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萌芽期(西周战国):伍举是中国第一个为美明确下定义的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测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他眼里,美即是善,善外无美,其核心是不能脱离政治上各种关系的谐和。故此,以孔子为代表的“仁”,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和以墨子为代表的以反儒为己任的“以名举实”等各种美学思想相继酿成。但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不是独自出笼,而是依附其哲学思想和政治功利目的相继出台的。  相似文献   

2.
发挥美育“以美储善”的道德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具有“以美储善”的道德教育功能。通过美育可以美化人的情感,使外在的“他律”(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律”(自觉的命令),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以美引善”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应充分发挥美育“以美储善”的道德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3.
请用心感受     
『推荐理由』完整的人,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精神的人,精神的人即是有心人。有心的人才能被人感动,也才能感动他人。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感受世界,才能“分辨善与恶、美与丑、给予与获得、建设与毁灭”;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更多的美”,“使我们的双手更有力,更温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4.
一、人之美“彦”、“穆穆”、“徽”、“懿”训为美,在《尔雅》中均有收录,从其在《尚书》中的语境用法来看,内涵都指向人之美。如“彦”在《尚书》中出现4次(《今文尚书》3次),均训为美:“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传:“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欲其口无择言。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周书·立政》)(李学勤《尚书  相似文献   

5.
亚里斯多德审美目的观的出发点是他的以“中道”为核心的社会伦理思想。他通过对德与乐、美与善的关系的探究,提出了“美即是一种善”的观点;他不仅强调了艺术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而且同时论述了艺术的“净化”作用,提出审美的“无害的快感”可以独立于“教育”和“精神享受”之外。可见,亚氏是把艺术的审美目的性规定在理性、知性和感性诸多方面,把真、善、美、乐四者的有机统一视为艺术之审美目的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许慎之后无人在注解、考说“美”字的本义时,关注、考究其提到的“美与善同意”的重要观点;在研究“美”字本义时,应承继许慎的会意法,舍弃其膳食意义上的文化视角,拓展其伦理意义上的文化视野,将研究的视角深入到獬豸文化之中,以“羊文化”(善、羲、美三字均以羊为特征)为研究视角,从而揭示“美”字本相之谜。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在创作、评论、欣赏等方面部表现出了他独特的美学思想,本文想对此作一探讨,以期就教于大家。 一、形式美与内容美 郁达夫创作的基本美学观念即是要求真、善、美和谐地统一。在任何社会中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美的实质即表现于真和善的区别与联系之中。“真”是艺术的根据,“善”是艺术的思想倾向,而“美”则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这样说,不以美的特征表现出的真,就不是艺术的真,不以美的特征表现出的善,就不是艺术的善。郁达夫的美学思想中特别突出了一个“真”字,他认为“把你真正的感情,无掩饰地吐露出来,把你的同火山似的热情喷发出来,使读你的诗的人也一样的可以和你悲啼喜笑,才是诗人的天职。”又说:“天真赤裸裸地提到我们的五官前头来的,便是最高的艺术。”郁达夫所谓“真”,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唯知识教育与为生活教育的阐释,指明教育之最终鹄的不在知识,而在生活,在美且善的生活;教育本身意味着生活,享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体验幸福的经历;教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使人能不断地创造美好生活;为’生活的教育即是为“人”的教育,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求教育看到人、回归人。因此,使教育拥有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便成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目的是趋“善”。“彰善瘅恶”(《尚书·毕命》)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基本使命。“善”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无上价值目标,又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伦理价值基础。孔子倡导“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善人”即有“善德”的“君子”。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见。”(《论语·述而》)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就是求善的学问,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则是培养“善人”的学说。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善于运用比喻,并且着意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趣味”(《山野掇拾》)。这“与众不同的趣味”,其一便是以人喻景。由于带有情意的人做了喻体,使附比的景物自然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这样情由景生,景由情致,景情并茂,更会给读者一种形象美和人情美的艺术享受。《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结论》中有句话:“烟云泉石,花鸟台林,金铺锦张,寓意则美。”这暗寓之“意”,包含着作者对景物在审美上的感受和美学的评价。人们崇尚真、善、美,朱自清散文对真、善、美尤为追求,认为“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日月星辰,  相似文献   

11.
《三字经》开题便有“人之初,性本善”之句,大意指人刚诞生到世上,其本性是好的。古语又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在“将死”的时候,“其言”亦“善”。果真是“善”始“善”终吗?不可否认,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一生的军阀政客,在弥留之际往往会有所反省。相反,一生追求民主革命的斗士在临终(刑)前也不一定都高喊口号,也有儿女情长者。综观民国时期(1905—1949)去故人物临终遗言是纷繁芜杂的。但能不能一言以蔽之曰“善”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揭示的。  相似文献   

12.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10):102-102
激发情感、培养理智、训练操作技能,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对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予以高度关注。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述而·雍也·为政·宪问》)荀子则强调“善美相乐”,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乐论·儒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 ,学校德育举步艰难 ,收效甚微 ,原因众多。如家长、学校不重视德育 ,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过分重视德育的功利性 ,德育方法过于冷静理性等。加强美育是对偏于理性的德育的补充 ,具有意想不到的育德功能。本文就美育的育德功能机制作些探讨。一、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和德育内容之一的“善” ,从文化角度来看是统一的 ,这是美能储善、启善、育善的前提条件“善”、“美”本是同根生。《论语》中讲“美”字十四次 ,竟有十次是“善”、“好”的意思。原始人最初之所以用粘土、油脂和植物液汁涂抹身体 ,是因为这是有益的。后来逐…  相似文献   

14.
一钱理群先生有言:“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将这段话放在语文教育界倡导个性化写作的背景下来审视,无疑切中了问题的要害。其实,任何一种文章的写作,归结到最后,都是培养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太大,但如果我们愿意删繁就简,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发现,真、善、美正是一切文章写作之内核。所谓“写真就好,有情更佳,扬善则美”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但问题是,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恐怕连第一个“真”字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如此,则再不必奢谈什么“善”与“美”了。二当…  相似文献   

15.
    
《学语文》2005,(7):24-26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  相似文献   

16.
陆天梦 《江苏教育》2022,(29):58-60
美,是人们一直的追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字写规范是基本要求,把字写美是更高的标准。在书法教学中,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是教学的基础。要让学生在写好字、写美字的基础上,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渗透,得到丰厚文化、丰富技法和丰盈形式的熏陶。学生感受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更是人文之美、精神之美。在校本书法课《上善之美》的教学中,结合学校的“上善”办学理念和“公朴”精神,通过欣赏、讲解,让学生了解“善”字的起源和字体演变;通过图像识读引导和笔法、结构书写解析,让学生掌握“善”字的书写方法;通过“上善”书签创作和善文化的融入,让学生感悟书法作品章法之美、上善品格之美。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规律,先是由有象而元象,再来是由无象而有象,不断地加以往复探讨,虽各有所见,但总结起来,则可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予以概括。这种结构,不但可适用于科学,也一样适用于哲学、文学与美学;如果将它对应于西方所谓的“真”、“善”、“美”来看,则“一(0)”为“真”、“二”的规律作用与过程为“善”、“多”为“美”。本文即着眼于此,以诗歌为例,探讨“真、善、美”与“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对应情形,以见两者一而二、二而一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形象,是美学的基本范畴。这犹如商品之于政治经济学,概念之于抽象思维的逻辑学。研究美学要从形象开始,不能从美开始,也不能如李泽厚所说“从美感开始”。形象是建立美学科学的雄伟大厦之基础。形象中包含了美学的全部繁杂的矛盾。形象的基本矛盾是事物与人的本性之间的矛盾。形象的基本的社会内涵是人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自然的、社会的人性。从美学角度说,形象的真、善、美,本质上即是人性的真、善、美。形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之性质,归根结蒂是人性之间的对立和差异,是人性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19.
功利学初探     
我在拙文《关于价值判断的特质》(《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中曾建议创立一门新学问:“功利学”。我认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功利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填补价值学的一个空白;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个人和社会合理地激发和调节功利价值需要,推进四化建设,全面实现人的价值要求。一关于功利学的规定功利学是价值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一门部门价值学。什么是价值?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真”、“善”、“美”是人的三种基本价值要求。另一种意见认为,人的基本价值要求是“善”和“美”,“真”(科学认识)不属于  相似文献   

20.
诗话闲品     
(一)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乔亿《剑溪说诗又编》) 人是万物之灵。诗情画意,皆因人而起。春草,夏泉,秋菊,冬雪,四季之景,可以无所不尽其美,但是如果缺少了人,缺少了人的屐痕,人的情愫,人的思想,人的性灵, 再美的风景,也会黯然失色。所谓“诗人”, 何妨不可以看作“诗”和“人”的完美结合? 没有生命的画,是因为缺少了人的渲染。诗中无“我”,即是诗中无人。诗的贫乏,即是人的贫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