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内部饱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和方法。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从道家思想中汲取了许多重要内容,对武术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从道家本体论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关系的视角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传统武术文化蕴涵的道家思想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作为吸取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理论的经络学说,综合继承与发展各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推手、散手等运动为基本形式,是一种内外兼修、轻灵柔和、缓慢沉稳的中华民族传统武术项目。它蕴藏着东方文化的深邃内涵,主要可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3.
陈维东 《健与美》2023,(2):96-98
作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传统武术融合了古代哲学和伦理学,具备独特魅力。但是,受时代变迁、经济社会发展和大众思想观念变化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新的助力。传承传统武术,是所有中华儿女必须关注且要承担的责任。鉴于此,文章针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展开深度研究,以传统武术传承方式为入手点,阐述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意义,而后提出具体发展策略,以期推动中国传统武术向更高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4.
春龙  彦彪 《精武》2007,(3):1-1
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中期,是中国传统武术发生变革的决定期间。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战争与动乱之中,中国军队兵器的装备由冷兵器逐渐过渡到火器。传统武术作为中国古代战争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近一个多世纪的中外、国内战争中,传统武术在军事战争中逐渐的消失。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和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在经济浪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难逃"孤岛"命运。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传统武术神秘性与科学性的分析,提出保持必要的神秘感,是驱动人们习武的动力源。科学地修正神秘,还原真实的武术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武术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武术有别于其他武术,它是在文化理论指导下,发展出现的武术。它以道家文化为理论基础,是通过肢体来表达对道的理解和感悟,是通过武术这种方式,使生命能够更好存在。本文通过研究传统武术的发展历史,分析道家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影响,结合十三势,提出传统武术的本源所在。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武术的哲学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彬  李艳翎 《体育学刊》2007,14(2):66-68
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物化载体,它是物化在武术活动中的民族文化思想与精神:而相比西方体育,中国传统武术有其另外一套话语系统、思想方式、行为方式。我们对当今武术问题的思索,应从“中国文化根系”中吸取武术文化的养料,并寻求传统武术在当代的文明功能。追求身心合一、内在体验的传统武术文化以其独特的文明功能,对于“二元论”思想导致的西方世界现代化困境具有文化补给作用。因为传统武术文化所蕴涵的天人合一观念正可避免西方文化主客二分和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病。  相似文献   

8.
赵洋 《精武》2010,(6):77-78
武术不是泛指的打斗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对个体技击需要的产物,是古代个体技击术(《中国传统武术史》于志均著)。学术发展至今,武术的定义五花八门。笔者最赞同于老先生的观点,武术是中国古代个体技击术。这里强调“技击”,不光因为技击是本质,更重要的是当今这个技击已经出现了太多的问题:它被人们怀疑,怀疑是否有技击之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对比分析法等研究跆拳道和中国传统武术的差异。主要结论:中国传统武术产生和发展于古代社会环境,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样的武术精髓;跆拳道在保存自身精髓的前提下,完成了向现代体育竞技项目的转变,中国传统武术尚未做到这一点;它们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性与现代化的碰撞。建议:武术可以借鉴跆拳道的成功发展,创造一些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特别是城市环境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与健身气功具有密切联系,两者的发源、功用和功法基本相通。太极拳是综合地继承和发展各家拳法,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步协调动作,结合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理论的经络学说,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等运动为基本运动形式,是一种内外兼修、轻灵柔和、缓慢沉稳的中华民族传统武术项目。  相似文献   

11.
在中东阿拉伯人眼里,中国是有着千年历史文化遗产的东方神秘古国。而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再现。武术以其鲜明的健身、防身的特性以及独特的身心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多地被不同民族的人们所认识和喜爱。  相似文献   

12.
武术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也是被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文体活动,武术本身具有文化和体育的双重属性,有了这样的属性,自然也就有了武术的教育价值,武术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文化定位问题涉及到保证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握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武术教育按照学科定位来讲,属于人文学科,武术文化的传承的同时也体现一种审美感,这也是武术教育的价值所在,武术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道德范畴的教育可算是武术教育的功能定位,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无形之中也是一种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是一个动态演化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其基本意蕴是军事冷兵器技术。宋代以后,随着火器逐渐配备部队,"武术"开始大面积地向民间转移。这种转移与武举制实施的共同作用,促使了民间习武热情的高涨。义和团运动爆发、武举制废除以及体育救国思潮兴起后,下移民间的军事冷兵器技术,即武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而随着武术运动、竞技武术等"新编武术"的出现以及对民间武术的强力挤压,武术界对"新编武术"的批判声音日趋强烈。在这一过程中,又出现了"传统武术"这一词汇。另外,需要提及的是通过对武术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还意外发现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二元互补结构"。  相似文献   

14.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浓缩。文章从分析文化的构成切入,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学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剖析,从而得出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呈现出哲理性、技击性、养生性、艺术性、历史性、地域性。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武术,武术反过来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动态文化,武术呈现出来的文化基本特征是多元的,这也正是武术文化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中国体育文化中的瑰宝,源远流长;是一种德、智、体兼修,融古代哲学及吐纳导引和拳术精华为一体,内涵极为丰富的传统拳术.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珍贵遗产,是体育运动中最适合于健身的具有科学原理的活动形式之一.太极拳已普及至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其博采各家武术精华,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其动静虚实的变化、刚柔并济的内涵和内外消长的和谐统一,与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相互依存和演变法则相吻合,对于祛病健身和延年益寿具有良好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北安塞县一带的一种群众性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多以舞蹈、武术为主,以古代武舞、兵阵为主要表现形式,是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鼓吹乐、民歌等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安塞腰鼓运动的起源、运动形式、运动内容等都与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安塞腰鼓的起源、特点、内容、表演形式以及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体现出的武术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7.
武术教育:实现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不仅仅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还是一种文化形态。武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当中国崛起首先需求文化软势力崛起时,文化与教育的重要性即凸现出来。武术文化与武术教育如何在崛起的中国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受到武术界的关注,文章认为:武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只有通过教育的形式才能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重要的传播途径。通过武术教育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健体强身,武术教育还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武术是我国众多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社会功能被不断的认识开发,在新的时期展现了不同的社会功能。文章从武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来阐述中国传统武术的嬗变,并从中分析产生这一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是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几乎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其完善的锻炼系统和神奇的健身与攻防效果是任何一项体育项目不可与之相提并论的;武术历来被视为全面发展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武术教学已不被大多数学生接纳。相反,刚传入我国不久的跆拳道却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体育全球化及其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认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应弘扬的要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练神与练形的和谐统一;培养人的和谐意识;抑其太过的心理保健价值。应抛弃的糟粕为:传统武术蕴涵的交感思维方式;具有巫术神秘色彩的武术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