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叶澜:理想的课堂没有 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①有意义,应该是 一节扎实的课。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 面上而言,二是效率的高低。③有生成性,课堂中有 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 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④常态性,我 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 课)。⑤有待完善的课,课堂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 憾的,我把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  相似文献   

2.
一段的间,观摩了一些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后,大家都有这样的同感:学生流利的对话、熟练的操作、高深的见解让人感觉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又跌入了“才艺展示”课的胡同中?这种预设性的表演掩盖了真实的思维活动,违背了课改的初衷,是要警醒的。笔者现以在“亲情教育”活动中“真情体验成长的喜悦”小片断,来谈谈动态生成性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学”课堂是江苏省宿迁市在全市范围深入推进的课堂建设模式,在高三一轮复习课中运用“三学”课堂模式,能够将学生从低效的复习课中解放出来,使其学会学习,提升其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重构课程,灵活设置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自学、合学、展学”,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促进生成,最终实现高效学习和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4.
老师们都渴望欣赏优秀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希望通过公开课获取教育智慧。但老师们在听课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是每节课都这么上,学困生会越来越多,谈何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其实,教师们的感叹含着一个明显的意思:公开课缺“实”。叶澜教授提出了好课应该“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五实观”。“扎实”,就是有意义;“充实”,就是有效率;“丰实”,就是有生成性;“平实”,就是有常态性;“真实”,就是课堂有待完善。叶教授认为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公开课是示范课,是供听课教师学习、借鉴的,是用以促进教者和听者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莉 《学语文》2014,(3):15-16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时的课、真实的课。其中“丰实的课”,指的是生成性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趣味学习是儿童永不厌倦的学习方式。在日常教学、赛课活动以及公开教学中,他总要设计一些趣味练习,或做一个游戏,或穿插一则故事,或举行一次小型比赛,他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讲故事和动手操作等形式进行教学。他把学生带进了数学乐园。三、互动生成,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新世纪伊始,徐斌的教学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他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有效和互动生成。对此他是这样进行阐释的:真实的课堂应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精心设计了一节课,但在实际教学时,学生总会有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回答或想法,有的甚至让教师措手不及.对于这些偏离教师课前预设轨道的问题或想法,我们一般称为课堂动态生成性问题.像这类课堂动态生成性问题,教师若能及时捕捉、有效引导、巧妙利用,将会使数学课堂呈现意外的精彩.下面就课堂动态生成性问题的成因及如何利用,以创造教学意外之美,例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谓“和谐”,即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是指课堂里学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如教学中,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贵溪市实验小学,乘着课改的春风,用“构建和谐课堂、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思想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而使学校迈入和谐发展的快车道。对“和谐课堂”的理解,贵溪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认为:学生进课堂以前和出课堂的时候有了变化,是一节扎实而有效率的课,这样的课堂应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不完全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一节丰实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只要是一心为孩子、为学生上课,而不是上给其他听课的人听的,是一节平时都能上的家常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虽有缺憾但又努力完善着,是一节真实的课,这样的课堂也是“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谓“和谐”,即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是指课堂里学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如教学中,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贵溪市实验小学,乘着课改的春风,用“构建和谐课堂、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思想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而使学校迈入和谐发展的快车道。对“和谐课堂”的理解,贵溪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认为:学生进课堂以前和出课堂的时候有了变化,是一节扎实而有效率的课,这样的课堂应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不完全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一节丰实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只要是一心为孩子、为学生上课,而不是上给其他听课的人听的,是一节平时都能上的家常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虽有缺憾但又努力完善着,是一节真实的课,这样的课堂也是“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10.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谓“和谐”,即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是指课堂里学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如教学中,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贵溪市实验小学,乘着课改的春风,用“构建和谐课堂、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思想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而使学校迈入和谐发展的快车道。对“和谐课堂”的理解,贵溪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认为:学生进课堂以前和出课堂的时候有了变化,是一节扎实而有效率的课,这样的课堂应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不完全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一节丰实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只要是一心为孩子、为学生上课,而不是上给其他听课的人听的,是一节平时都能上的家常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虽有缺憾但又努力完善着,是一节真实的课,这样的课堂也是“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谓“和谐”,即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是指课堂里学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如教学中,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贵溪市实验小学,乘着课改的春风,用“构建和谐课堂、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思想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而使学校迈入和谐发展的快车道。对“和谐课堂”的理解,贵溪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认为:学生进课堂以前和出课堂的时候有了变化,是一节扎实而有效率的课,这样的课堂应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不完全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一节丰实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只要是一心为孩子、为学生上课,而不是上给其他听课的人听的,是一节平时都能上的家常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虽有缺憾但又努力完善着,是一节真实的课,这样的课堂也是“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谓“和谐”,即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是指课堂里学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如教学中,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贵溪市实验小学,乘着课改的春风,用“构建和谐课堂、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思想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而使学校迈入和谐发展的快车道。对“和谐课堂”的理解,贵溪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认为:学生进课堂以前和出课堂的时候有了变化,是一节扎实而有效率的课,这样的课堂应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不完全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一节丰实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只要是一心为孩子、为学生上课,而不是上给其他听课的人听的,是一节平时都能上的家常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虽有缺憾但又努力完善着,是一节真实的课,这样的课堂也是“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13.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谓“和谐”,即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是指课堂里学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如教学中,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贵溪市实验小学,乘着课改的春风,用“构建和谐课堂、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思想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而使学校迈入和谐发展的快车道。对“和谐课堂”的理解,贵溪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认为:学生进课堂以前和出课堂的时候有了变化,是一节扎实而有效率的课,这样的课堂应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不完全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一节丰实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只要是一心为孩子、为学生上课,而不是上给其他听课的人听的,是一节平时都能上的家常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虽有缺憾但又努力完善着,是一节真实的课,这样的课堂也是“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谓“和谐”,即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是指课堂里学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如教学中,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贵溪市实验小学,乘着课改的春风,用“构建和谐课堂、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思想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而使学校迈入和谐发展的快车道。对“和谐课堂”的理解,贵溪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认为:学生进课堂以前和出课堂的时候有了变化,是一节扎实而有效率的课,这样的课堂应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不完全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一节丰实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只要是一心为孩子、为学生上课,而不是上给其他听课的人听的,是一节平时都能上的家常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虽有缺憾但又努力完善着,是一节真实的课,这样的课堂也是“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赵建平 《教学月刊》2009,(11):49-53
一、“非预期性生成”提出的背景 现在的数学课堂,常有这样的师生对话:“你认为这道数学题的答案是什么?”“不对……”“这个问题我们一般认为是这样……”什么是“一般认为”?在这种教育对话中,答案是“预设”的,主体一样也是“预设”的,教师心目中存有自己理想的完美答案和主体形象,完全漠视了个体的差异性,缺少一种宽容的氛围.在这种有预设的生成处理中,教师的活动不是真正地倾听学生的观念和思想,而是想方设法引诱学生说出教师早已设计好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正>在刘海燕老师执教的课堂中,我始终在思考一个老套却永恒的话题——到底什么是好课?叶澜教授曾提出"好课"的五个特征: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堂的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固然是好课不可缺失的要素,但是好课的核心要素应该是  相似文献   

17.
杨凯  王真红 《考试周刊》2013,(17):40-41
<正>叶澜教授曾提出,一节好课要具备"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她所指的丰实,是指一堂好课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①。有幸的是,笔者近日也听了几节这样"丰实"的课,让笔者感觉内容厚实,拓展的广度和深度都给人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下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创造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也应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课感水平。周一贯先生曾说: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交融的最佳境界,教师必须修炼自身的课感。  相似文献   

19.
许多“精品”课,向我们展示了设计者精心的设计和执教者精彩的“表演”艺术,一切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展开,这样的课是好课吗?这样的课能迸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吗?我们平时的家常课,大家也都非常强调备课,课上大多把预案当作一成不变的方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场情形。其实,我也并不是说我们非得盼望课上发生点什么意外。至少,教师的眼中应有“人”,应有学生。教师应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而不是自己独霸的场地。应还课堂一点生气,给课堂一点灵气。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一、从教材内容中生成…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丰富多彩的,更是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更追求一种真实、一种自然,只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做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生成在情理之中。这样,课堂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师生“原汁原味”的思维生发、能力发展的教育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