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研究随机选取浙江省长兴县某幼儿园中班和小班幼儿139名,通过假设故事情境的方式考察儿童在人际冲突情境中的行为策略及其背后的归因方式,进而对不同归因方式下孩子的行为策略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归因方式下幼儿行为策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对某大学365名学生的人际归因方式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大学生总体人际归因偏重于努力因素,不同群体大学生归因方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王阳  关文军 《文教资料》2013,(33):132-133
人际状态又叫社交地位。首先,它作为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青少年的人际状态,分析发现青少年人际行为中常见的问题,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Coie与Dodge根据儿童的行为特征及其在团体内的被接受程度提出社会选择性和社会影响力将儿童的人际状态分为五类:受欢迎型(Popular)、拒绝型(Rejected)、矛盾型(Controversial)、被忽视型(Neglected)及一般型(Average)。最后,相关研究主要讨论了儿寺的人际状杰与早期的亲平交往.以及音年期得犯行为及儿童智商等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宽恕倾向量表》和《多维一多向归因量表》,分析了大学生宽恕行为与归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理科生的宽恕水平与人际能力失败、人际运气成功、人际外部归因的相关性很大,理科生的人际归因和宽恕水平呈负相关。人际归因和宽恕水平在文科生中不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宽恕在中学生人际伤害事件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通过归因和宽恕干预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实证依据,采用自编的伤害事件的归因方式问卷、Hearland宽恕量表中宽恕他人分量表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23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对人际伤害事件做不稳定、局部的、可控的和无意的归因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中学生宽恕水平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中学生将人际伤害事件做自己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可控的、无意的归因时,倾向于宽恕他人;在人际伤害情境下,归因在宽恕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显著。因此在人际伤害情境下,对中学生进行归因干预和宽恕干预是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两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54名高中生的疏离感和归因方式进行考察,探讨青少年的疏离感及归因方式的基本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疏离感中的社会疏离感和自然疏离感均与归因方式有显著的相关,而人际疏离感与归因方式的相关不显著;(2)男女青少年在疏离感的三个分量表以及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但归因方式差异显著,男青少年倾向于外控,女青少年倾向于内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艺术类高中生的自尊与人际成败归因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SES)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对318名艺术类高中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艺术类高中生在进行人际成功归因时,自尊和能力有正相关;进行人际失败归因时,自尊和情境和运气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情绪归因是对情绪的认知归因,分为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两类。情绪归因研究最初是从儿童道德认知领域开始的,其后又产生了错误情绪归因研究、一般情绪归因研究等研究方向,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情绪归因研究本身来说,在研究对象的拓展、研究情境的优化、归因对象的完善、测量方式的改进以及与其他因素的相关研究等方面仍面临着一些困境,未来的情绪归因研究应力求从这几个方向努力,以期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
归因训练是帮助学习障碍学生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干预手段。目前,关于学习障碍学生归因训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都比较匮乏,本文从学习障碍学生社会心理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学习障碍学生归因问题相关研究的分析,探索学习障碍学生归因过程之特征。并通过对当今三种主流归因训练模式的理论审视,尝试架构与学习障碍学生归因特征相适应的归因训练模式的设计框架,并初步探讨了学习障碍学生归因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其他研究者後继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会对彼此的行为进行归因。本文基于归因理论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理解为结果一归因一情绪、期望一行为抉择这两种过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主要从归因方式,归因目的以及元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当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归因训练和指导,帮助纠正归因偏差,促使建立积极合理的归因模式,从而使大学生减少人际冲突,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型社交媒介的使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介的使用现状,并从人际沟通能力、人际亲密度、人际信任度、情感满足度四个维度,研究新型社交媒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型社交媒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基于证据推理的“情境探究图像归因分析”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从“研究高考试题,了解命题特点”、“综合化学原理,把握影响规律”和“用好解题模型,合理归因分析”三个角度探讨了归因分析试题的解决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新生人际信任和社交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人际信任、社交孤独、情感孤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方式。方法:采用人际信任、社交和情感孤独、SCL-90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健康总分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性负相关,与社交孤独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而感情孤独与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性相关;人际信任、社交孤独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人际信任对社交孤独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改善大学新生的人际信任和社交状况可能是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西安市4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及其亲子班中的102名年龄在18个月到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种不同的玩具呈现方式——提示式呈现方式和随意式呈现方式,研究玩具呈现方式对儿童社交行为的影响,主要包括儿童积极社交行为和消极社交行为的表现差异。研究发现,婴儿组和幼儿组的儿童社交行为受到玩具呈现方式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在随意式...  相似文献   

15.
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是迟子建小说叙述的一大特色。从角色上它可以分为角色和非角色叙事两大类,从叙述人角度又可以分为纯儿童视角与准儿童视角。在这些别具一格的儿童叙事中,自然富有了灵性,人际更为简单而纯朴。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营造了一个烂漫的童话般的世界,而叙述视角的动态性、话语蕴藉的多维性则使小说文本更具张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复调”的美学意味。它刷新了读者的审美视野,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一方乡民的温情关怀。  相似文献   

16.
正被拒绝儿童是指多数同伴不喜欢、被拒斥的儿童。它反映着一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低水平状态,预示着儿童在同伴中较为低下的社交地位。但对成为被拒绝儿童的根源、过程及干预措施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进行简单归因,认为被拒绝儿童是因为家庭原因或儿童本身的原因被同伴拒绝,况且,大部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以291名六年级和初三学生为被试对象,探讨儿童在未知方、有势力的他人及内部三方面的归因特点。结果表明:(1)儿童经常采用未知方和有势力他人及内部的归因方式。(2)六年级学生与初三学生在总未知方、总有势力他人控制项目上差异显著,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对未知方归因和有势力他人归因认可程度降低。总内部控制项目上六年级与初三学生差异不显著。(3)初三男女学生在总未知方控制、总内部控制项目上无显著差异,但在总有势力他人控制项目上有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大程度认可有势力他人控制归因。(4)初三学生学业成绩和总未知方控制分值、总有势力他人控制分值有显著的负相关,与总内部控制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开放发展时代,个体只有身心和谐即具有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方能应对复杂局面。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培育优良人性的土壤,在塑造健全人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优化家庭教育已势在必行。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归因理论的角度探讨家庭教育的优化,引导儿童正确归因,进而塑造儿童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9.
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初中一、二、三年级288名一般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施测。结果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归因风格与一般儿童差异显,且二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高相关。这一结果提示,加强积极自我概念和归因风格的培养将有助于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故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故事对儿童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故事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知识的增长,因此,故事法在德育中具有其它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l)故事使用吸引而非强迫的力量来教育儿童,符合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特点;(2)故事提供的道德知识具有情境性和人际性,有利于道德知识的实际应用;(3)故事能给儿童提供大量的良好示范和榜样;(4)故事能使儿童熟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故事法运用的主要方式有读故事、讲故事和补全故事三种。其中,讲故事不是照着书本读,而是凭借记忆来改编故事,经过老师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