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言读本》上册《孙膑减灶》注解介绍孙膑说:“庞涓做了魏惠王将军,忌恨孙才能高于自己,便骗他至魏,处以膑刑(去掉膝盖骨),故名为‘膑’。”翻开《辞海》《上下五千年·孙膑庞涓斗智》《中国通史》(绘画本)以及历史教科书,都有  相似文献   

2.
现在我们一般都认为,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因庞涓陷害,受了膑刑,被剔去了膝盖骨。其实,孙膑并没有被剔掉膝盖骨,他受的是断足之刑。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孙子即孙膑,“兵法...  相似文献   

3.
田忌赛马     
一、作品与题解《田忌赛马》选自《幼儿寓言百篇》。文章是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田忌赛马》的史事编写的。田忌:齐国大将。齐威王:齐国国君。孙膑:其名不详,因受过膑刑而称孙膑。齐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曾和庞涓一起  相似文献   

4.
马永丽 《成才之路》2014,(24):96-96
正在一次"教改之星"评选活动中,本人有幸连听5堂《田忌赛马》的课。因为《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是历史故事,又涉及到历史人物孙膑,因此教师都适当引入了课外知识,特别是有关孙膑的资料。这5位教师的引入情况如下:案例1:教师在上《田忌赛马》一文时,在检查词语巩固时讲到了孙膑,并亲自解释"膑"是指骨头后,许多学生心存疑问。临近下课半分钟时,教师对学生说:这个"膑"字很值得研究,请同学们课后研究一下"膑"字。之后,教师宣布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语第六册《报任安书》一课两处言及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所受之刑: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一处是"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膑脚"和"断足"尽管文字有  相似文献   

6.
孙膑,战国人,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部。经多次邀约,我终于在两千年后的一个秋夜采访到了他。梅子煮酒,梅雾氤氲,酒香浓烈,我与孙膑相对而坐,话题由“剜膑”切入。一、荒凉的枯泪记者:孙膑先生,您智谋过人,心思缜密,却遭庞涓毒手,被剜双膑,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孙膑(沉默片刻):我与庞涓,同师鬼谷,同习兵法,拜为兄弟,亲如手足。我从来没想过他会加害于我。作为一个谋士,我熟谙兵法,知道不可过于相信别人;但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情的人,我……(哽咽)我太相信他,从不疑他。然而,害我的恰恰是我最信的庞涓师兄!………  相似文献   

7.
孙膑,战国人,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部。经多次邀约,我终于在2000年后的一个秋夜采访到了他。梅子煮酒,梅雾氤氲,酒香浓烈,我与孙膑相对而坐,话题由剜膑切入。  相似文献   

8.
孙膑     
孙膑是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世子孙.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与鄄城之间)人.生卒年月不详,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与齐威王、宣王同时.孙氏原为陈国公子陈完的后裔,陈完到齐国后称田氏(陈田古音相近,通用).齐景公时因孙武的祖先田书伐莒有功,赐姓孙氏.所以,孙膑属于田齐公族之后,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孙膑从鬼谷子学兵法,表现了非凡的才华,遭到同学庞涓的妒忌,庞涓任魏将后,秘密派人召孙膑到魏国做他的辅佐,以莫须有的罪名处以膑刑(膑刑西周前为去掉膝盖骨,周时改为断足,也称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报任安书》一课两处言及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所受之刑: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一处是“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膑脚”和“断足”尽管文字有别,但毫无疑问所指应是同一种刑罚。至于它是怎样的一种刑罚,课文注释交代的也不够明确,只是将“膑脚”解释为“膑刑”一带而过,“断足”更无一字注释,可是下文“孙子断足,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报任安书》同一段落两次提到齐国军事家孙膑,《教师教学用书》之译文出现了明显的矛盾。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译文:“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一处是“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译文:“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关于孙膑所受之刑罚,译文一说剔除膝  相似文献   

11.
孙武、联膑与《武经》──羲黄文化史话之五李捷孙武,大约生于孔子时代。孙膑,晚于孙武约百年。孙武的《孙子兵法》,以精辟的军事辩证思辨,征服了许多军事家、哲学家,后来又被孙膑继承,并发扬光大。这在文化史上,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研究羲黄文化,其中也应研究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断足之刑有两种,一为刖,一为膑。什么是刖刑?《易·困》“鼾刖”一词虞番注:“断足曰刖。”《周礼·司刑》“刖罪五百”,郑玄注:“刖,断足也。”都说是一种截去下肢的酷刑。此刑起源于何时?文献虽已有说,但却不足征信。《周礼·司刑》郑玄注:”周改膑作刖。”这似乎在说,是周代才有了刖刑。胡厚宣先生用甲骨卜辞与地下发掘相印证,确凿无疑地说明,商代已有刖刑(见胡著《殷氏的刖刑》,载《考古》1973年2期)。再说膑刑,什么叫做“膑”?《说文》:“膑,膝端也。”膝端就是膝盖。《文选·西征赋》“但潜铅以脱膑”,李善注引郭璞《三苍解…  相似文献   

13.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军事和经济上的需要产生了对策论。它主要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在竞争(包括战争、竞技、比赛,也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中是否存在制胜对方的最优策略以及如何找到这些最优策略等问题。然而,对策论的始祖却是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他著有《孙膑兵法》。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是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因受魏国庞涓的陷害而遭膑刑,逃回齐国后为齐将田忌门客。田忌经常和齐威王及诸公子赛马赌博。每次比  相似文献   

14.
孙膑,我国战国中期军事家,为孙武后裔,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传说,他与庞涓同时拜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孙膑因此得名。后来,孙膑被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  相似文献   

15.
【教例】人教版第十册《田忌赛马》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你觉得孙膑是个怎样的人?生:我觉得孙膑很了不起,他能帮助田忌赢了齐威王。生:我觉得孙膑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生:我觉得孙膑是个观察细心、爱动脑筋的人。生A:我觉得孙膑并不是大家所说的那样完美,他能帮助田忌取胜,也是侥幸而已。(下面学生哗然,并纷纷举手。)师:怎么,还有同学反对?(学生点头说“是”。)我想有同学这么讲肯定有他的道理。既然你们各执一词,不妨请你们双方辩驳一番如何?生:孙膑帮助田忌取胜,是十拿九稳的。因为它通过仔…  相似文献   

16.
“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是《田忌赛马》(第十一册第4课)最后一句话。认真阅读课文,仔细琢磨这句话,可以发掘出其中的哲理,给人以启示。一、凡事须作细微的观察,认真调查研究,方能找出症结所在。田忌第一次赛马失败后,发现“他的朋友孙膑也在人群里”,这说明孙膑对赛马的整个过程是了解的。孙膑“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相似文献   

17.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是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孙武的后世于孙。他的《孙膑兵法》一书与其先祖的《孙子兵法》一样,是我国历史上倍受推祟的两部军事杰作。《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著录有《吴孙子》(即《孙子兵法》)82篇,图9卷,《齐孙子》(即《孙膑兵法》)89篇,图4卷。汉以后《齐孙子》失传,而到《隋书·经籍志》中即不见著录。因此,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  相似文献   

18.
杨毅 《湖北教育》2024,(1):66-67
<正>《田忌赛马》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意在引导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文中写孙膑的笔墨很少,但他是整个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正是因为孙膑善于观察、分析,所以才能给田忌提供合理的策略,让他稳操胜券。文章的结尾,孙膑被举荐给齐威王并成为其军师,也从侧面说明孙膑的智谋受到了认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并将其表达出来;教学难点是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提到“膑脚”和“断足”,对此各家有不同的理解。邓明、沈官撰文《“膑脚”不是“断足”》(《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以下简称“邓文”)认为“膑脚”并不是“断足”,指刖去下肢。孙云《“膑脚”“断足”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20.
一、孙膑故里在廪丘所谓“故里”,就是指人的“故乡”或“生地”。关于孙膑的生地,汉太史令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记载:“膑生阿鄄之间”。廪丘之地,在今郓城城西,地处阿鄄之间。据《山东省郓城县地名志》141页载:“廪丘,地名悠久,春秋战国即有廪丘邑,汉置廪丘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其夏,齐乌余以廪丘奔晋。”《辞海》载:“廪丘: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郓城西。齐大夫乌余以廪丘奔晋,即此。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郓城西。”《山东省郓城县地名志》第123页载:“廪丘坡南至梁店,……北至梁垓,西至龚岗,东至唐庄。面积为9.6平方公里。”古代黄河无定道泛滥频繁,廪丘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