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新时期文学,主要指“文革”结束后在中国文坛迅速兴起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对此三种文学,评论者很多。我认为,新时期文学不仅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国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新时期文学所产生的社会意义要比它的文学意义高得多。中国新时期文学诞生在十年动乱刚结束这一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中国历史转折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无疑赋予了新时期文学以重大的社会命题和沉重的历史使命,无疑也使得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文学与…  相似文献   

2.
与新时期文学前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相比较而言,奇峰突起于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唯一能在文学视角和文学思维方式的探索方面由作家们自己树起鲜亮的理论旗帜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的首倡者韩少功在他那篇被称为“寻根派宣言”的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城市小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的隐匿,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复出,以及在世纪末城市小说表面繁荣的现象进行分析,勾勒了中国当代城市小说运行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的细节 黄平(以下简称黄):刘再复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现代中文学刊》的访谈。学刊创刊以来,一直筹划做一期“80年代文学”研究专辑。伴随着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2009年“建国六十年”的纪念与回顾,“80年代”尤为显出它的重要意义。作为80年代标志性的学者之一,您对“80年代”的理解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时期十年文学与苏联“解冻”文学代表着中苏当代文学的新时期,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在二者的对比分析中揭示社会政治、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作用,着重指出它们在文学主潮、文学观念与文学风格上所表现的同一性,以及两个民族对文学审美价值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仍处于整合期,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呈现出一种越编越厚的趋势,许多文学史著作只能作为参考资料,无法适应于教学.建国后的“十七年的文学”,尚处于“半空白状态”:“文革十年”文学,很少正式进入大学课堂;新时期以后的文学,主观因素较重,一直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模式。而对作品进行分析时,普遍存在着千篇一律或随意毁誉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之友》2009,(7):F0002-F0002
2009年4月18日上午,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08~2009总决赛在河南省郑州市四十七中举行。经过分赛区层层选拔,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台地区的160多位选手角逐大赛的最高奖项——“恒源祥文学之星”。经过紧张而激烈的“听、说、读、写”测试,  相似文献   

8.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F0002-F0002,F0003,F0004
2010年11月27至12月2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与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在海口燕泰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地的国内外专家学者300多人参加了会议,43人大会发言,120余人小组发言,围绕“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这一大会主题,就“新时期文学的经典化与当代性”、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迅猛崛起的报告文学 ,是当代纪实文学文体的出发点和生长源。在报告文学中 ,作为文学“异己者”的 ,是新闻。 80年代中期以后 ,越来越多的作家有意淡化新闻性 ,一些新的“异己者”进入纪实文学取代了新闻的位置。它们是社会调查、政论、历史。文学与社会调查、政论的结合 ,产生了新的文体“当代纪实” ;与历史的结合 ,产生了新的文体“历史纪实” ;而纪实文学对文学自身审美特性的回归 ,产生了新的文体“纪实小说”。通过对这些文体的考察 ,可以认清当代纪实文学文体演进的大致面貌。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8,(4):8-8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出足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那么,他是怎样教书的?《中外文摘》2008年第5期刊载的文章提到:鲁迅先生知识十分渊博,在文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通晓古今中外,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一定造诣,世他仍然觉得“教书是很吃力的”,怕“上讲台,讲空话”,怕“误人子弟”。  相似文献   

11.
2008年4月19日,由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9币范大学、海南大学联合主办的“海南文学二十年(1988-2008)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山东、广西、海南等地的文学评论家、学者、作家四十余人参加会议。与会者就“海南文学二十年进程回顾及现状评价”、“代表性作家和代表性作品分析”、“关于海南文学批评的批评”、“海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状况”、“移民文化与海南文学”、“本土经验记忆与作家创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十七年和“文革”十年,当代诗歌被有效地整合进了政治一体化的文学体制,使之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颂歌和战歌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两种主要形态。进入新时期后,一方面是承担了启蒙主义历史使命的现实主义诗潮再度复兴,另一方面是“文革”时期处于地下状态的朦胧诗开始浮出历史地表。朦胧诗在思想方面与现实主义诗潮同调,在艺术技巧层面借鉴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成为现代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我刊顾问尹均生教授1998年主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报告文学研究”栏目,本人所撰写和组织的报告文学研究论文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最近,一本权威性的《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资料》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举行首发式。该书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之一种。该汇编收集了新时期30年文学研究的资料,注重“资料的系统性、学术的科学性、观点的多元性、筛选的权威性”,以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新时期各种文学体裁的研究成就和理论水平,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中国新时期文学提供参照和理论依据。汇编的《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问题相对于三十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学 (1918- 194 9) ,研究者把 194 9年中国大陆解放后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而当代文学五十余年的历史又被分为三个时期 ,即“十七年时期”(194 9- 196 6 )、“十年动乱时期”(196 6 -1976 )和新时期 (1977- 2 0 0 0 )。新时期文学指 1976年十月粉碎“四人帮”后这二十余年的文学。因时间较长 ,研究者对新时期文学也在试图分期以利于研究。我认为 ,新时期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拨乱反正期 (1977- 1984 )。平反昭雪、拨乱反正、主潮明显。如经历了怀念老一代、伤痕、反思、改革文学等…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中文系开设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其研究对象(教学内容)是1949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学术界也有人称之为“共和国文学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下半叶。这门课程既是中文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又是可以单独设点招收陆士研究生的学术前沿课程。中国当代文学走过半个世纪的历史了,回首过五十年的文学史,确有太多的东西应该认真总结。而它的教学对象一一新时期出生的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他们对高品位文学作品的要求,对文学及文学史著作中关于人的命运、值盛、生存状态以及对自由和创造带神的渴望,也企盼着编写更好…  相似文献   

16.
随着 2 0世纪的历史的一页翻过 ,“新时期文学”在经历几番风云变幻、潮起潮落 ,留下了一片绚烂与丰硕之后 ,也跨越了历史的门槛。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进行一番全面梳理和深刻反思 ,不仅是当代文学史建设的需要 ,更是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呼唤与期盼。众所周知 ,“新时期文学”是我们国家经历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政治浩劫之后 ,在一片文学的荒漠上生长与繁衍起来的。政治上的拨乱反正 ,政策上的改革开放 ,不仅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 ,也为文学繁荣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造就了当代文学史上云蒸霞蔚的景观。新时期的作家们在创作上不再受“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哲学、人文学术转型和中国“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的理论争鸣,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理论背景。30年来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包括“三环结构”文学活动说、“三R结构”文学活动说、文学的“交流对话”说、“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说等。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突破了本质论取向,蕴含着文学存在研究的新的理论生长点,同时也存有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里,男子汉是女人的保护者、主心骨和人生的靠山,这样的观念经代代相传而成为一种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在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中,这种传统观念遭到挑战,男性逐渐从女性世界的中心地位移居边缘。本文通过对男性地位变化的分析,论述了我国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变革和女性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本权威性的《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资料》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举行首发式。该书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之一种。该汇编收集了新时期30年文学研究的资料,注重“资料的系统性、学术的科学性、观点的多元性、筛选的权威性”,以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新时期各种文学体裁的研究成就和理论水平,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中国新时期文学提供参照和理论依据。汇编的《报告文学卷》近50万字,精选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论文30余篇。我刊自1998年设立尹均生教授主持的“报告文学研究”专栏以来,所刊发的论文备受重…  相似文献   

20.
以粉碎“四人帮”为历史的转捩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新时期的发端,中国人民迎来了社会大变革的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中国作家们的文学观念、思维方式、创作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从“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再到“探索文学”,文学园地里呈现出一派纷繁杂沓的景象。“多样性”、“丰实性”、“多边探索”、“多元走向”……这样一些字眼,常常被人们拿来作为对新时期文学的现状和态势的概括和描述。新时期文学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有着社会、历史、时代以及文学本身的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其中作家的审美理想的嬗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新时期文学的审美理想有哪些新变?对此应当如何评价?这对于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规律,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学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新时期文学的审美理想新变,首先表现为审美对象的变更,即发生了从“英雄”到“普通人”的位移。长期以来,文学创作的目光集中在英雄人物身上。这一方面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在火与血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在急风暴雨的改天换地的斗争中,涌现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文学创作理应描绘他们的风姿,讴歌他们的业绩。但是,另一方面,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