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岱年的"进化"思想,是其"新唯物论"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进化"思想,很有个性。其主要特点是:宇宙或宇宙之大全是以"物质实在"为根本;物质不是"一大机械"的、"被动"的,而是"进化"的;进化不是"一大有机体",而是"发展历程";历程是由"一般物质"到"有生命的物质",再到"有心知的有生物质"即人;而人"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生活",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这就既不同于机械唯物论的机械主义,也有别于有机主义者的生命主义。他成功地将有机主义者柏格森等的有机观与唯物论的物质观加以综合创新,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岱年以"总的类称的哲学"论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地位,认为中西哲学有共同关注的根本问题,只是在概念范畴以及基本倾向上有差异,并进而从宇宙论、致知论、人生论三大根本问题着手来分析中西哲学之异同。在此基础上,张岱年建立了"综合创新"的新唯物论体系,提出了"唯物、解析、理想"的观点,并以此分析文化问题,认为中西文化本无根本的不同,具有融合的可能。张岱年吸收解析与唯物辩证的方法创造性地进行中国哲学的转化,促使了中国哲学向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毫无疑问,张申府、张岱年先生的思想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其核心理念是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其哲学基础是张岱年先生继承传统“和而不同”思想、并且把它上升到唯物辩证法高度的“兼和”理论.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30-40年代,张岱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吸取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对中西哲学的宇宙论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发展和丰富了“新唯物论”的宇宙论,并为其人生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5.
《中国唯物论史》一书,已干1994年5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73万余字,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国唯物论史的巨著。该书由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学者张岱年教授主编,并亲自拟订大纲,参与《导论》、《后记》的撰稿及全书的通读。副主编为刘鄂培、衷尔钜、葛荣晋教授。参与写作的有清华、北师大、人大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教授、副教授。这是一部有较高水平的、有特色的哲学专著。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30~40年代,张岱年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吸取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对中西哲学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创建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唯物论”宇宙论,对传统天人关系作出了新的探索,并为其人生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7.
冯契和清华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界,“清华学派”一词的所指似乎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广义的清华学派囊括了当时清华人文社会科学各科的代表人物,狭义的清华学派则专指清华哲学系的学人,本文的讨论限制在狭义的清华学派上。 从1935—1944年,冯契先生在清华哲学系完成了他的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业,这一事实对于我们理解冯契哲学和清华学派都有重要的意义。就冯先生而言,清华学派是他哲学思想的直接源头,研究冯契哲学和清华学派在精神上的内在关联,可以为我们展示其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并为我们进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提供一种合理的导引。对清华学派来说,虽然随着52年的院系调整,清华哲学系在行政建制上已经终结了其历史存在,但精神的影响却  相似文献   

8.
张岱年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他建立了“新唯物论”哲学,实际上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条新途径。他早期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充分肯定了中国哲学的地位和价值,揭示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是固有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以及人生理想的优良传统;在辩证法、本体论等方面突出了中国哲学的特色。研究方法上,他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中国哲学并注重比较法、逻辑解析等方法;他从经济、政治因素的制约以及哲学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他预测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是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与自然科学相呼应,走综合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一) 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初期,哲学上唯物论对唯心论的斗争要数唯物论对实证论的斗争最为尖锐。列宁为了这个斗争,曾写了“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这部经典著作。列宁这部经典著作出版已经有了半个世纪。在这个期间,从孔德以至马赫等的旧实证论已经没落了。但是由于两个阵营的世界观上的斗争日益尖锐,于是在旧实证论基础之上,产生了从维也纳学派发展出来的新实证论,即一般称之为罗辑实证论或罗辑经验论。  相似文献   

10.
陶富源先生始终以战斗的唯物主义精神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可以这样概括其哲学研究的特质,即: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辩证物质本体论.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说明.陶先生通过对物质具体形态及其统一性的具体分析、物质观与实践观的辩证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辩证物质本体论等讲清楚了“物”.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德治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2.
战争的起源问题即是战争“何时发生”这个“时间问题”,战争的根源问题则是战争“为什么发生”这个“原因问题”。普遍意义上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而不是阶级社会,这既符合马恩的经典论述,也与史实相吻;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超越社会形态、超越时空的战争的共同根源;依据社会形态演进的纵向层次分析和战争根源内容的横向层次分析,参照经济发展史,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在“穷人对富人”和富人对穷人”之间经历了四次大的转换。然而,战争并不是经济利益冲突的必然趋势,因为随着人类明的进步,和平解决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因此,人类战争的演变不会出现第五次大转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肮髒”与“腌臜”音义演变历史的考察 ,试图说明 :1 表示“不净”义的“肮”与其古代表示“高亢刚直貌”的“肮”当非一词 ;2 表示“不净”义的“肮似当为“腌”的音转与形变。同时本文也指出某些辞书在联绵词立项、释词方面的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4.
传统"六书"说不能适应现代文字学研究的需要.近现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说,但仍不甚理想,各说之间分歧也比较大.因之,现拟跳出"造字"和"用字"的框框,提出汉字发生法和汉字构字法理论,主要是汉字发生法的"二书"说和汉字构字法的"四书"说.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奠定了"倾听哲学"的基础,但他同时也面对着在诠释过程中,作为生命本体体验的时间始终不在场的困境。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成中英建立本体诠释学的尝试,使我们看到了立足于汉字的文字中心论诠释传统,建立一种真正自由开放的"观的哲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行教育在“度”的方面有一个“过渡”、“失度”的问题,在“量”的方面有一个“过量”、“超量”的问题,在“衡”的方面有一个“均衡”、“失衡”、“权衡”的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8.
论"史德"     
本文论述了史德概念的由来,史德在史学活动中的地位,中国史学重视史德的传统及局限性,认为批判地继承重视史德的优良传统,加强学风建设,是新世纪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提倡自主创新学习模式,在探索、选择、合作、体验等学习活动中,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