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企业信用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信用管理可以让企业在利用赊销扩大销售的同时,又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目前国内的企业还处于信用管理的初级阶段,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信用管理方法,尤其是"3+1"企业信用管理模式.此外,还应努力改善企业所处的外部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信用管理可以让企业在利用赊销扩大销售的同时,又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目前国内的企 业还处于信用管理的初级阶段,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信用管理方法,尤其是"3+1"企业信用管理模式。此外, 还应努力改善企业所处的外部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3.
黄慧玲 《大众科技》2010,(9):219-220
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应收帐款的日常管理和控制,正确衡量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信用政策,及时收回帐款。在坚持效益优先兼顾信用的原则上,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和管理,对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风险管理理论看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可能脱离其内外部风险因素,而须从风险的分析入手来强化内部控制。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探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来看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形成的,应向购货方、接收劳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的债权款项。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在企业经济指标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企业间的信用缺少强有力的法律监督环境下,这就造成企业之间相互赖账、拖欠的现象。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正确衡量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信用政策,及时收回账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企业建立信用体系的意义着手,探讨了如何建立企业外部信用体系和企业内部信用体系。重点对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建立企业内部信用体系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结合调查结果给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电力客户信用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客户的信用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对电力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是当前供电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通过分析了电力客户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的对策,在达到及时有效进行风险控制,使供电企业规避信用风险、保证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形成的,应向购货方、接收劳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的债权款项。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在企业经济指标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企业间的信用缺少强有力的法律监督环境下,这就造成企业之间相互赖账、拖欠的现象。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正确衡量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信用政策,及时收回账款。一、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1、认真对待应收账款的账龄一般而言,客户逾期拖欠账款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呆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企业必须要做好…  相似文献   

9.
我国与国外的出口信用保险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磊 《科协论坛》2007,(1):185-186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亟需加强和改进,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并轨,以帮助我国企业在扩大出口融资和风险管理方面把作用发挥得越显现越好。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多种多样,各有立场和角度,也各有利弊。基于某商业银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实际,结合业界普遍的客户信用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实际需求建立客户等级分类模型和Z-score模型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系统性地评估,并利用真实数据进行验证,寻求现有信用风险评估值得改进之处,建立更为完善的客户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匡海波  杜浩  丰昊月 《科研管理》2020,41(4):209-219
本文以2014-2018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940个装备制造业样本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了全链条面临的整体风险,建立了包括申请人资质、交易对手资质、融资项下资产状况和供应链运营情况4个准则层,应收账款特征、履约情况等14个二级指标,信用级别、担保状况等127个三级指标的供应链金融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海选指标体系。根据剔除冗余信息的思路,运用偏相关-方差分析进行第一次筛选,删除了64个存在信息冗余且对违约状态影响小的指标;根据整体风险因子鉴别最优原理,通过逐步神经网络遴选出违约鉴别能力最强的指标群;最终建立了包含48个指标、显著区分风险因子的供应链金融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表明,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符合金融界普遍认可的“5C原则”,信用风险因子判别的正确率高达90.53%,判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和降低信用风险,利用信用赊销来增强企业竞争力,尽量减少坏账损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拟就如何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多元判别法评估企业信用风险的实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方洪全  曾勇 《预测》2004,23(4):65-68
本文首先运用多元统计技术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分析,选择其中的7个财务指标作为建立判别函数的计量参数,运用多元判别技术建立了4水平的线性判别函数。通过对培训样本的交叉回代和检测样本的检验,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说明所建立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评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可进一步增强国有商业银行信用评估的科学性,减少银行信用风险暴露,降低增量不良贷款,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分析我国企业现有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入手,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挖掘、识别和分辨企业信用从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动态变化过程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统计特征值,并将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导向与负债代理人(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提出改进我国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有效性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CDS)作为当今国际上最流行的的信用衍生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Credit Metrics模型被广泛运用于度量信用风险的大小,在应用Credit Metrics模型计算商业银行贷款的VaR基础上探讨CDS的定价问题。以单笔贷款为例来说明该模型探讨CDS定价实际运用过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提高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信用卡的风险因素分析出发,发现信用卡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欺诈风险、操作风险和经济周期风险构成。据此特点,信用评分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信用卡生命周期管理中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银行有效开拓市场、控制风险和挖掘收益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正是由于其在制定信用卡经营发展战略时高效性而受到了广泛的应用。结合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几点有关现代信用卡的风险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电子商务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与信用的内在关系,从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基本信用信息采集系统、信用评价与查询系统、信用动态跟踪及反馈系统、政策法规体系、信用管理系统的主体确定等方面,探讨了电子商务中信用管理体系所应包含的基本元素。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重点应当放在企业间信用管理层面上的观点。文章最后从国内信用管理体系发展现实出发,从明确政府职能、培育中介机构、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用民主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8.
数字供应链金融具有精准性管理服务、网络型信用传递和智能化风险控制的禀赋特性,可以契合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对金融创新的要求。基于数字化技术渗透影响的视角探讨了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在科技型企业中应用的运作流程和关键控制点设计,并针对现阶段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管控、技术应用和法律体系等约束条件,提出应该把控风险源头规避风险、加快数字技术赋能生态创新以及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新辉  王聪 《科技与管理》2006,8(3):109-112
对北京市个人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技巧,探索和研究如何将风险管理策略引入北京市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从银行内外四个方面建立起适合北京市的个人住房消费信贷风险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产阶级的异军突起为汽车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不利的是汽车保有量的提升造就各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它已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幸福水平。在中国开展汽车融资租赁业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一个新的契机,但在现实生活中承租人存在的道德信用风险已成为汽车租赁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而对承租人的信用进行风险控制与防范已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