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明清时期文论家对艺术理性的概念内涵、质性维度、美学特征和表现方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理论阐解,这对于现今我们对艺术理性话语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说创作,是作家心灵感应和生活体验的产物。通过作品和资料,了解作家“心灵感应——艺术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全面了解作家与生活、与时代、与历史的关系,从中发现时代生活对作家心灵艺术感应发生的深远影响,洞悉作家心灵触发、感染、思索、升华的轨迹,从而正确认识小说创作的“秘密”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古罗马作家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是世界长篇小说史上的第一座丰碑。本文论析了《金驴记》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与美学品格,肯定了这部小说的艺术首创性及其文学价值,旨在为西方近现代小说研究提供又一个有意义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4.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作家什克洛夫斯基曾创作过一系列兼具文学性和理论性的散文体小说,被俄国学界称为"语文体小说"。这种小说的出现、发展及成熟有其时代背景及文学史渊源。本文主要探讨了什氏小说创作的理论背景,即巴赫金学派与形式主义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针对小说体裁的争论,同时阐述了什氏对英国作家斯特恩和俄国作家罗赞诺夫小说体裁的继承与革新,旨在揭示作为形式主义理论家的什氏在小说体裁上所做出的现代性实验。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涌现了一批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一个新兴的流派自有它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笔者拟从作家创作角度出发,来探讨才子佳人小说产生兴起的原因与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镜花缘>以小说的情节框架容纳、承载了李汝珍的精神生活,是李汝珍面向个人精神生活的写心遣兴之作,表现了他个人的心灵、思想和生活,包括他的处世观念、社会理想、生活态度、生活情趣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是李汝珍面向个人精神生活、以小说为戏进行的艺术消遣之作.文人以小说遣兴的品性与明清白话小说的写心倾向密切相关,是白话小说在写心方向上发展而生成的一个功能.  相似文献   

7.
明清妒妇小说大量出现,既有着现实基础,同时也与作家的创作心态密不可分。通过对文学文本的仔细研读,认为明清妒妇小说分别反映了作家的困惑心态、虚弱心态及力求维护男权秩序的无奈心态。  相似文献   

8.
反讽在西方小说中源远流长,但在中国传统小说中较缺乏.直到明清,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作家才开始较自觉地运用反讽艺术,并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在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中,作家创造性地运用了大量反讽手法,对中国小说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在人物刻画方面,反讽特色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在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园林描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园林在小说中形成了一个个场景,为人物提供了特定的生活环境,在小说空间背景设置、情节推动、人物形象塑造、小说空间叙事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它们的审视,可以引发对明清文人生活艺术和生命本体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明清时期,我国古代文论家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小说名著的发展而展开的理论批评,采取了序、引、题、跋、诗文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主要的形式是评点,如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点;金人瑞对《水浒传》的评点;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等。以人物性格分析为中心的小说评点,使我国特有的小说理论批评形式臻于完备。其中,特别是脂砚斋对《红楼梦》精辟的评点,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
“新体验小说”创作主张:文学不仅是作家艺术技巧的炫示,更是生活功底的较量。时代发展要求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与把握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要求作家深入社会的某个层面,躬行实践,逼真而迅速地展示纷繁的当代生活,同时注重作家个性的表达和主观的感受,要求小说具有现实性、亲历性和主观性。 “新体验小说”肯定了“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必要性,却摒弃了以往要求文学反映生活的功利态度,提倡作家对生活的自觉审美观照。在内容上,它更关注社会的层  相似文献   

12.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对小说中看似违背“生活的真实”的情节设置的分析和还原,关注作家独运匠心去营造的“艺术的真实”,从而发现小说虚构内容背后的真实创作意图,即作家对更深广、更深刻和更普遍的“生活的真实”的认识与反映.本文以教材中具有代表意义和突出个性的古今中外若干篇小说为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是台湾著名的现代派作家。他的小说批评多以读后感、杂文、论文等形式收录在其散文集中。在《谈小说批评的标准》一文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小说批评的三项标准:作品的文字技巧及形式结构和作品的内容题材相互协调;作品中应该有广袤的世界观和成熟的人生观;永恒的人性。在文论中,白先勇从作家的特色谈到作品的艺术世界,从作品主题谈到作家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家族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许多写作家族小说的作家,其中巴金写作的家族小说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其作品的主旨意在对"五四"文学传统中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发扬。以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切入点,从作品的叙事对象,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行分析;再次是叙事语言,分析语言的艺术特色和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总结巴金家族小说独特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6.
按照目前具有统摄与超越性质的定义来讲,“小说是作象虚构的人和人的生活的描述”。这意味着,小说是作家个人创造的,表现的是作家本人对人和人的生活的独特感受与认识。作家的这种感受与认识是在审美中进行的。小说既是对生活的认识,也是对生活的审美。小说的两大特性——真实性和虚构性,在作家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中统一并表现出来。作家的虚构性来自生活,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生活。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小说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对自身和自身生活发现和认识的历史。 毫无疑问,王福林的小说集《良心楼》(199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助于我们对人类自身和自身生活的发现和认识。 社会历史是人类活动与发展的历史。人是社会的主体与灵魂,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关注人,认识人,表现人,始终  相似文献   

17.
论汉代文论中作家主体意识的萌动何旺生文学自觉的参天大树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成长的,但它的种子却早已在汉代插下了。两汉时代,可以说是文学自觉意识的萌芽期。此一种萌芽,若再考之以“文论家言”,其表征为对作家主体意识时隐时现的朦胧认知。以下试从三个方向申论之...  相似文献   

18.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最伟大、最具艺术魅力、内涵最丰富的作品。它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作者出色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也来自小说中处处皆是的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哈代通过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巧妙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带有神秘色彩和诗意的小说,成为19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相似文献   

19.
华裔美国女作家王屏是近年活跃于美国文坛的诗人和小说家。她的作品先后获得多个美国艺术奖和图书奖。她的第1部短篇小说集以半自传的方式,描写了一个中国家庭的生活以及年轻女性的成长经历。小说用英语写作,却大量地引入中文俗语,在母族文化和主流体制下进行妥协与迂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小说理论是较为薄弱的环节。这是因为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成熟较晚,不像诗文那样作为文学正宗受到人们重视。这并不代表我国古代小说理论没有发掘的价值。生活于明清之际的金圣叹为后人留下创见迭出、影响深远的文学评点。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水浒传》的评点中,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小说理论体系。文章对其人物个性论、叙事角度论等小说理论进行了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