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溯源出來的道统 理学家在建构神圣谱系的过程中,通常以溯源的方式树立起"原初"的正当性,"原初"是未受到佛、老影响、未受到科举等功利欲望干扰的原始儒家思想,由于没有受到"污染",因此,其学可谓是正统的。①溯源以求正当性,这样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源头很长,耶律亚德(M.Eliade)所谓的"太古存有论",许多民族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中国亦不能免。笔者相信绝大部分的儒者的思维都可视为"太古存有论"的一种变形模式,理学家与反理学的儒者皆是如此。他们在建构理论的正当性时,都会透过重读先秦儒家文献,树立己说的权威,"原始儒家的悟道论  相似文献   

2.
鲁谆 《华夏文化》2013,(2):6-11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必要深入研究古典诗词,并大力普及其精华。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学习体会。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经》被视为儒家经典,《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列入其中,足见诗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而独特的位置。"诗言志"(《尚书·尧典》)揭示了诗的本质,并形成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现代新儒家开宗大师熊十力对《庄子·天下篇》情有独锺,《读经示要》多次提到这篇文献,专门论及庄子时,亦仅涉《天下篇》和《大宗师篇》。十力不认为《天下篇》是庄子后学所作,而认为"当是庄子自序",因为"其评判诸家,见高而识远。  相似文献   

4.
王云庄 《寻根》2001,(6):61-63
寿,是人类对于生命的无限奥秘不断追寻的亘古梦想。在中国,千百年来,寿与福禄禧并列而用,成为美满、吉祥的象征。中国的寿与儒家的修身、佛家的养性、道家的效法自然,与中国传统化的生命观、伦理观、价值观,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儒家之"尽性"思想,试图对它作符合现代理解的阐释,以凸显其中蕴涵的"自我实现"思想。第二部分通过与西方有关思想的比较,试图进一步揭示无论是儒家的"尽性"观还是西方黑格尔式的"自我实现"观,在面对存在主义的"自我"观时都会遇到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儒家道德曾面向并适应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以"人伦日用"为基本内容的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为"儒家之道"创造了生存、延续空间。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近代文明刺激而发生现代转向,此一转向逐渐动摇"儒家之道"所依赖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生活方式。"人伦日用"所表征的"日常生活世界"也不得不发生现代转向,儒家伦理与其疏离,"儒家之道"如何适应现代"人伦日用"成了问题。当代中国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分裂与并存,"儒家"必须"日常人生现代化"才能重新回归"现代人伦日用间"并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7.
在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经济交往、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当时有许多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儒家知识分子对自身所拥有的地位、权利和财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他们虽然同样认可贫富贵贱等社会差异性的存在,但其解释的角度却有了变化。当时的学者陈龙正讲:“识生智与富贵之心,乃可为贤、智、富贵之人。天欲使人皆贤皆富贵而不能也。  相似文献   

8.
显然,无论从时间序列还是从逻辑序列上看,梁漱溟(1893-1988)都可称现代新儒家之首,同时他又是如艾恺(Guys.Alitto)所谓的“最后一个儒家”,因而可以说他是一位儒学的继往开来者。  相似文献   

9.
鄧曉芒 《中国文化》2011,(2):216-226
一 拙著《儒家伦理新批判》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儒生们一片哗然,几乎人人都在摩拳擦掌,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当初我邀约诸位辩友将这些论战文章集结为一本"争鸣集"时,是他们个个都表示坚决不同意的。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朱贻庭"儒家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现已成为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一个热点。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就目前情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未具备解决的成熟条件。本文所及,只是就方法论的一角谈些粗浅的看法。一、社会道德体系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田希 《华夏文化》2011,(4):57-59
20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曾说,欲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无论儒家还是佛教,其根治本世纪社会问题者,在于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十年前,我们合写《罪与文学》一书,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聚焦于罪意识与文学的灵魂维度的考察,试图通过追问罪意识和文学的产系思考和检讨中国文学传统的局限所在。在这样的思考背景之下,西方犹太——基督教的原罪观和忏悔意识很自然就被当成攻错中国儒家原善观和君子自省意识的"他山之石"。正因为这样,我们写了第五章"忏悔意识与中国思想、文学传统的局限"。儒家不讲罪意识,以性善论为主,虽然异流旁支如荀子也讲性恶,但这个恶,也不同犹太—基督教的"原恶",更没有上升到罪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儒家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体系陈玉京儒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关于道德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套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一、道德认知孔子自称"非生而知之者",主张"学而知之",以后儒家一直延续了这一传统。对于道德的认知是一个动态而永恒的过程,也...  相似文献   

14.
儒家精神     
王中江 《寻根》2011,(6):4-10
有一个总括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和信仰的文化符号,叫做“三教九流”。“九流”是指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等九种学派;“三教”是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三种教义和信仰。作为先秦诸子之一的儒家,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获得了正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仁义、公正与市场经济张书琛公正(公平)是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一个总体性的原则;而东方的仁义与西方的公正在概念涵义上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孔子和孟子都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涵义。孟子又进而释曰:"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仁即爱人,亦即...  相似文献   

16.
儒家元典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儒家元典(即通常所谓“十三经”)中仔细耙梳原始材料,从中分析先秦儒学的人精神。本反对否认儒学中具有人精神的认识,认为,儒家元典中不仅具有丰富的人精神,而且正是人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中国人的人格个性。人精神不仅在先秦时期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的化资源。同时本还对林语堂先生有关人主义语焉不详的认识提出了补充。  相似文献   

17.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瓶颈,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缺陷。儒家的修身观、自省主张和行仁目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自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创建以来,成为传统中国最根本的制度之一,而此一制度的重要性有二:一是政治性,作为专制皇朝廷揽官员之主要机制,所谓"开科取士",士大夫既为皇帝所用,亦符合士人本身之利益;二是文化性,经由科考确定基本上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的知识结构,以士大夫为儒家文化的代表。科举制度确立之后,几乎成为士人的唯一出路,南宋大儒朱熹曾说,"居今之世,即孔子復生,也不免应举"。  相似文献   

19.
“知微”是儒家重要的道德修养思想.因任何事物都由萌动之“几”发展至盛大之“势”,“几,”对事物发展而言,具有先兆性、同时又具有可控性,因此在道德实践中“知微”、也即“观几”,明察善、恶端倪及其背后的意念,采取应对策略也就十分重要;“知微”的具体实现路径是诚意、慎独,即强调心静以明性.儒家“知微”观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修身及家庭、学校德育都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传承总是带有一种流动性。先哲的智能经过历史的洗礼,逐渐积累下来,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人文精神。而儒家的哲学更以其宏大、精深而闪耀着性灵之光。不可否认,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认识能力的局限,儒家的哲学同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