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了《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期刊发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就砸了吗?》一文,深感王斌盛老师的观点值得商讨。笔者认为,文中所倡导的牺牲学生的作文课,让那些想重新做风筝的学生继续做下去,是对“课标”新理念的扭曲。语文课就应该完成语文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自主学习”等应该在完成语文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进行,不应该把它们割裂开来。一、完成教学任务并不会影响学生勇于探索精神的培养王斌盛老师认为:学生想重做风筝时,而要求学生说做风筝的过程就是挫伤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积极性。难道勇于探索的精神只有继…  相似文献   

2.
“不要把语文课上得太像语文课”,两年前,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读到毛荣富老师对一些青年教师说的这句话时,就觉得它闪烁着语文教学思辨之光,颇值得寻味。的确,“太像语文课”就把课限定死了,没了个性也就失了灵气。语文教学要讲究“活”,要让学生提得起兴趣;  相似文献   

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一年级教学“d tn l”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我带他们去操场上进行跳绳游戏。随后的语文课上,我出示了《跳绳歌》这首儿歌,让大家  相似文献   

4.
问:我们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活动,我想利用网络资源上一节语文课,可是我感到困难重重,不知所措。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应该怎样做哪? 答:利用网络资源上好语文课,关键的是要考虑,上的是语文课,语文课有语文课的规律,网络资源的运用不能给教学带来负面作用。比如,语文教学讲究让学生读懂文本,如果教师不先让学生“读”文本,而是热衷于让学生通过网络等课件知道其中的内容,那就不行了。比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教师不是让学生读懂桂林山水的特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也感受到这篇课文的美,而是播放桂林风光专题片,可能就不太恰当了。  相似文献   

5.
农村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障碍,不会用汉语思维,因而语文能力差,甚至厌学。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应该从培养兴趣入手,引导学生乐学。如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我认为关键在教师的讲课。如果教师把课上得单调刻板,枯燥无味,当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就谈不上学好这门课。为了让农村学生乐学语文,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一、激趣引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入迷”,才肯刻苦钻研。为此我在教学中总是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语文课尽力以激趣引入。如教学《小猴子下山》导入时,我先让学生看一幅图,…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可失之偏颇。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主要的是精神的交流、生命的对话。时下,过于强化工具性,把语文课变成了知识课或文章学习课,把积累语文知识、掌握课文内容当作语文教学的惟一目标,把本来用于积累语文、锤炼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语文训练课变成了让学生“知道什么”的知识传教课。对此新大纲明确要求“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引导学生做…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见语文课应该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祖国语言。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规律,提升语文能力。 一、强化实践环节。感悟语言  相似文献   

8.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已开始注重对朗读的指导,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新理念,我想这才是语文课之所以称为“语”文课的最基本的特点.语文课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这也是众多语文老师共同呼唤的语文课本色的回归.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将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相似文献   

9.
相较于时下那些教学目标芜杂、教学内容繁多、教学环节繁复、教学媒介过多、教学方法花哨的语文课,于永正老师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可谓返璞归真,平淡至极,简约至极。但简约而不简单“,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约背后,是于老师对母语教学规律的自觉尊重,是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的自然体现,更是于老师真实、朴素等人生大智慧的自然流露。一、教学目标简明,是因为抓住了关键“文灭质,博溺心。”很多语文课之所以事倍功半,不得要领,是因为目标太多,想毕其功于一役:思想感情、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一堂课40分钟,样样都要顾及,负担太重。结果,语文教学在对众多目标的追逐中眼花缭乱,迷失了自己,教学越来越空泛、虚化,语文课不再姓“语”。其实,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就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就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正如于老师在《福建教育》杂志社组织的“与名师零距离”活动中反复告诫青年教师的“:语文最本质的属性是工具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着这样的理念,立足语文的原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于老师总是运用减法思维,抓住语文教学的精...  相似文献   

10.
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如何把语文课真正上出“语文味”?语文教师应该抛弃浮华,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并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见语文课应该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祖国语言。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规律,提升语文能力。 一、强化实践环节。感悟语言  相似文献   

12.
“能说会道,顺意写作”是特级教师宋运来倡导的语文教学理念。在《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课中,宋老师通过他创意的解读与智慧的教学,让我们明白,语文课应该巧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能说会道,顺意写作”。  相似文献   

13.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下面以《云雀的心愿》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从语文课程的长远目标看.课文课程应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前提.“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从近期学习目标看,语文课应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一定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促进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而要实现这些目标.要完成这些任务,首先要落实语文课姓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福明 《现代语文》2007,(5):102-102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之一是对大问题的讨论、深究过多,而对最基础的字、词、句教学却有所忽视。有一位教师上《背影》,上课就欣赏歌曲《懂你》,接着让学生学唱、谈感受,下课前几分钟还让学生齐唱。围绕“唱歌”的时间达二十分钟之多,这是语文课吗?这是歌曲欣赏、歌曲学唱课。比如教《陈情表》,不去学习作者的“陈情”艺术,却带领学生来讨论“忠孝对今天的人来说有什么启发”。  相似文献   

16.
李茜 《陕西教育》2008,(7):58-58
一、让学生充分活动 新的《语文课程标;隹》与旧的《语文教学大纲》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课标》强调“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进而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各种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的理论。就教学评价而言,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而不是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课程标准》(下面简称《课标》)中有这样几段文字:“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这些基本理念清晰地告诉我们: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张素梅 《新疆教育》2012,(19):50-50
《语文课标》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讲解分析课,那是不成功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倡的一种新的课型,它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是对语文教学组织方式的一种提升和拓展,它架设起连接语文课内外学习与实践的桥梁,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是什么?著名教授杨再隋是这样说的: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说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上述教授的讲法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讲法都是正确的。但我还要补充一点:语文课还是培养学生感情的课,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感情,就可以形成一股巨大的动力,不但不会把学习语文的困难放在眼里,甚至还可能会把学习语文当成一种嗜好和享受。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