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孔声 《新闻世界》2008,(10):52-53
对于记者而言,要想做好采访工作通常要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但是在采访过程中,常常有被采访对象不愿多谈的情况,往往是你问一句,他只回答一句半句,甚至干脆不回答。除了不善于表达之外,被采访对象不愿意表达的情况更应当引起重视。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这种“不愿意表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被采访对象对记者不信任。本文结合自身采访经历,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2.
暗访,就是不被采访对象事先知道的采访,也有人叫它私访。这种采访方式大大强化了记者的参与意识,强化了新闻报道的参与度,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发挥出舆论监督作用。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暗访不失为批评报道中一种采访好方式。那么具体讲,“暗访”又有哪些优势呢?暗...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和写作的关系时认为,七分采,三分写,或者八分采,二分写,因为没有采访,就没有写作的“原料”,因此,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沟通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提问的技巧和风格成为关键。一、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作用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它在整个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刊播等过程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和决定性的。采访活动中,报道思想的明确,活动目的的确立,新闻线索的获取,采访准备的完成及访问条件的创造等,只是…  相似文献   

4.
地方报台的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活动中,能不能发现具有全国性的典型新闻?回答这个问题,要看记者在采访中付出的劳动程度如何,记者是不是既“身入”又“心入”了。具有全国性的典型新闻报道,有广泛的读者,记者采访的新闻题材,必须要有广泛性。几乎没有什么题材记者不可以采访。然而,我们有一些记者采访的路子却很窄。“窄”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采访活动不仅为一个地区的党委中心工作所局限,甚至为一个具体业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所局限。到农村采访,只想到  相似文献   

5.
在采访中,从表面上看,记者是主动的,而被采访者是被动的,但许多时候恰恰相反,被采访者其实是处在主动的地位。比如,记者提的问题,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回答,也可以来个无可奉告。所以。记者在采访中对主动与被动要有一种辩证的看法,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记者要掌握采访中的主动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记者要想法让采访对象配合自己的采访,让他提供记者所需的新闻事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避免因做了被采访者的“传声筒”而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6.
所谓新闻暗访(也称秘密采访或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不讲明目的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或者虽然表明了记者身份,却是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无论记者以怎样的身份接触采访对象、介入新闻事件,都是为获得客观真实的新闻素材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最终都要体现到公开的新闻报道上面来.……  相似文献   

7.
有些通讯员时常为采访时抓不到典型感人的细节而报怨采访对象不配合,谈问题谈不到点子上。 其实,把责任全推到被采访者身上,似乎欠妥。因为所接触的众多采访对象多数人是第一次被采访,紧张、畏惧在所难免,对采访者所提的问题自然很难做到细致、全面地回答,甚至有的不少以为报上登的模范人物都是些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一样,总套着这些人的路数,说些“高大全”的话,致使采访很难听到有个性的动人情节。  相似文献   

8.
因为足球记者在采访时失礼失态失语 ,而被采访对象“抢白”嘲讽的事情 ,最近接二连三发生。不知这些“足记”自我感觉如何 ,是否尴尬 ,作为同行 ,我是替他们脸红的。先是一位“足记” ,在卡塔尔队官员到沈阳打前站作准备的时候 ,提出了“会不会由于不适应东北寒冷气候而败给中国队”的问题 ,这位官员立即反唇相讥 :“卡塔尔队四年前也是在东北金州踢赢了中国队 ,难道你忘记了?”报上说这位记者“顿时语塞” ,真是何苦来哉!随后是几位“足记”采访米卢 ,提了一些或者相当幼稚或者事关“军机”的问题 ,米卢没有正面回答 ,只是说了句“我怀疑…  相似文献   

9.
“深入”的第四种境界──“神”入“神”,精神也,是作品的精华。“神”入,即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深入被采访对象的精神境界,善于提精选粹,使自己的作品神采飞扬。法国新闻界有一位名人,他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一位记者采访时间他写了多少字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写文章不计算字数,而计算思想。”这位名人的回答很有味道,值得深思。思想精华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力,没有思想的作品只是一个文字“僵尸”。思想是一根红线,可以将散乱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思想是智慧的闪电,它使新闻…  相似文献   

10.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一,采访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要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谈起话来富有亲切感。如果采访对象已被报道过,就要选择新的角度,避免因重复而失去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刚 《记者摇篮》2004,(5):48-48
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手段之一,那它就必须遵循新闻理论,遵循新闻的五要素去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因此新闻摄影作品中大多采用“抓拍”的手法。因为“抓拍”,不干预被摄对象,客观而真实的记录被摄体,真实准确的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完全符合了新闻摄影的基本风格和宗旨。虽然在目前新闻摄影作品中有少量的“摆拍”和“抓拍”相结合的现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常喜欢采写各类新闻报道。但自己在采访时往往存在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生怕写出的稿件不被采用,再遇见采访对象就很难交待,感到不好意思。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影响自己深入采访,甚至不敢同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常常靠“二传手”。这样,不仅不能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容易造成失实。我知道这种状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一般都非常重视对新闻人物语言信息的传播,以至于记者们在采访时总是给人一种边提问边埋头记录被采访对象谈话的印象。而对于人物非语言信息的体态语言信息,则往往不注意捕捉。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使新闻报道显得呆板、干瘪,不传神。所谓体态语言信息,指的是人们通过动作、表情、外表、服饰等,间接传递出的信息。行为科学家曾指出,“人们的所作所为比他们的所说所讲更为重要”。南振中同志在《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一文中写道:“眼睛,是人身上灵敏的器官,它像一架精密的自动摄像机,随  相似文献   

14.
朱波 《新闻通讯》2010,(9):56-57
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在不被采访对象知悉采访意图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活动,也有人称之为暗访、私访、偷拍或偷录。美国的“水门事件”被揭露,央视“新闻调查”等的成功均有赖于这种采访方式。不过,由于隐性采访方式的特殊性,在采访以及报道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法律问题,特别当被采访的对象是自然人时,  相似文献   

15.
写文章有个简练的要求,即“唯陈言之务去”,电视新闻也应该如此,唯空镜头之务去! 影视剧中的空镜头可以起到过渡、烘托、抒情等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电视新闻则不同,空镜头对主体信息的传播作用几乎是零,常常带来负作用。我们要提高电视新闻的整体质量,加大信息传播力度,首先就必须在采编中拒绝空镜头。 空镜头的界定 消息型电视新闻中出现的空镜头可作如下界定: 1、与消息内容关系不大或游移的镜头; 2、在一则消息中反复出现同一镜头。具体表现: A、在采访对象回答的近景镜头中插入话筒特写; B、在采访对象回答的近景镜头中插入记者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的全景镜头,而这时采访对象的口型与回答的声音对不上(明显的事后摆拍和补拍); C、一个镜头在同一则消息中“二进宫”甚至“三进宫”、“四进宫”,重复使用以填补声音时间空白;  相似文献   

16.
“快速”采访是电视新闻中常用的一种采访方法。观众每天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的30秒钟的录相或现场人物采访,或摘发自一次简短谈话内容的片段,就是“快速”采访。电视的时间极为宝贵,是按分、秒计算的,电视记者更不允许浪费时间,他们要求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立即抓住问题的实质、要点,所以通常在做人物采访时,记者们往往只提几个问题,采访对象的回答也是三言两语,但却能说明问题。典型的“快速”采访包括采访双方几分钟的提前谈话——从中记者抓住一条消息的要点,然后迅速做出判断,提出两至三个问题,得到两至三个迅速  相似文献   

17.
牛炜玲 《新闻窗》2011,(2):32-33
在对新闻传播的信息量进行计算时,有一个变量被称为“信息等级”。所谓信息等级,是指新闻报道中各新闻要素的重要性程度。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各新闻要素的重要性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新闻报道中的信息等级会发生变动。要了解新闻传播中的信息等级问题,我们就需要思考,新闻报道中的信息等级为什么会发生变动,  相似文献   

18.
黄璇 《东南传播》2012,(10):185-186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没有丰富、多样的采访素材,就没有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面对更加复杂的体育新闻报道,体育记者需要面对更多类型的采访对象,他们有的合作,有的不合作,这往往给体育记者的采访带来很大的麻烦,记者必须在与每个采访对象的一次或多次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逐步与之进行博弈,最终挖掘出新闻素材,得到报道需要的第一手珍贵资料。本文基于电视体育新闻采访实务中遇到的瓶颈,主要根据博弈论的概念类型、通过实例分析在记者在电视体育新闻采访过程中面对合作型和非合作采访型采访对象所采取的博弈手段。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对会议报道作限制更没有必要。我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会议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一个渠道。会议里头有“黄金”。 首先,会议为记者提供了信息和素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会议及其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会让记者了解上面的意图和下面的情况。 其次,会议为记者集中了众多的采访对象,是记者采访的好机会。众多的采访对象一下子全来到你身旁,基层的东西、实际的情况,不是垂手可得吗?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泡会”还是“挖  相似文献   

20.
鼠标轻点,画面切换,所需资料数据几秒钟内被操作者下载快速打印出来;采访对象与作者远隔千里,通过网上进行“面对面”对话,这是日前笔者在成都军区某部“新闻采访中心”与报道员共同进行采访撰稿的情景。   该部把报道员下基层采写难,邮寄慢、新闻信息传递速度不及时等困难纳入议事日程。他们从改善新闻报道环境入手,先后拿出十余万元为各级新闻报道组购置了一台微机、打印机、传真机,安装了直拨电话,并在师局域网上开通新闻报道网站,与上级新闻单位、各团营连联网,及时互通新闻线索信息,使采访、撰稿、投寄等形成“一条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