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节课教授的是讲读课文《枣核》 ,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领会文中美籍华人深厚的爱国之情。以往讲完课下来 ,感到学生虽然对课文的思想感情表示接受和理解 ,却有些漠然 ,我意识到这是缺少一个感情共鸣点。于是 ,我决定在“煽情”上下点功夫。课一开始 ,我给学生放了一首抒发浓浓乡情的歌曲———《月之故乡》 ,并用投影打出一幅“月夜思乡图”的画面 ,学生们立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问学生 :“这首歌曲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生多数回答说 :“思乡情”。然后 ,我引入课题 :“表达思乡的方式很多 ,可以用歌曲、绘画、诗歌等许…  相似文献   

2.
萧乾的《枣核》写的是一个美籍华人朋友跟自己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借此表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文章中的枣核是一条贯穿全篇的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它一线穿珠,使文章结构精巧,使得海外华人的思乡感情更见醇厚和凝重.然而教学参考书上却没有更具说服力的资料显示小小枣核如何能承载起如此厚重的民族感情.这不由引起了我的沉思.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人教版五年级同步阅读教材第二组安排的四首古诗词与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思乡”之情的主题紧密联系,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内的语文学习在课外得以延伸、拓展和运用,使得学生感情进一步升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课内展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读诗词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之情;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制教材初中《语》第一册《枣核》一后,有台湾诗人彭邦桢写的一首思乡诗《月之故乡》。这首短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作思念故乡的纯真感情。诗人把浓浓的思乡情融入圣诞夜的月光夜景之中,使我们感受到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炽热的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5.
《枣核》     
角度之一:三设悬念。文章落笔触题,写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老友慎重其事、万里迢迢索枣棱。“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这是第一个悬念;相离近五十载的老友在异国重逢,“他乡遇故知”,本该有一番亲热,可老友一见面就殷切地问:“带来了吗?”尔后,把枣核“托在掌心,象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视核胜宝、作什么用途?朋友则“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了”又没悬念;至此,作者宕开一笔作了环境描写,民族感情溢于育表:“家庭事业都如意,可我心里总象缺点什么”,为揭示枣核的深刻意义再设悬念。踏访后花园后,老友感情良深地说:“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近来总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为寄托思乡之情,所以想在异国的土地上种上  相似文献   

6.
启发式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提倡的主要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使用启发式则是个难题 ,要么是教师“启”而不“发” ,要么是觉得启发式费时费事 ,干脆灌还方便。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一方面强调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使用启发式的前提和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效果较好 ,现介绍如下 :一、依据学生的生活积累是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如讲《枣核》一课 ,问及“枣核”和对“游子思乡之情”这两者有什么联系的问题 ,学生就不甚理解。但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  相似文献   

7.
《枣核》是一篇精读课文,所在的单元专题是“中华儿女”,单元的人文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课文以枣核为线索,描述了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怀乡恋国情结的民族。以小见大、托物言情是课文的主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故乡的榕树》就是以游子心桑梓情织成一条绵长的金线贯穿了全文。作者缘情为文,在叙事、状物、写景中融注了思乡的深情。文章开篇描写住所附近山坡上两棵苍老葱郁的榕树时,作者特意提到“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于不经心间提起了这条感情线索,一开始就对榕树注入了特别的深情。接着写由于特别高兴,用榕树叶卷成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时又提到这是由于“动了未泯的童心,”再一次连起这条金线。由这哨音勾起了一片思乡之情。在散文的中心部分,围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2.教师抓住关键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入境入情,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教学流程一、创境,未成曲调先有情1.配乐诵读。(1)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你们都读过或学过哪些思乡诗呢?(2)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诵读思乡诗。2.引入诗题。…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3.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 著名作家萧乾的《枣核》,尽管用词平实,篇幅短小,却把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究其原因除了精巧的结构,更主要的还在于它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具体说来,这种语言的朴实美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用口语,顺口亲切 ①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姑娘在哈佛教书 ②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③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以上句中加点的词,都是生活中老百姓常用时;作者经过精心提炼,把它们用到这里,鲜活利落,通俗易懂,读来顺口,听着亲切,给文章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特色。 二、巧用动词,形象逼真 ④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⑤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就明白啦。” 动词是所有词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词。作者深谙这一点,用词造句极其讲究。句④中用“托”说明朋友接受枣核时态度严肃而庄重。句⑤中用“揣’字体现出他对枣核的无比珍惜。一“托”一“揣”,把美籍华人朋友对枣核的珍重之态状写得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相似文献   

12.
×××同学问:本文以“枣核”为题,小小枣核作用大。你能具体说说“枣核”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吗?小小枣核无论表现作品的主题还是安排作品的结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一,小小枣核表现了深刻重大的主题。思乡之情这个主题,有些作者是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的。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枚小小的枣核去表现。一位美籍华人,是“我”的旧时同窗,去国离乡日久,如今已是风烛残年,得知“我”即将访美,于是万里飞鸿,再三托“我”访美时带去几枚枣核,试种一下,以慰乡思。他到车站迎接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联想呢?所谓联想,就是由某人或某件事想到相关的人或事物。语文新教材指出,阅读文章联想是第三步功夫,而且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方面的内容。这样安排,能使联想的学习得到加强和拓展,并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创造性境界。 一、通过联想——引起感情的共鸣 人是有情感的,大凡一个作家(也包括画家、艺术家等)在自己的作品中都要表达一种感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情,方式不同,目的一样。如萧乾的《枣核》表达了美籍华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否理解并引起感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 ,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 .通过情感熏陶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之情。 3.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把握。设计思路 :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 ,它用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结构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无言之美 ,无尽之意。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以一组偏实的比喻性意象抒发了海外游子对故土故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中教者应引导学生走进诗人…  相似文献   

15.
王英 《阅读与鉴赏》2008,(12):28-28,18
在古人笔下思乡念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背井离乡.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生活多年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泊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当他们想归家时却是千里迢迢、路途遥遥。但这却隔不断他们那“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这时候他们便用诗歌来表达出这种感情。这些感情的表达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直白,也有“村桥原树似吾乡”的含蓄.而更有一种是不说自己如何思乡念亲而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让情从对面飞来的内蕴。  相似文献   

16.
一、选择“三情”主题教学的意义 1.“三情”主题教学 苏轼诗词,从情感分类,理想之情、兄弟之情和爱情这“三情”在其中体现得非常鲜明,每一类都有大量的经典之作。而且,针对这三种感情,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都有生动的小故事。因此,以此为切人点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苏轼的人生并学会鉴赏苏轼作品。首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  相似文献   

17.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教材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三篇现代著名女作家创作的名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因人而异.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时除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的思恋、热爱之情.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还要感悟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什么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可以说是作品感情、教师感情、学生感情的“情”的融会体,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气氛,去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之“情”,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形象美、自然美、语文美呢?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歌的鉴赏评价是近年高考考查热点,考生往往因为缺少必要的诗歌鉴赏知识而茫然不知所措。笔者根据多年的诗歌教学经验,认为考生应具备以下诗歌鉴赏知识,方可事半功倍。一、意象、意境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诗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这种能诱发读者想像和思考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情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李白没有直说“我想家了”,而是借着月这个客观之象来表达他思乡的主观…  相似文献   

20.
白福伟 《广西教育》2007,(7B):20-21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思想感情缺失问题 (一)从“诗缘情而绮靡”想到教学中的思想感情缺失 陆机的《文赋》中有“诗缘情而绮靡”之说。古人所讲的“诗”多指全部的文学作品,作品的妙处就在其表达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现在我们再学习古文(多数是文言文),也要从感情上做文章。我所说的“情”指的是,作者之情、教授者之情(教师对鉴赏作品的专业的感情理解)、学习者之情(学生对鉴赏作品的个人的感情理解)三种感情的结合。文言文教学,容易出现过分强调“诗”而忽视“情”的倾向,我把这种倾向称为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感情缺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