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通过2009年国家主席胡锦涛新年讲话分析发现受训译员在汉莫交替传译过程中的各方面的特征,试图探讨汉英交替传译提高交替传译质量的策略。在实践过程中研究分听辨、笔记、表达诸方面相关因素与口译效率的关系。结果显示,交替传译质量受到听辨能力、记笔记能力和双语转换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巍 《海外英语》2016,(4):114-115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是口译的两大主要形式。随着经济发展,交替传译的应用范围和规模与日俱增。交替传译具有即时性,要求译员在有限的规定时间内进行双语之间的转换。传统上经典的翻译学理论和技巧往往是以笔译文本为基础,进行研究和分析。但由于口译的即时性,译员的思考和反应时间极其有限,这就使得传统的翻译理论对于具体交替传译的实际指导意义十分有限。因此本文的分析主要是在技巧层面,更多的是对交替传译经验的总结。而句子重构技巧又比较有代表性,所以在此予以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3.
交替传译的实质是双语间的转换和提取,在这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中包含了多钟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交互作用以及解决两种语言间相互干扰的解决冲突的能力。本研究分析了传译过程的神经机制并探讨解决冲突的能力在语言选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交替传译作为外事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沟通工具,随着外事活动的增加以及人们对于口译要求的提高,其译文质量以及效果逐渐受到多数学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由于其原则对于研究话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对于交替传译质量的影响也逐渐被学者们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关联理论的内容以及交替传译的性质,旨在证实关联理论对于交替传译质量的优化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雯雯 《考试周刊》2008,(7):190-191
笔者分析了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各自的特点及区别.以及交替传译在同声传译培训中的作用及其优势,从理论及自身经验基础上反驳了同声传译培训不需要教授交替传译课程这一观点.并提出交替传译课程对同声传译培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该文通过理论回顾和实例分析探讨了汉英交替传译中信息选择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该文介绍了Daniel Gile的交替传译认知负荷模型和口译忠实性研究,指出在保证传达主要信息的前提下,必要时应省略次要信息以降低译员总负荷,从而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如果不能省略原文的冗余信息可能会产生中式英语,阐明了汉英交替传译中贯彻信息选择策略的必要性。随后进行了一个实例分析,阐述了交替传译中信息选择策略的可行性。信息选择策略是交替传译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策略,应该在口译教学中加以贯彻,教导学生在面对源源不断的信息时,不应舍本逐末,而应抓住主要信息,适当省略和压缩次要信息,以降低任务总负荷,提高口译质量。  相似文献   

7.
汉英语序的重大差异对于汉英交替传译构成了一定的困难,汉语中的“纺锤”句式就是困难之一。然而。关于口译的书籍中对这类句式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的笔记方法鲜有描述。以吉尔的交替传译脑力分配模式为理论框架,对汉英交替传译中“纺锤”句式的笔记版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并最终提出了两种更为合理的笔记设计:“调整版”和“综合版”。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交替传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很多让人深思,给人启发的研究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对理论的推测和研究偏多,实证和案例研究较少。因此,通过搜集近十年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交替传译的研究的文章100多篇,对各篇观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希望为今后的交替传译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9.
目前有关交替传译笔记语言的研究较多关注笔记语言选择及其对译语质量的影响。然而,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却不尽相同。解释笔记语言选择如何影响译语质量的角度也较为单一,多援引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本研究聚焦交传笔记的语言使用情况,以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观察法获取数据,发现并描述笔记语言使用的各类现象。本研究表明,交替传译笔记语言呈现明显的母语倾向性,该现象可在语言转换和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框架内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0.
安德鲁·吉利斯的《交替传译笔记:速成课程》是关于交替传译笔记实践研究的实践性用书,以"结构是交替传译笔记的灵魂"为理念,就如何建立一套缜密、一致的交替传译笔记系统介绍了简单可行的技巧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指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