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语义角度考察一M+VP结构的语义特征,受[一+M]修饰的VP,其作用在于表达说话人对事物的评价;同时也考察了“一M+VP”与“VP+一M”结构的不同;最后阐述了受[一+M]修饰的中心语VP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3.
"考+NP"结构是一个多义结构。其多义性受到了结构中各个成分语义的影响,如"考"的词义"考核"和"考取"义,其受宾语NP的[±顺序][±有生性]等语义特征的影响。与此同时,其多义性还取决于是否处于相同[+顺序]的序列,如"考大学生"和"考研究生"的区别就是决定于"研究生"跨越了两个不同的序列。这些因素互相制约,与"读+NP"结构比较,发现VP的语义会制约宾语NP的语义提取;而宾语的[±顺序]也会制约"考"的"考核"和"考取"义在组合中的实现与否。可见语言交际采用自主疗法,规避"考研究生"的歧义,可达到更有效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一边VP1一边VP2”和“又VP1又VP2”是汉语中常见的格式,两者在语义关系、语义特征、格式义三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一边…一边…”格式中VP1和VP2存在并列、主次、对立、先后、修饰五种语义关系,“又…又…”格式中VP1和VP2存在同义、矛盾两种语义关系;前者要求动词具备[ 自主、 动态(±心理)]等语义特征,并要求语义具有区分度和不矛盾性,后者要求动词具备[ 相对(不自足)]或[( 心理、情绪)矛盾状态]或[ 同一语义范畴]等语义特征;前者表示纯客观的叙述,后者表示过分、超乎寻常。  相似文献   

5.
"有+VP"句式中的"有"能不能理解为"完成",至少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动词本身的语法语义性质,二是"有+VP"所处的语境."有"所表现出来的"完成"义只是上述两种因素相遇合时产生的言语意义,它本身固有的语义是肯定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存在,[+静态]是"有+VP"句式的语义特征.通过与普通话"了1"的比较可知,"了1"是一种过程性成分,而"有"则是一种非过程性成分."有+VP"句式的语用价值是强调、聚焦和完句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L+VP+一M"和"一M+VP+在+L"两个构式由三个相同构件组成,但因为不同的句法实现,其构件内部特征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时,两个构式的浮现意义也呈现出动作行为[±反复]、[■超预期]、[■强攻击力度]、[■严重后果]等鲜明对立。从认知视角来看,这两个构式是人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认知视点表达,二者虽然存在一定的变换关系,但由于受构式内部构件特征和构式整体意义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变换受到很大限制。  相似文献   

7.
"好"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前构成"好+VP"结构.读上声的"好"在"好+VP"结构中表达"便于、宜于" "可以、值得"和"容易"等意义.读去声的"好"在"好+VP"结构中可以表达"某种情况容易发生"(VP受"好"的修饰),也可以表达"喜欢"(VP是"好"的宾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同样的"好+VP"结构形式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个V"结构在荆门方言中常用来表示"一直/总是/经常做某事"义,其中"一个"相当于表示频率、时间、情态、语气的副词,在句中作状语,"V"具有[﹢口语化]、[﹢持续]或[﹢多次重复]语义特征,其后可以带宾语、补语构成动词短语,形成"一个VP"格式。"一个V"有完全重叠形式和不完全重叠形式,完全重叠形式具有加强语义、语气和情态描写的功能,不完全重叠形式可能引发歧义。"一个V"有两种否定形式,即"一个+不+V"和"不+一个+V",各有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9.
皖北方言的"很+VP","VP"的范围远比普通话要大,动作动词可以自由地受"很"修饰。导致差异的主因在于皖北方言"很+VP"中的"很"有不同来源,修饰动作动词的"很"源于元代虚化的"狠",与普通话用法相同的"很"是明清以来程度副词"很"的历史延续。历时考察表明,"很"与"狠"的分工基本形成,但是原始意义的"滞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现代汉语"很+VP"中程度副词"很"的认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归纳总结了"就+VP"构式的18种语义,考察了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中,各语义功能的分布情况,与汉语母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就+VP"结构的习得顺序应该为:承接范围时间说明情态。在每一类别的内部对具体语义的难易程度做了简要的描述、推测和说明。  相似文献   

11.
重动句的结构和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重动句的结构和语义进行分析 :重动句由VP1和VP2两个结构一前一后的结合而成 ,VP1和VP2的句法地位基本相等 ,都可出现时体标记 ,都可受状语修饰 ;重动句是双语义焦点句 ,VP1和VP2在语义上有多种关系 ,两者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VP+去"结构语义复杂且存在歧义结构,研究价值甚重。语义关系方面,从"去"的词性和由此所组成的两种类型的短语结构入手。歧义结构方面,从"去"的词性、VP与"去"语义关系及VP的不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分析该歧义结构中VP和"去"之间同时包含两种语义关系的原因,并通过变换分析法和配价分析法寻找消除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孙晶 《现代语文》2015,(2):65-66
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中"有+VP"结构的局限性及其呈现出的表示强调的语义特征,提出现代汉语"有+VP"结构中的"有"与完成体标记"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下去"一词的句法语义属性,发现"下去"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可以直接做谓语中心;具有[位移]、[趋向]、[目的地]等多重语义特征,可以看成谓语中心的一部分或表趋向的补语或表结果的补语;具有[延续]的语义特征,表示动作的延续,具有"体助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在+N_1+的+N_2"格式存在的句法歧义进行分化,发现该格式具体可分为"在+N_1[方位名词]+的+N_2[处所名词]"和"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两种多义格式类型。导致该格式歧义主要有四个限制因素:一是不同语境中,"在"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动词;二是N_2[处所名词]具有[-方位]的语义特征;三是N_1、N_2必须都能作"在"的宾语;四是N_1和N_2之间必须能构成修饰关系,且"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格式还必须满足N_1[处所名词]?N_2[处所名词]。该格式的句法歧义与"在"有关,在不同的语境中,"在"的语义指向不同,形成了多指歧义关系,这是导致其句法歧义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比三类"谁让"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别于现有意义的特殊"让"字句—特殊"谁让+N+VP"句。文章立足现代汉语语料库,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来研究特殊"谁让+N+VP"句的语义特征,并对特殊"谁让+N+VP"句做了语义类型的分类。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频率统计的方法,以《王朔文集》(第四卷)中的"去"作为语料,对其进行穷尽性检索,并分析了"去+VP"和"VP+去"的语义特征及用法,然后在考察语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去+VP"和"VP+去"用于将来时制的表现手段。综合来看,"去+VP"和"VP+去"中的"去"在大多数情况下仍具有位移趋向的意义,"去"正处于语法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一个专门的将来时制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使"字句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认知理论对"使"字句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使"字句表层句法结构是致使义深层语义结构的"直接映射"; 并对"使"字句的语义特征进行考察,发现绝大部分"使"字句具有[-动态性]、[-自主性]和[ 已然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很VP"结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修饰动词性成分这一语言现象很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关论文也有不少,本文从VP的类别和性质,VP被"很"修饰的动因,以及"很"的语义功能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加以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从隐性否定角度来解释"好容易+VP"所浮现出的"结果产生的不易或情况进行得十分艰难"这一构式义。"好容易+VP"的隐性否定义是依托于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的否定,"好容易"所在的句式结构形式是隐性否定义浮现的内在因素,而构式"好容易+VP"所处的语义环境是外在因素,表"不易"义的"好容易"通过反语的修辞手段而产生。构式"好容易+VP"的语用功能表现为提醒注意某事件实现得不易,希望能够珍惜或突显付出的代价,进而在事件之间建立起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