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焦溪镇是目前常州保留江南水乡风貌最好的古镇,文章通过对焦溪的古街镇格局、民居建筑形制、装饰特征等的考证,分析了古镇的文化成因,研究和探讨了古镇传统文化与景观的特色,对古镇民居及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古镇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想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建筑为对象,通过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形式,对古镇建筑的历史风貌以及文化特征进行了解析。体现了以乌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独特建筑风格以及美学内涵,认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境是江南地方特有的建筑文化。并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以乌镇为例,提出古镇建筑目前在开发和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及论述如何更好运用保护和开发的”和谐”之道来保留其传统特色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景观记忆视角出发,采用田野调查法,深入铜陵大通古镇调查、参观、记录,访问古镇的游客和当地村民,梳理铜陵大通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分析典型的景观记忆要素感知,发现古镇的历史文化景观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地域性文化特色不显著、常住性居民人数不断减少、景观要素旅游开发单一、非物质要素认知体验差等问题,并提出强化古镇地域文化特色、产业化留住常住性居民、丰富景观要素旅游产品、提高文化要素体验感知等对策,为大通古镇的活态化保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唐凤鸣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93-96,106
湘南古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记录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精神,承载了湘南先民的情感与亲情;具有民俗文化价值和较高的建筑艺术、装饰艺术价值;开发、利用其传统特色是现代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正>建筑是文化的结晶,文化是建筑的灵魂。草原特色建筑离不开草原文化的本质显现,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建筑,具有承载文化意向、传承地域文脉的权利和义务。"草原丝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其推进过程中对草原特色建筑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日益凸显。一、正视我国当代建筑文化之"千城一面"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镇旅游经历了起始、发展到成熟的三个阶段,国内古镇旅游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古镇历史文化、古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上。古镇旅游开发主体的不同,开发模式也不同,文章通过比较国内外的古镇旅游开发模式,分析了古镇旅游同质化明显、古镇的旅游超越了环境承载量、古镇的文化和原真性受到破坏、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以及产品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保护古镇、创造性地开发古镇,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突出古镇的历史和文化,避免同质化,充分考虑游客旅游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彝人古镇是近年来云南楚雄新崛起的旅游地产项目,它的建设对弘扬和传承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彝人古镇的建筑、广场、装修、装饰与小品、雕塑、绿化、水体、文化表演活动等景观元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褚兴彪 《考试周刊》2014,(44):35-36
本文针对杨美古镇建筑古镇的空间进行分析,并对其旅游中产生的旅游产品单一、旅游资源浪费严重、景区(点)设施老化、吸引力不够、恶性竞争剧增等现状,提出在强化杨美古镇建筑空间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节点休闲旅游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其中以沿左江边缘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强化整体内容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为重点,以完善旅游市场配套设施为辅。在原有旅游模式的基础上打造"文化底蕴,集体传承"的休闲旅游特色模式,加强景点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9.
以修水县黄沙镇箔竹村为例,从人居环境现状、选址格局、承载的文化遗存和传统民居建筑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箔竹村的资源特色和开发潜力,提出保存原有空间形态和建筑形式、维持传统生活方式、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打造大地农业景观和重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等措施,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开发,促进传统村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宜昌市长阳清江古城为例,分析了设计方法、文化传承和古城开发模式等方面对仿古建筑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从建筑和景观的细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清江古城现状的建议,指出了对清江古城文化加以保护、传承和发扬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地名既是一种历史和文化载体,又是一座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它作为一种“文化”,携带着民族的历史基因,蕴藏着国人的丰厚记忆,具有弘扬人文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本文从适应政治变革、讲究清雅高致和展现经济发展的角度,通过对一些地名(主要是武汉市)的命名、变迁的归纳、整理和研究,认为地名具有文化性、历史性和开放性,能体现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特征,在新地名的命名中应多考虑一些文化审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有“状元村”美誉,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对秀水村古村落、古街区和状元楼等古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耕读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生态现状及价值分析,提出了“一主线,两立足,三项保护和提高,三建成,两特点,国家名村,幸福镇”的文化生态保护目标及“加强对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文化生态保护组织机构、制定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强化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宣传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培训”等六项保护措施,对秀水村文化生态保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与体验经济有着天然的对接性,旅游消费者行为特征也正发生着趋向文化体验的深刻变化。在这一背景下文化旅游地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并以此传承和发展旅游地文化,实现着文化旅游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文章以贵州省贵阳市青岩古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者体验行为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者对古镇文化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方式逐渐以休闲体验为主导;对古镇在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愿望日益强烈等。基于此,从空间结构优化、文化活动设计、文化内涵挖掘和协调持续发展四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体验经济时代下古镇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古镇体验旅游与文化传承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认知交互作用的观点,为个体发展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范式。这种范式打破了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去文化性”和“价值中立”思想,强调价值观、符号规则等文化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儿童数学认知具有跨文化差异,对儿童数学认知的文化性进行探讨,对儿童数学认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儿童数学认知的文化性研究从文化与认知的基本关系人手,从文化模式和文化工具两个角度分析了文化因素对儿童数学认知的影响,以期更深刻地理解儿童数学认知的文化内核,以及文化与儿童数学认知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旅游建筑景观是一个景区(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其它建筑景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更注重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的体现。这要求我们与自然对话,科学解读地理文脉密码,创造性地运用旅游地蕴含的丰富地理、文化信息和各种方法进行构景,将旅游建筑打造成具有一定审美观赏价值的建筑精品。文章对旅游建筑景观基于地理文脉策划与设计的原则、思想方法和基本技巧进行了论述,并进行了举例说明和论证。认为优秀的旅游建筑景观策划与设计应科学解读旅游地的地理文脉,力求使之具有"地标"意义乃至"遗存"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水族是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水族文化丰富多彩,但目前水族文化保护、传承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为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水族地区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水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族文化教育活动等为载体,深入持久地推行“水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起着引领学校发展,传承文化成果,润物无声,陶冶情操,提升素质,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本文以贵州大学为例,论述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指出校园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四组关系",同时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五大路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矿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科技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矿冶文化,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代矿冶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论述了中国古代矿冶文化给我们留下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并在中外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承中国古代矿冶文化的举措,尤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黄石市矿冶文化的价值、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徽文化门类众多、内容广博,和寿春楚文化同为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在现今新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皖南古建筑的类型样式与设计风格既融会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又创造出极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个性特征,皖南古建筑不仅融入了皖南地域的自然景观,而且蕴藏着徽文化丰富而深邃的人文内涵,体现着徽文化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0.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