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歌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2.
栾燕 《华章》2012,(28)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以它无可比拟的美学、文学艺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华光异彩的明珠.古诗精短简小,却兼建筑美、音乐关、绘画美为一体.所以,古诗教学是一种意境教学,一种情感教学.单纯的古文教学,从字词解读、疏通句意到思想分析,显然与诗歌的特质不符.  相似文献   

3.
菊花,清高超逸,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性格的象征,是诗人们喜爱吟咏歌颂的对象。自古以来,以菊花为题材的诗歌多不胜数,但最能刻划出菊花神髓的,莫过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梁钟嵘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这一句话,颇有见地地表明了陶渊明的人和诗。朱自清也曾说过:“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由此可见,陶诗在我国诗史上是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下面结合《饮酒·结庐在人境》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  相似文献   

4.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吴国华 《天中学刊》2008,23(3):53-55
汉代并非“诗歌中衰”的时代,钟嵘《诗品》中所谓“吟咏靡闻”并不能准确概括汉代诗歌的真实情况。从西汉楚歌的繁荣创作可以看到汉初“遇事必歌”的浪漫传统。汉乐府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古诗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在各体文学竞相发展的汉代,诗歌同样也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6.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普希金说得更生动、更形象,他形容自己写诗,是“把一块正在燃烧的赤炭塞进我剖开的胸膛”。感情多么强烈!《炉中煤》正是郭沫若先生胸中的“一块正在燃烧的赤炭”,作者把最真、最纯、最美的浓烈的感情融入诗中,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时代的恋歌。《炉中煤》作于1920年初,当时作者正在日本留学,可是,“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气”,使他格外怀念自己的故土,深知做一个弱国的国民的苦处,因而更加向往祖国的强盛。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7.
《学子》2003,(11):49-52
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是《诗经》中诗体的主要特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逃之夭夭”,“杨柳依依”等四字句,今天人仍被广  相似文献   

8.
同屈原的《离骚》等作品相比,《天问》是充满理性的。《天问》的学性不强,但是它对后世学产生影响却并不小。受《天问》以问谋篇的形式的影响,后世产生了一批模拟《天问》的作品,并出现了“问对”这种新的体和“天问体”诗歌。同时,《天问》也对后世诗歌和个别言小说在内容上产生过影响,并刺激了后世诗人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9.
《韩愈全集校注》诗歌部分,在先此成书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所取得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在校勘、注释和系年等方面作了新的努力。采用了其中精采的论辩,删去了其中芜漫的东西,校正了其中错漏的地方,在其“未备”或“不足”之处狠下功夫,终于使韩愈诗歌校注以全新的面目展现于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0.
近日,广东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来我校听课,那堂课讲的是《再别康桥》,课后围绕诗歌教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老师认为诗歌教学要用“燃烧的激情点燃激情的燃烧”,这一观点引起了不少老师的共鸣,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诗歌教学能点燃激情那当然是一大妙境,但是,诗歌教学中激情一定要燃烧吗?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叫“激情燃烧”?我个人认为,诗歌有不同类型,诗歌教学也有不同的内容选择,不一定要“逢诗必烧”。  相似文献   

11.
新的“苏教版”《科学》教材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那就是“诗歌”,一方面引发学生关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续写“诗歌”,培养和发展学生用语言和想象表达内心感受,这也是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李白和李贺都是唐朝著名诗人。将他们同名诗歌《将进酒》进行对读,就能发现他们作为诗人在格调、情感寄托方式和寓意上各有差别,也更能使人理解他们悲剧的时代与人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因此,诗歌的美学特点在中国文艺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古代西方把对外物的模仿作为艺术的根本法则,中国诗论则强调作家要抒发内在的情志。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解放,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中人的自我意识的增长,也提高了人们对文艺表现情感这一美学法则的认识水平。抒写情感是此时“人的自觉”对文艺的美学要求。生活在齐梁时代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继承了魏晋以来重情的传统,始终把“情”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除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产物。读者在试图接近诗人心灵的时候,也需通过诗歌精练的语言外壳,深入剖析其思想情感的内蕴。这一过程,正如“探骊得珠”。同样,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时候,应“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录章摘句,由诗歌的关键语句入手,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深幽之处,去探寻那藏之甚深的情感之珠。《华南虎》一诗中,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借虎喻人,充分表现了在“文革”那一特殊历史时期,诗人深邃的思考。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华南虎》一诗的思想内涵,可让学生“寻章摘句”,抓住关键语句,层层剥笋,逐渐进入诗歌的思想内核,觅得真珠。一、感知形象,梳…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部分诗歌为女性所作,它们是研究文学萌芽时期女性作品的宝贵资料。但鉴于《诗经》中大多诗篇的作者并无可考,今人只能从诗作本身判断其作者是否为女性,并将此类诗歌定名为“女性口吻诗歌”,以区别现已通用“女性诗歌”之概念。以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诗中所用的词汇等判定《诗经》中的女性口吻诗歌,并兼及其在《诗经》各部分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爱情与死亡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永恒主题,而爱情更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无论是甜蜜还是忧伤,爱情都会被人当作美来欣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描绘了诸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从《关雎》到《桃天》,从《蒹葭》到《静女》,不仅写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择偶标准,也描绘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丽新娘,更有令人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海誓山盟……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诗歌凭着它那高度凝练的、富有节奏感和跳跃性的语言,以及含蓄优美的意境,成为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情感,启迪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心灵。孔子的“兴、观、群、怨”就肯定了诗歌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继第6期号外“汶川,汶川”诗歌专辑之后,第7期《人民文学》用一半的篇幅以“中国的作家,奔赴震动的大地”为总题,刊发多位作家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散文和诗歌。小说篇幅较往期稍少些,但质量颇高,其中《大象》尤属难得。  相似文献   

19.
赵其钧 《学语文》2002,(1):37-38
中唐诗歌史上有过闪光的一页,那就是新乐府的出现。从创作实践看领头者该是李绅,他首先写了二十首讽谕时事的《乐府新题》(惜已亡佚)。元稹读后和了其中十二首,白居易见了李、元二人之作,写了五十首,总题曰《新乐府》。就今天所能见到的作品而言,白居易可谓“后来居上”,不仅题材扩大了,表现手法亦颇有进展。当然,“后来居上”并非不费气力的自然所致。这一点只要将元、白二人写的新乐府序言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两人虽然都主张托讽时弊,言词直朴,但白居易则更强调创作意图的“当代性”——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不掩锋芒,不曲为虚远之想——“使夫后之人谓今日为不忌之时焉”。白居易虽然说“系于意不系于文”,但对诗歌的章法、句式、语言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所要达到的目的,也都说得清清楚楚。更可贵的是他的新乐府诗也确实体现了这些想法,章法完整,题旨专一,语言晓畅,参差自然。相对而言,元稹新乐府诗在这些方面显然有所不及。可见之所以能“居上”,应归之于这位“后来”者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自觉的艺术追求。下面我们将就元、白二人问题之作《缚戎人》来淡谈。  相似文献   

20.
周大山 《现代语文》2006,(8):40-40,30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首篇《关睢》到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人亦即新时代第一人的龚自珍的《浪淘沙》,爱情这根红线连缀起几千年的历史。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的吟哦到“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叹,你又可充分体会到李清照那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情愁。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爱情似涓涓细流,生生不息。凡它所经之地,留下的不仅是缠绵缱绻、刻骨铭心,还有那梦绕魂萦的相思之苦。但凡有旷夫就会有怨女,有游子就会有思妇,有魂牵梦绕的相思,就会有缠绵悱恻的诗篇。欣赏这些诗篇,令你感动的不仅仅是那份热烈、深沉的感情,更有那洋溢其中的绵绵相思,幽幽愁丝让你“沉醉不知归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