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德育简论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现代德育由于其知性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悬挂在空中破碎而又抽象的德育,这正是现代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现代德育困境的突破,不是在知性德育框架内通过修修补补所能达到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根据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才能显现真正的实效。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  相似文献   

3.
袁彬 《教师》2010,(28):9-10
课堂教学是德育主阵地,教师应把握教学环节,创设教育氛围,寻求德育的有效途径,将德育生活理论与实践生活相结合,不断延伸和深化课堂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真正实现德育源于生活,回馈于生活。  相似文献   

4.
袁彬 《教师》2010,(25)
课堂教学是德育主阵地,教师应把握教学环节,创设教育氛围,寻求德育的有效途径,将德育生活理论与实践生活相结合,不断延伸和深化课堂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真正实现德育源于生活,回馈于生活.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的归宿,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未来生活的一种手段。生活既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离开生活,德育便成为一座孤岛。为了弥补德育与生活的断裂,德育生活化便是合理的思路。一、德育内容——源于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德育的源头。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基于学校德育的现状,我校从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新型德育观:德育内容"实"起来;校园生活"动"起来;校园环境"美"起来。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刻刻融入德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7.
德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对他的德育思想进行过一些较为宏观的研究。本文则试图通过文献分析,基于他的生活教育论,探讨他思想体系中两个重要概念"知识""生活"及其与"德育"的关系,以分析、描绘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德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德育的源泉与目的;知识是德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期待对今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探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才真正能有实效。  相似文献   

9.
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才真正能有实效.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德育常规管理中,常说"学校无小事,时时处处是教育"。可怎样理解、把握和落实教育的"时时处处"呢?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有必要先研究一下"时时处处"的真正含义。"时时处处",是指德育素材于现实生活和道德生活中的动态生成。那么又如何理解德育的动态生成呢?叶圣陶、杜威等中外理论家和学者们对生活德育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进行过大量的论证和研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然而在生活德育的动态生成方面论著相对较少。因此,从现实生活、道德生活和教育国际化等方面探究德育的动态生成,为准确把握和落实"时时处处是教育"做好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1.
生活德育有自身的现实境遇,那就是世界、人和教育的技术化、机械化。教育回归生活,实际上就是回归人及人性本身,是教育领域的"人本主义"。生活德育论或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则是德育领域的"人道主义"。生活德育有自己的鲜明主题,而其主题就在于如何理解生活、道德与道德教育这三个关键词上。生活德育论实际上是德育的一般原理,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强调生活德育论了,生活德育论也许才是真正实现了。但学校非生活化的严峻现实是对生活德育论的巨大挑战,这一局面如果不能扭转,生活德育论也许真的没有未来。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主阵地,把握教学环节,创设教育氛围,寻求德育教育有效途径,将德育生活理论与实践生活相结合,不断延伸和深化课堂教育生活化内涵,真正实现德育源于生活,回馈生活.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思想通过吸收和批判西方先进的教育哲学而逐步形成,创造了适合国情的生活道德教育。在1943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理论提出了,其中包含的德育目标分为两部分,一是"教人求真"、二是"学做真人"。文章围绕"求真"与"学做真人"两方面展开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德育模式建构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论题。”生活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的德育模式建构应以道德功能相融合,教育机制相融合.知情交融等原则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理论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高校德育在为社会增添和谐成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实施和谐德育。本文从转变德育理念、充实德育内容体系、更新德育的方式方法、创新德育评价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地实施和谐德育。  相似文献   

17.
和谐德育是现代德育发展的新理念。在池田大作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思想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和谐德育观,其主要体现在:主张超越性和本真性是池田大作和谐德育的本质论,注重培育"内外调和"的人是池田大作和谐德育的目标论,强调情感教育、自我教育是池田大作和谐德育的方法论,这些思想对我国德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理想的德育应该是无痕的,是植根于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在日常所处的环境氛围中,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在各类活动和交往中点点滴滴地体悟成长。1.在生活情景中感悟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中借助(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件中受到教育、感悟。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其一,为了让学生理解某个道理,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情景;其二,生活中有很多教育资源,教育者要善于抓住教育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主阵地,把握教学环节,创设教育氛围,寻求德育教育有效途径,将德育生活理论与实践生活相结合,不断延伸和深化课堂教育生活化内涵,真正实现德育源于生活,回馈生活。  相似文献   

20.
引领生活:德育评价的重要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同时,良好德行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因此,引领生活是德育评价的重要尺度。但在德育实践中,德育评价却漠视学生的生活,存在着重社会生活、轻个体生活,重校内生活、轻校外生活,重道德知识、轻道德能力,重现实生活、轻虚拟生活等诸多误区。因此,分析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提出应对之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