》的“独家”新闻,说的是一位农家妇女,率队前往贵州参加全国旱冰比赛,这在…  相似文献   

8.
《新闻世界》2001,(4):29-30
在电视画面上欠经常可以看见拉得很近的被拐妇女面部之类的镜头,这些镜头在“纪实、真实”的大旗下晃来晃去,客观上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但如果从法律的角度上讲,这些行为大多享有新闻豁免权,无须负法律责任,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法律准许某项行为,就认为该行为是可以接受的,是无害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妇女仅仅因为这短短的几秒钟,使她们本来可以重新开始的新生活又一次被毁灭了,新闻伤害就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日益浮出水面,并引起我们思考的,其伤害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姿态”一指的是人的姿势、态度、气度。本文所说的“姿态”则比上述范围宽泛,主要指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既包括主体在对象面前的态度等外在表现,也包含二者的位置关系,比如是平等关系,还是有高下、主次之分等等。由此,新闻人的“姿态”主要指新闻人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也就是新闻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被采访对象,如何设定自我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新闻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摆正与新闻对象、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步。同时,以上对于新闻人“姿态”的理解不仅事关新闻人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更事关新闻人自身成长和职业成就感等大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在媒介生态日益浮躁的当下,新闻人与采访对象错位现象频发,轻则伤害新闻人群体的形象,重则导致新闻人产生职业枯竭感,值得深入分析其根源,探寻纠正路径。  相似文献   

10.
长江航运报作为一家周二刊的企业报,在新闻的“快”上是没有优势可言的。如何才能避短扬长,打造自己的品牌?长江航运报另辟蹊径,坚持抓深度报道,力求“以深补快”、“以深制快”,办出非日报的新闻特色。这种“以深制快”的差异化战略,为报社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其深度报道在省企业报和中国企业报的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取了各项大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队伍的不断壮大.新闻活动的社会化和法制化,新闻工作者职务“触法”现象也随之屡屡发生.新闻诉讼正呈上升趋势。新闻工作者因法律知识贫乏而导致职务“触法“的现象不断出现。我国55万新闻工作者中.精通法律的不多.绝大多数对法律一知半解,因此,在新闻实践中.经常出现“触法”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亚玲 《中国广播》2007,(11):15-16
日前,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纸做的包了”虚假新闻炮制者訾北佳涉嫌损害商品声誉案。訾北佳因犯损害商品声誉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000元。这是近年来不多见的一个虚假新闻事件,其危害不仅仅使当地一些以卖包子为生的小贩生意受挫,损失惨重,更重要的是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减损了受众对新闻媒体的尊敬和信任,伤害多年来群众对媒体建立的深厚感情。虽然轰动一时的假新闻“纸做的包子”事件的始作俑者被判刑了,但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客里空”行为滋蔓的温床需要铲除。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企业报记者协会、学会,于9月5日至10日在无锡举办企业报新闻业务研讨会,会风正,收获大。说它会风正,因它牢牢抓住会议主题,时间安排紧凑,不尚空谈,扎扎实实研究讨论新闻业务。说它会风正,还因它既没“啃床腿”,也没发纪念品,给与会代表带回去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新闻业务知识以及办报经验。  相似文献   

14.
倪德钰 《新闻窗》2006,(6):28-29
新闻是媒介的命脉,从诞生的那天起,媒介就开始了对新闻的追逐。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媒介为了获得最新的独家新闻,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十八般武艺都使尽了。而记者为了完成任务,也常常做出许多有违常理之事:对被访者进行围困阻截、抢新闻不顾及被访者的心灵伤害、违背道德,以伤害他人为获取新闻的前提、为获得新闻报道的轰动效应而罔顾他人人身安全、为获得独家新闻侵权偷窥、追求轰动效应,对新闻真实性缺乏调杏.甚至恣意造假等。  相似文献   

15.
唐棣 《视听纵横》2001,(3):26-27
现场报道因为强调现场感,记一定会非常重视展现新闻现场,千方百计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语言非常丰富的镜头,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为“抢”新闻,有时这些有着强烈主观色彩的行为,却极有可能造成对被采访的干扰甚至伤害。我们先来看一条新闻。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报的时效性问题,一直是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企业报由于出版周期比较长,在新闻时效性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如果不想法进行“后天弥补”,可能会出现数月前的新闻还在登,夏天的照片冬天还在用的现象。这就会影响企业报的质量以及在企业职工中的声誉。企业报提高时效性,关键问题在编辑。首先编辑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因为企业报周期长,不能同地方日报比,就可以放松对新闻时效性的追求。企业报可根据自身条件,在“尽量”上做文章,尤其是要闻版的编辑,脑中时刻要有“时效性”这根弦。为了提高要闻版的时效性,一些周期比较长…  相似文献   

17.
时下的新闻有两个向度上的歧路:一是不再以反映客观真实为己任,内容“向内转”而形式“向外展”,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实利主义、消费主义蜂拥而入,粗鄙化、媚俗化大行其道。庸俗化和不真实的新闻不但伤害着媒体的公信力,而且也影响着新闻的健康发展。由此,分析庸俗化的根源、表现,研讨变革策略,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党报主体读群中,表面看起来,党政干部似乎与重大决策、会议新闻“对口”,企业经营管理可与经济新闻“划等号”,化、科研方面的新闻更适合高等院校知识群体的口味——问题是,谁来关注农村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中宣部等四部门最近召开“全国新闻系统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电视电话会议,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讲话中严肃指出新闻界中少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搞有偿新闻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要求。在此之刨,中宣部等部委都曾先后两次针对新闻界存在的搞有偿新闻不正之风问题发出通知,三令五申,坚决制止。从近两年新闻界的情况看,新闻单位公开向企业索取“宣传费”,搞“有偿新闻”的现象已大为减少,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正逐步成为广大新闻L作者的一致要求和共识。然而,少数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的现…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与新闻伤害周胜林,吴明先本栏责任编辑邓俊在企业纷纷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企业与新闻媒介之间的关系空前地密切起来。企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媒介,让媒介帮它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更有效地占领市场。媒介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因为媒介也要逐步走向市场,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