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亚南 《新闻窗》2015,(3):43-44
一、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它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触摸媒体等,是一种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的创新形态媒体。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正在经受着"第三次浪潮"的冲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字新媒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蓬勃发展,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在这样一个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环境中,以报纸、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世大压力,传统媒体须坚持内容为王的核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报纸如何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并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位报纸管理者面前的课题。十年前,就有学者惊呼互联网"狼来啦",当时的媒体人还不以为然。如今,除了办公PC互联网以外,新媒体的微博、微信在新闻领域以其快速传播和高覆盖率又一次遥遥领先,社交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信息的传播形态、人们的阅读方式和消费习惯。传统报纸的采编观念、出版周期、采编流程和出版工艺正在被新媒体技术所颠覆。这样的时代,我们只是领导着一群具有传统办报思  相似文献   

4.
姚伟 《编辑之友》2011,(6):56-57
一新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和扩张性新兴媒体是以电信网络作为运作平台的媒体形态,主要是网站、数字报纸、电子期刊、手机报、数字电视等,从受众接受方式看,更具有快捷、方便、深化等优势。就传播而言,新媒体在数字技术全面运用的基础上,极大地提  相似文献   

5.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塑造政府形象的传播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了解数字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熟悉数字新媒体传播渠道,有助于在新的数字媒体环境中为我国政府形象塑造,寻找新的、可利用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新媒体的含义纵观人类的传播发展演变,从口头传播到手写传播,再到印刷传播的三个过程之后,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网络、手机等为传播媒介的新型媒体传播时代。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  相似文献   

7.
数字出版时代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不仅承担了法律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着"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数字出版时代,新媒体广告传播的社会责任构成要素主要有对受众、广告主和广告环境三个方面的责任。数字出版时代的新媒体社会责任实现模式主要有三种:强制模式、自主模式和诱导模式。这三种模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全球似乎都正在大步走向"新媒体时代"。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风起云涌,撼动着大众的阅读习惯,在这个时代,人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宣称"报纸要完了",传统媒体也纷纷布局新传播渠道,许多大型的平面媒体机构都在向全媒体集团转型,试水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化,新媒体概念迅速兴起。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媒体而言的,主要包含数字电视、网络媒体、数字杂志和数字报纸等新兴的媒体。在这一背景下,时事新闻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传播过程中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摒弃原本单一的传播模式,实现差异化传播。本文从时事新闻差异化传播的内涵与原因出发,通过对新媒体场域下时事新闻传播现状的分析,探究时事新闻差异化传播的路径与方法。期望能够对当下时事新闻的传播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业已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受众阅读需求的变化,出版业的经营模式、管理策略以及人才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出版业已经开始数字化转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也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传播学为视点,总结了新媒体传播的五大特点,分析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的影响,并提出在新媒体出版方面的建议,为我国出版业在新媒体背景下更好地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导致了媒介环境和传媒格局的变化.在有关报业转型的探讨中,人们普遍把"数字报业"定位为报业未来的发展形态,应当说,这个转型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在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过渡的"转型期",报业应当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不仅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数字报业"的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也发生了技术性的变革。如今,新媒体等被广泛地运用,使新闻传播进入了全新的数字信息化时代,也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数字媒体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新媒体技术就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其对信息进行传播,拓展了新闻传播的途径,增强了新闻传播的速度。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技术带来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所以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本文从现代信息传播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剖析了现代信息传播新媒体技术给传统媒体带来的生存困境及发展对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应用于信息传播的背景之下,只有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创新发展,才能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势,融入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中。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①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网络电视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呈现出不同于传统  相似文献   

14.
数字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新媒体的强烈冲击,让报业在感受到实实在在威胁的同时,也意识到只有"数字化"才是应对危局、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应当说,整个业界在建设"数字报业"这个大方向上达成了空前一致,在行动了也形成一种全行业自觉,但在如火如荼的"数字热"背后,也出现了一些混乱与误区.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新闻传播也发生了技术性的变革。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推广,新闻传播已然迈进全新数字信息化时代。文章通过阐述新媒体特征及内涵,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对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发展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新闻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的新媒体发展迅猛,以其传播方式多样、传播速度迅速、传播范围广泛,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也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的阅读习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报纸新闻传播陷入困境,读者流失、阅读量降低、广告锐减等问题都冲击着传统报纸新闻传播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报纸新闻传播必须发挥其独有优势,以专业性和优秀的传播质量保持深度新闻的舆论主导权,并积极开展与新媒体的融合,以实现报纸新闻传播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技术是20世纪重大的科技发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等传播途径,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传播设备,向公众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媒体传播形态更是发展态势迅猛.近些年来在新闻传播领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媒体传播形态,而且给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新媒体在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上具有崭新的特征,呈现出融合和超越传统媒体之势,日益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秦华 《新闻通讯》2013,(7):62-6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理念的更新,新闻传播已步入新媒体时代。面对媒体新格局,报纸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成为业界广泛探讨的话题,而良好的版面视觉呈现在报纸积极应对新媒体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版面创新是应对新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新的传播方式。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终端的逐渐普及,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方式大行其道,它们借助网络平台和手机终端,以极其简单的操作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实时互动。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媒介形态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在微时代的今天,新媒体如何适应全新的媒体环境,做到与时俱进,找到最适合的生存发展策略,成为新媒体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