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抓住音乐美这个珍贵的内核,除了要用美而丰富的音乐教学内容感染学生,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去激发学生,关键还要用音乐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音乐课中音乐的自我迷失现象。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不能悖离了音乐本身,音乐课要有音乐,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音乐连接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老师的对话,让师生共同去倾听感悟音乐,享受音乐。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音乐课以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通过音乐的审美过程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音乐课明确而坚定的目标。音乐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同时还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加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尝试,进行多元文化的民族音乐教学。通过尝试几种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篇章式歌唱教学课、“歌星”演绎式歌唱课、主持人式欣赏课、音乐剧式综合课等。使我们的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真正能够走进音乐之中,真正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辅德的外在价值,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联想、想象、创造、情感等审美体验;忽视了音乐的审美育人目标和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学生满怀希望地盼望音乐课能给他们带来美感、轻松和愉悦,却发现音乐课同样是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堆砌,严重地丧失了音乐课程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从而导致了许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的现状。《音乐新课程标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理念要求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所有的…  相似文献   

4.
邹宜 《教师》2008,(16):69-69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实,中学音乐教师的许多教育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并且在许多方面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中学音乐教师已经认识到音乐课的教学核心是审美教育。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音乐课改革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突出强调以审美为核心。  相似文献   

5.
《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渗透并融合了科学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偏差,有不少音乐课偏离了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航道,在课堂华丽的外衣下,包裹了过多非音乐的元素,如忽略音乐课程特性、一味追求综合、使用多媒体不当等现象,这样的音乐课堂偏离了音乐本体。对此,我们应从音乐教育的审美理念着手,关注音乐课的本体,从音乐审美、综合有度、互动生成等角度出发,让音乐课回归自然本色。  相似文献   

6.
陈若华 《考试周刊》2011,(30):230-231
音乐教育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否具有有效性,能否吸引学生,是音乐教师一直以来思考和探寻的问题。目前,音乐课枯燥乏力,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的情感潜力,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兴趣。作者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兴趣、创设意境、因材施教、自主探究、创造实践等方面入手,巧妙设计每堂音乐课,使教学课堂实现有效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相似文献   

7.
"如何上好音乐课?是目前所有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他应该具有提高审美观、整合人格的力量。"这是新一轮课改的重要思想。在此以前,音乐课程以知识为中心,以解决若干个知识点为教学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初中音乐欣赏是素质教育一个特殊的活动单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要有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也就是说,音乐课要贯彻以学生为本和实践第一的  相似文献   

9.
音乐课程属人文性文化课程,音乐学科强调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的培养.音乐学科虽然在识读乐谱方面有较为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但作为音乐课程主体内容的歌曲演唱与音乐欣赏却没有非常系统和严格的科学知识体系,如同样一首歌曲或一首乐曲,可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作为初中音乐教学内容,甚至可以作为高中音乐教学内容.如果老师们不能正确定位各学段教学目标,那其设计的音乐课,经常模糊了学段,不能体现各学段音乐教学的特点,肯定也不能较好达成课程学段的教学目标.这种情况尤其在"感受与欣赏"领域,即"音乐欣赏"课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各学段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对各学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了解不透,对音乐教材内容安排的理解不深入.因此,需要对此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以准确定位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益,高效达成音乐课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对音乐的聆听等一系列审美活动使学生能真正被音乐中的真善美所陶醉,并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任晓彬  陈小红 《考试周刊》2011,(79):232-232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可见,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一、审美感知,体验情感  相似文献   

12.
音乐课的教学目标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音乐实践。可见,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是何等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王肖静 《考试周刊》2011,(16):221-221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音乐课程划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这种以模块形式出现的课程,在高中尚属首次。为了体现新的课程标准,落实选修内容,上好每一节音乐课,我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以下几点是我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由音乐课程的自身学科特点所决定的。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王铭璇 《教师》2019,(1):83-84
音乐课是小学阶段培育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课程,音乐欣赏教学则以学生的审美经验为基点,教师通过引导与设计来帮助学生培育音乐审美素养。然而在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课程中,欣赏作为感知音乐、体验音乐的重要路径却往往被忽视。文章从欣赏教学在培育农村小学生音乐素养上的意义出发,结合农村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从实践的角度为农村小学及教师提供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借鉴策略。  相似文献   

15.
何胜男 《家长》2022,(1):159-161
<正>音乐是构成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音乐课堂使学生认识和了解音乐知识,从音乐歌唱、鉴赏中获得艺术修养。初中音乐教学中,不仅要讲授音乐知识、技能,更要让学生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提升音乐素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开发教材,拓展教材,深入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素材,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共鸣。为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将音乐知识、音乐审美、音乐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贯串,为学生搭建趣味、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空间。在构建多样音乐课堂过程中,应该将之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高师即兴伴奏课中技能与审美是对立统一的,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技能的课程,面对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即兴伴奏课必须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教学评价等各环节进行调整、改革,努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审美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实,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许多教育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大家都承认,音乐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及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上。音乐课的教学核心是审美教育。中小学作为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首先培养人等等一系列观点都已经让我们的绝大部分音乐老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这应该是我们音乐教学的一大进步。但同时,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教师之间教学经验交流的不断加深,却发现了…  相似文献   

18.
新教材用全新的视角展示了教学的新理念、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但如何创造出符合音乐课教学规律、教学目标和高效、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模式呢?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从生理到心理动起来,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课堂组织到任务安排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动"起来,真正的主体参与,真正体现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和目标要求,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因素,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教材用全新的视角展示了教学的新理念、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但如何创造出符合音乐课教学规律、教学目标和高效、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模式呢?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从生理到心理动起来,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课堂组织到任务安排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动”起来,真正的主体参与,真正体现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和目标要求,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因素,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音乐课凭借其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正日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重视和青睐,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亦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必须开设艺术学科(音乐或美术)课程。"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音乐学科的重要性。但是出于受到“全面人格塑造、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及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小学的音乐课每周只能开设1至2节,可是,就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却要实现对学生的感知、表现、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完成音乐课的教学?”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广大音乐教师。于是“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法应运而生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讲的“小循环多反馈”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多唱、多练,而是指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循环反馈机制,造就活泼高效的音乐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