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中的"言"与"辩"、"名"等词指语言活动及其成果,与后世"文章"和"文学"形态接近。所以名辩思想虽然并不是纯粹的文学思辨,但可以作为元文学理论直通荀子文学思想。考察荀子"言辩"和"正名"观点,可以看出他的名辩思想并不具备纯粹的名理思辨特征,而主要是要给言说强加一种礼学规范;言辩的核心是"正道辩奸",但邪正尺度不是由言语活动及其历史自然导出,而是由外在政治礼义话语预先规定的。荀子名辩思想主要是一种伦理规范,而不是逻辑学。  相似文献   

2.
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大凡有人群的地方总少不了"辩".中国自古就有推崇辩论的传统."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从春秋战国的术士游说到东汉的清议,从新闻化浪潮到真理大辩论.从竞选演说中的辩与论到学术问题的商榷与争鸣,从论文答辩、法庭辩护到走东串西、讨价还价,"辩而论之",既是人们的言语表达的一种本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一种需要.思维是智慧的晶核.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论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我国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介绍了文秋芳(2008)高层次思维能力层级理论模型,认为该模型是指导我国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具体、可操作模型。在教学实践中认为,必须读、思、辩结合,以思为主,注重语言输入。  相似文献   

4.
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历来被人们所推崇。长期以来,读者多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评价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而对它作为辩论文的论辩特色却没有给予应有的评价。其实,庄子首先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他写作散文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出和论证自己的哲学思想。庄子散文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文学技巧,实质是一种思想表达的需要。论辩只是手段,是一种因有“论”而巧“辩”的特殊表达手法。巧“辩”中生“论”,更加丰富了庄子的精神世界。庄子散文可以说是深邃的哲学思辨与优美的散文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是论辩的抽象性与形象性有机统一的杰作,从而构成了先秦诸子论辩散文中的独特类型。  相似文献   

5.
袁国强 《甘肃教育》2014,(20):121-121
正一、开放式阅读导读设计目的:设计开放式导读提纲,提出具体阅读要求,介绍有关参考资料,揭示阅读重点、目标,指导阅读步骤和方法,引导辩议、体验、批判、比较,多元解读文本,彰显阅读个性。设计:1.辩议式导读。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抓住教材主要内容突破点。设置辩因、引导辩程、分析辩果,以求得对课文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就可设计如下提纲:1关于小说的主题有"金钱说"、"同情说"、"势力说"、"爱慕虚荣说"等等,你赞成哪一种?2你觉得于勒、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6.
思辨式教学是根据辩论式教学而提出的,强调的是在辩论和互动中学习交流、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围绕学习主题或任务的同时,推进深度学习,提升数学素养。然而在我们的一线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的深入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文章通过找准辩点,有机渗入思维;多维推进,深度开发思维来阐述思辨式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思辨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和数学的能力化。  相似文献   

7.
《子路受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名篇。结合现代课程理念,通过解读、分析和概括其背后的教育思想,我们认为课程的本质是一个问与学的思辨过程,一个辩与论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自我叙说过程。  相似文献   

8.
高尚学 《考试周刊》2007,(41):152-153
"和同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它表现出了当时的哲学思辨水平,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而不同"的主张是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命题。"和而不同"充满着朴素的辩证因素,并上升到人生哲理高度,显示出深刻的理论意义。时至今天,"和而不同"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动21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思辨性阅读是以培养思辨思维为目标的一种阅读方式。具体来说,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以达到培养思辨能力、形成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对标思辨思维能力培养,高中语文应该怎样教学?余党绪老师在《基于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一文中提出:“在整本书阅读中,原生态阅读、批判性思考、转化性运用,缺一不可。”[1]从原生态阅读到批判性思考,再到转化性运用,形成了一个思辨思维的闭环,也为思辨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几乎完美的阅读教学途径——整本书阅读。  相似文献   

10.
"辩答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以提高学生思辨、表达、审美能力为目的,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围绕特定的论题辩疑问难,让学生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体现的是一种互动、自主、开放、建构和合作的教学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思考判断以及技能表达等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勇于探索,不愿接受既定的结论,独立思考和评判的愿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1.
智辩既是一种学法,也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理念。在阅读课堂中,引入智辩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实践的机会。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整合智辩内容、创设智辩情境、优化智辩组织、拓宽智辩训练等,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为学生提供阅读思维的机会,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阅读认知体系。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安排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从深化读写结合出发,由“思辨”走向“思辩”是增强教学的语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有效手段:一是“思辩”促进思辨性阅读提升。二是“思辩”是思辨性表达的前缀。三是让学生“辩”起来成课堂常态。  相似文献   

13.
一、思辨课堂的提出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明确地把自己所讲授的逻辑学课程称为"思辨哲学",告诉了我们"用思想来研究思想"的普遍方法。今天,笔者提出思辨课堂,其实于此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思想品德课程就取了一个"思",以辩论作为课堂形式就取了一个"辩"。但黑格尔"用思想来研究思想"的普遍方法可以成为思辨课堂研究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思辨课堂的提出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明确地把自己所讲授的逻辑学课程称为"思辨哲学",告诉了我们"用思想来研究思想"的普遍方法。今天,笔者提出思辨课堂,其实于此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思想品德课程就取了一个"思",以辩论作为课堂形式就取了一个"辩"。但黑格尔"用思想来研究思想"的普遍方法可以成为思辨课堂研究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思辨与文化两者在文章中常常是相互联系与融合的,而非顾此失彼的。它需要在辨证中出文化,使作文既具辩证的眼光,又具有文化审视;它需要在辩析中出文化,使作文既是逻辑推理的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理性;它需要在辩论中出文化,使作文既有论辩的气势,又有高级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6.
说理文习作虽然在小学阶段所占比例较低,但对高年段学生来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说理性"表达的能力。前不久,我结合"手机使用的利与弊"小小辩论赛,进行了一次"从辩论赛走向说理文"的教学尝试,效果不错。一、观看辩赛,类比中感知文体特征首先,我让学生观看视频《"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辩论赛》,了解辩论赛的基本流程":开篇立论——驳论、自由辩论——结辩"。然后组织讨论:师:"开篇立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辩论伊始双方都亮明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旧形而上学”和“思辨的形而上学”。自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演变和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形而上学的演变、发展史。黑格尔的“思辨的形而上学”是以辩证法为依据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因其思辨性质而与克思的辩证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大凡有人群的地方总少不了辩。中国自古就有推崇辩论的传统。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从春秋战国的术士游说到东汉的清议,从  相似文献   

19.
思辨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理性思考和学习创新的能力。因此高考作文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要求以思辨的眼光审视自然和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但是当前的学生作文存在事例有余、思辨不足的问题,如果能增强思辨色彩,将有利于丰富文章的层次,使说理更深入。思辨的角度很多,本文主要从辩证性思辨、发展性思辨、联系性思辨这三种角度,分析思辨在语段训练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5,(9):85-91
荀子十分重视言辩思想,提出"君子必辩",其中不仅讨论了君子之辩与小人之辩的不同,还涉及论辩之技艺、辩说之困难等具体方面。在"君子必辩"的同时,荀子还言"虽辩,君子不听",认为言之不当礼义时莫若不语。在重视言辩的同时,荀子又说"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这一论断超越言辩而直指言辩主体自身的德行,从而与"虚一而静"等命题一同突出了修德这一面向。从"君子必辩"到"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荀子讨论"言辩"的声音越来越小以至于冥冥默默,这个大的趋向也暗示着,为学之关键仍在于学以为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