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对外思想由青年时期的激进到中年、老年时期的现实、中庸而保守,他的对外思想有青年时期的"先发后罢",也有中年时期用实力争取有利地位的"引而不发";他的对外思想中充满了道德治国,以道德服四夷的观念。他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分析朝廷与高丽交往的利益得失,得出与高丽交往的有害无益论,却忽略了高丽在宋、辽三角关系中的战略地位,表现了他对外思想中狭隘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糅释、道两家。他的人生观比较复杂。有时从老庄的旷达出发,轻视功名;有时又站在儒家立场,批评老庄和佛家。在政治上他更多地表现出儒家人世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主张以“仁政”治国并且始终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苏轼思想,特别是他谪居黄州以后的思想,过去大都认为是消极、保守的:有说以佛道虚无颓废思想为主宰,或以儒家顽固保守观念为统导。至于苏轼其人,在北宋末即列为“奸党”。解放后,有人说“苏轼在政治上原是守旧的,落后的,他是新法的反对者”,“基本上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相似文献   

4.
进取与退守问题,可谓中国文人面临的两大人生课题,北宋著名词人苏轼也不例外。苏轼终生为宦,承受过几起几落,大起大落的生活波折。动荡的仕宦生涯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不断思考探索。正是这种思考探索,把他的思想带入了进退两难、极度矛盾的境地。他最终向着更加高远的“理想”境界走去了。本文试图以来代的社会状况为参照系,对词人苏轼的思想心态作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5.
<正>一代文豪苏轼,以他清俊的才华和旷达的情怀,卓然独立于北宋的文坛和政坛.不仅在文学理论文学创作上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和诗文革新运动的丰硕成果,而且在政治品格政治操守上也为后世树立了大家风范.为历代的文人学士和志士仁人所仰慕.苏轼思想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旷达”.这具体表现为“外儒内道”的处世态度.即在政治上,他主要取儒家经时济世的入世态度:以国计民生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刚正不阿,独立不依,激流勇进,不以个人得失为怀.而在人生态度上,则主要取佛道超然物外的虚无态度:随遇而安,随缘自适.这种外儒内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对他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苏轼在对各家思想融会贯通之后自我舍取的结果.我以为,这种舍取是积极的,成功的.它不仅成为苏轼在北宋中叶激烈的竞争和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也应该是他在文学上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论苏轼"应物无累"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党争交织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苏轼沉浮无定的经历成为他应物思想形成的先决条件。但苏轼的“应物”思想注入了灵动圆通的思维方式和轻视忧患的旷达之气.显示出其精神“达”而非“刚”的一面。旷达超脱的气质,积极进取的姿态,开创出了阔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
苏轼不仅在学、书法、绘画等领域中具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政治改革也具有极大的热情,曾经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提出过“丰财”、“强兵”、“择吏”等革新政治的主张。其中“强兵”主张充分地反映出他切时、务实的军事思想。苏轼不仅提出了改革时弊、增强国防力量的军事思想,而且在他出任地主官时,一直努力地实践着他的军事主张。对于巩固边防、稳定社会秩序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苏轼教作文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他所作的《题西林壁》一诗,本期刊登一篇《苏轼教作文》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相似文献   

9.
苏轼“最善少游”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是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重视奖掖和提拔人才。在苏门作家中,秦观最得苏轼垂青,得到苏轼的帮助最多,他自与苏轼订交后,人生之路便与苏轼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俱荣俱损。何以苏轼于“苏门四学士”中“最善少游”,主要是因为秦观才学出众,二人脾气相投,因而心神交契。  相似文献   

10.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糅释、道两家。他的人生观比较复杂。有时从老庄的旷达出发,轻视功名;有时又站  相似文献   

11.
苏轼和杜甫     
苏轼既尊崇李白,又称扬杜甫。他和杜甫一样,都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都有“致君尧舜”的抱负。杜甫的创作态度,杜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各种艺术表现技法以及语汇意象等,都影响了苏轼的诗词创作。苏轼晚年南迁以后所作诗歌,与杜甫后期诗风颇为接近。苏轼对某些杜诗的评论,显示出他超卓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鉴赏力。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全能文艺家,也是我国古代美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湛的艺术珍品,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苏轼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有着特殊的典型意义,其影响甚为深远。对此,我们应该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总结。本文仅就他的审美观作一点浅说,以求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苏轼其人及其作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北宋士大夫,苏轼将“利民”定为终生之志,并以迈往之气实践之,以直言抗争呐喊之,从而形成他独特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诗文书画皆精,他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苏轼的题画类散文在内容上集评画、说理、记事与写人于一体;在艺术上,注重场面描写、对比描写和问句的运用;还阐释了他注重写意、讲求气格、生动传神以及诗画一律的绘画思想。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盟主,他善于团结和奖引人才。三苏即出自他的门下,而苏轼得其教诲尤多,对欧阳修的思想和精神作了继承和弘扬,并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又一领袖。苏轼对这位恩师始终怀有深挚的感戴之情。他们不同寻常的师生情缘,足令后人动容。  相似文献   

16.
张耒作为苏轼的学生,一生时苏轼都深怀敬意.他的才华,也得到了苏轼的赏识.张耒的文学创作思想受苏轼的影响极深.正是在苏轼的影响下,张磊才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文学特色,并在北宋文坛上享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在明代中后期的文学革新思潮中,焦骇主张“物相杂曰文”,提倡文学典范多样化,反对模拟文风。此说与北宋苏轼“文生于相错”说一脉相承,包含了推崇规矩法度之外的文学之“神”、重视创作主体的神定气全等逻辑层面。通过汲取苏轼易学的思想资源,焦孩提出了反对模拟文风的独特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作为北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苏轼将儒学的坚忍、道家的旷达、佛禅的空灵,融合到了完美的境界。然而,纵观苏轼的一生,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在文学创作中他提出“有为而作”的主张。他的散文体现了儒家经典哲学的精神内涵,即以“道”为理想,“仁”为实现“道”的基础。《范文正公文集叙》是苏轼为《范仲淹文集》所做的序言,分析《范文正公文集叙》可以不仅有助于理解苏轼的散文写作思想,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范琐哲、徐金玲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出其惊人的文学创作天赋,也透露出其睿智的教育思想。作者对其教育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主要是: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儒家“有为”的思想,这集中体现了其教育哲学理念与教育实践活动中;二、教育目的:培养“君子”;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豪放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苏轼豪放词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他的独特的个性性情,其次与他的词学理念及他的词的创作主张有关系,同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必然产物。苏轼豪放词的总体风貌特征,可以用“豪放”、“旷达”概括。苏轼豪放词的文学史意义,首先是打破了“诗庄词媚”界限,“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提高了词的境界;其次突破了词的声律的束缚,真正实现了词体的大解放,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第三,对词的语言进行了革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清新韶秀见长;第四是抒情言志,自我形象超逸,个性分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