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语文是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的一门学科,而造句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训练形式,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项有效的途径。一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欠缺,在课堂上占据一席之地的造句训练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课堂上,学生人云亦云,泛泛而谈的现象比比皆是,试问:我们的造句训练有效吗?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课文中适合学生说话造句的词  相似文献   

2.
<正>一、特色为例,读写结合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不能说完整的句子或连句成段,需要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就要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以观察为基础,着重训练智力技能,培养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说话训练最主要的是抓两条:一条是言之有物,一条是言之有序。说话要有具体内容,说话要有次序,具体做法为让学生做扩词说话训练。如在二年级的生字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有效的说话训练,如学习《哪座房子  相似文献   

3.
造句,是一种便捷的微型练笔,其训练目的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得体性、丰富性与生动性。下面,我结合自己引导学生用“绘声绘色”一词造句的过程,谈造句训练的四点心得。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说话训练一、说话训练的途径正.在语文课上贯穿口语讪D练。语文课上应自始至终让学生讲语义完整的普通话,并注意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迸行多方面的说话训练。在识字教学时,应按由字到同再到句的顺序进行训练,可引导学生给生字扩词,再用词造句,这种训练既简便...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造句训练中让学生由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连贯的话,由写一句平铺直叙的句子到写生动形象具体的句子?我经常进行以下几种练习: 1.先造句后扩句,即让学生先用词造句,再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扩句练习,使原句变得具体、生动。如用“闪烁”一词造  相似文献   

6.
正众所周知,造句是教师指导学生及时运用所积累词语的最好途径,它是写段、写篇的基础.它既能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词语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发展.然而,这样一个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手段却硬生生地被逐渐弱化,甚至游离于说话与写作训练之外.不少教师的造句指导仅仅止步于让学生造出不扣分的句子,至于这些句子是不是具体,够不够生动,一概无暇顾及.在这样的思想引领  相似文献   

7.
2003年秋,已经55岁的我调到刘盆小学任三年级语文教师。第一周作文课上,我布置了一篇简单的命题作文。本以为能来个作文训练开门红,谁知事与愿违。绝大部分学生写不成一段话,不少作文通篇没有一个通顺的语句;标点符号用得乱七八糟,让人啼笑皆非;立意、结构之类更不用说了。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很多措施,尝试了很多做法。如: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常用词语,要进行学生口头说话训练或书面训练(包括造句和写片断);学生人手一本“好词好句”本,勤摘抄,勤翻阅,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8.
实践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在说话、写作文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如果教师注意小学生的遣词造句就不难发现,在造句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六年级的小学生造的句子使教师们感到意外,如他们用自豪、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如果……就……  相似文献   

9.
口头语言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 ,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是启蒙教育 ,低年级学生的各种能力亟待培养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消除胆怯心理 ,激发说话兴趣。 低年级学生入学时间短 ,胆子比较小 ,声音轻 ,语言表达能力差 ,怕说错话 ,怕教师指责、批评 ,怕别人笑。少数人虽能主动举手发言 ,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说又说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首先必须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话。其次要充分提供学生说话的机会 ,如生字扩词 ,口头造句 ,猜谜语 ,复述课文 ,举行讲故事比赛 ,组织看…  相似文献   

10.
一、随堂积累优美词句 要使作文有文采,首要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优美的词句。这些内容从哪里来?靠平时积累。在任何时候碰到这些内容,教师都要提醒学生进行摘录,更重要的是要随堂训练学生速写优美词句的能力。词、句在高三有专项训练,教师应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其引申发挥到作文训练上来。这种引申发挥,对学生是启迪,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说话水平是一个考验和锻炼。  相似文献   

11.
正造句训练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它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搞好造句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真正搞好造句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造句的内容要力求具体充实有的学生在造句训练中反映很快,但造句内容很简单,例如,用"干净"造句,"我们学校很干净。"用"慈祥"造句,"班主任是个很慈祥的人。"这类造句看起来没有什么错误,似乎挑不出什么毛病。但从提高学生能力上看,它只停留在一些简单的短语表达上,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从兴趣人手,让学生想说。根据学生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在教《王冕学画》时,我根据所上班级学生爱画画的特点,通过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边鉴赏边说话,让他们在说话训练的过程中体会“亭亭玉立”“姿态各异”“娇艳”“粉嫩”等词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正>要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效率,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目标确立上,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创设情境时,定位于民主和谐氛围的营造;激活话题时,侧重于师生、生生的互动;鼓励评价时,着眼于评价主体、方法的多元使口语交际教学更富人性的光彩。一、多环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1.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刚入学的儿童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因此,在学生刚入学学习拼音时,就要开始进行说话训练,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逐步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扩词、造句。此外,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记住这个字或说说某类字的构字规律,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学周刊C版》2015,(33):162-163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我们常常把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技能当做首要任务,能"算"就行,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说"。刚入学的小学生语言比较匮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本文从为何要进行说话训练、说些什么及如何训练说话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初入学的儿童处在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但他们受知识、思维等多方面的限制,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常常词不达意,尤其是不会运用语气、语调的变化和语言的顿挫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针对这一特点,只要适当使用有声教材,借助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媒体,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就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在字、词、句教学和阅读教学中运用视听媒体进行说话训练 字、词、句是阅读和写作的奠基石。在字、词、句教学中可以运用视听媒体,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如教学生字“诚”和“城”,首先用复合投影片打出学生已掌握的“成”字,再分别打出“讠”和“土”让学生区别扩词。诚:诚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从小就养成仔细听话、注意观察、大胆说话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训练?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制订训练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刚入学的学生,给他们一个简单的题目,要求用完整的话说出来是很难的。一方面,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说话要考虑语言的层次、条理及用词。为此,我在训练中,化难为易,将一个完整的话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由我提供线索,学生顺势跟上,将单向命题说话变为双向交流,并在双向交流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如:"自我介绍"一题,看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儿音的读写能力。而读写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仿范文说话、写话是读写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教师如不加以适当的指导,一味让学生模仿,很可能会使学生滋长一种“惰”性心理,文章写来千篇一律。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了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在说话、写话过程中,我积极启发和鼓励学生在用词、造句、记叙顺序上注意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儿童读—年级的时候。应有意识地用—些词儿来训练他们说完整的话。有时候也可把说的话写在本子上。但在第一学期多半是口头造句。到了第二学期才逐步要求简单的书面造句。说话练习的形式有这样几种: 1.用—个词儿指导儿童说句子。如用“我们”一词说话,儿童就会说出:“我们在上课。”  相似文献   

19.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新课标指出,低年级要上好说话课,有计划地进行说话训练,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及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  相似文献   

20.
做好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写起作文来思路敏捷,有内容可写,就必须从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入手,以说话训练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然后通过思维强化训练,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提高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本文从"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话写话"、"创设情景,使学生想说"、"树立信心,使学生敢说"、"激发童趣具体指导,使学生会说、争说"等四个途径展开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