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正> 《热风》是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收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四年的杂文四十一篇。鲁迅写杂文开始于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以《新青年》的出版为标的思想启蒙运动,到一九一八年,已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鲁迅在它的感召之下,开始挥毫上阵,参加了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一面创作小说“呐喊”“助威”,一面在《新青  相似文献   

2.
刘半农先生是中国新诗运动初期,最早的几位播种者之一。远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正月,在陈独秀、胡适主编的《新青年》四卷一期上,便出现过他的新诗。该期《新青年》一共刊出了三位作者的白话诗,他们是胡适(四首)、沈尹默(三首)和刘半农(二首)。这具有历史性的九首作品,乃是中国“新诗”这个新文学形式的第一次出现。根据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人间世》杂志十七期“纪念刘半农先生特辑”的文字显示,刘氏之试作白话  相似文献   

3.
鲁迅曾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四日到暨南大学演讲,此事载于《鲁迅日记》,但讲题、内容湮没了半个世纪之久。近年研究者查到当时的一篇演讲记录,那就是《暨南校刊》第二八——三二期合刊上发表的“周鲁迅先生演讲、郭博如策(笔)记”的《离骚与反离骚》。勾沉之功,自不可没。但是,《复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一期把它作为鲁迅佚文重刊后,《新华月报》(文摘版)一九八○年第一期(总十三期)又收载,《鲁迅佚文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佚文《随感录》三则,发表在一九一九年三月三十日出版的《每周评论》《随感录》一栏里。该号《随感录》共六则。前三则为陈独秀所写,署名隻眼。这些《随感录》,每则都很短,只一、二百字。不具号次,有标题,不单排一行,放在每则文字前头,旁加黑点,以示与正文区别。抓住一事,发为感言,针砭时政,文短辞锋,这些,都是做为报纸形式的《每周评论》同以月刊杂志形式出现的《新青年》上的《随感录》略具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5.
读鲁迅的《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短篇小说《药》,写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五月《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五号,正当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革命风暴即将来临之时.十六年后,鲁迅欣慰地回忆道:“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  相似文献   

6.
现行统编中学语文课本收有鲁迅小说8篇,就小说这一类课文来说,和其他作者相比,鲁迅的小说在现行课本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这些小说,选自《呐喊》的7篇,选自《彷徨》的1篇,约占鲁迅以现实题材进行创作的全部小说的三分之一。其中有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曾经发挥过巨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启蒙战斗作用,为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狂人日记》(一九一八年四月)、《孔乙己》(一九一八年冬天)和《药》(一九一九年四月);有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歌颂劳动人民形象的《一件小事》(一九二○年七月);有深刻地反映农民问题的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杰作《阿Q正传》(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和其他艺术珍品《故  相似文献   

7.
最近看到两篇内容相似的短文:《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一年第十一期《〈天方夜谭〉小释》和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青年报》的《〈天方夜谭〉避讳》,都说“谭”是避唐武宗李炎的讳,后者还认为“后  相似文献   

8.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编定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一九三六年一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全书共有八篇,六万余字,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鲁迅自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开手写《补天》起,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最后一篇《起死》写成为止,断断续续历时十三年。但是,除第一篇《补天》以外,其余的都是一九二六年以后所作。因此“故事新编”贯穿着鲁迅思想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显示了他的世界观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衡哲(笔名莎菲)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第一位女小说家,也是《新青年》杂志上仅有的两位白话小说家之一。如果说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先生一九一八年的《狂人日记》,那么在文学革命讨论初期最早用白话写作的第一篇小说应该是  相似文献   

10.
鲁迅这篇杂文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为批驳洋奴买办文人林语堂之流提倡“费厄泼赖”,(英语译音,所谓“费厄”,就是对敌人表示宽容,不要穷追猛打;所谓“泼赖”,就是对敌斗争视同游戏,不要认真对待)、不“打落水狗”的反动主张而作的。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期上,后由作者编入论文和杂文集《坟》中。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文学文坛上的第一个女作家是陈衡哲,湖南人,出身于清末一个带有封建色彩的官吏家庭。一九一四年进入美国著名女子高等学府瓦沙大学,学习历史。一九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授教,讲授西洋史。 陈衡哲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日》发表于一九一七年《留美学生季报》第二号上。她的第一首白话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九月十五日出版的《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语文》杂志一九七八年第一期上,我写了一篇短文《谈目前流行的一种病句》,认为“贵宾们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是一个主谓搭配不当的病句,有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中国语文》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上有几篇短文提出质疑,《天津师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上徐世英同志发表《“病句”不病》一文与我商榷。我想再谈谈我的看法,就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二日写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的自述,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革命呼喊,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是鲁迅投向旧社会的一颗猛烈的精神炸弹。这样的伟大作品是如何写出来的?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狂人吗?《滇池》文学月刊今年十月号载文《〈狂人日记〉生活原型》,对此作了明确回答:“有的。”并说“狂人”的生活原型,原是鲁迅的一个姨表兄弟。作者写小说前两年曾遇见过他。  相似文献   

14.
<正> 《青年作家》一九八五年第十一期的末页,赫然出现了这样一个醒目的标题:“鲁迅并不喜欢《阿Q 正传》”!这篇短文抄引了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所说的几段话作为有力的论据。很快,上海的《报刊文摘》(第三○八期)摘引了这篇短文,标题改为“鲁迅并不以为《阿Q 正传》是他的代表作”。文章虽然登在  相似文献   

15.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汹涌澎湃的新文化运动浪潮中,成就突出的是鲁迅———一个勇猛顽强的民主主义文化战士。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痛斥了一切所谓“仁义道德”旧礼教旧教条“吃人”的血腥本质。它是一篇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书,号召人们奋起打倒“吃人”的旧礼教。之后,1919年4、5月间,鲁迅又连续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乙己》和《药》两篇小说。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对深受封…  相似文献   

16.
李■,何许人耶?1981年前出版的《鲁迅全集》做了注释,1981年再版时又重新做了注释(《鲁迅全集》第四集631页)。然而两次注释,虽然一次比一次具体了,却仍旧是述而不详,读者仍旧坠于五里雾中。 30年代上海文坛,一张以乌鸦为记的《涛声周刊》(1933年10月21日发行,第二卷第四期)上登载了一篇《读伪自由书》的读后感短文。作者署名李■。短文的末尾有这么一段: “……那天见鲁迅先生吃饭,咀嚼时牵动着筋肉,连胸肋骨也拉动着,鲁迅先生是老了!我当时不禁一股酸味上心头。记得从前看到父亲的老态时有过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流产”《这个与那个》是鲁迅前期的一篇重要杂文,其中的《流产与断种》一节,不仅评论文章里经常引用,而且各种选本也多所收录。可是,自一九五八年《鲁迅全集》注释本出版以来,包括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五册知识短文《多重复句》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小题(见该书第146页),是大家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最近出版的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八四年第五期上,载有杨文泉同志的一篇短文,文章认为这个多重复句有三种理解、三种分析。现在抄录如下。(杨同志的引文中,“写好”后多一“了”字,“发  相似文献   

19.
一、写作背景及文章的针对性 本文写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发表在一九三○年一月《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社会杂观”栏,后收入《三闲集》中。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把中国推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蒋介石的反革命阴谋之所以能得逞,就我们党内来说,是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统治。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  相似文献   

20.
有的研究徐志摩或沈从文的著作,把徐志摩说成是沈从文第一篇作品的编辑。这是不确的。据现在能够证实的材料,沈从文第一次在《晨报副刊》发表的作品是署名“休芸芸”的一篇短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此文刊于《晨报副刊》第306期(1924年12月22日),此后便不时有散文或诗作在《晨报副刊》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