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瑛同志的《一月的哀思》,是悼念周总理诗歌中的艺术精品,语言极富特色,仅就语文教材中所节选的部分,谈一点关于某些语言句式的理解。一、诗题。用一月的时间概念作标志,突出哀思,精炼而形象地把哀思谁,哀思的对象感情鲜明地、含蓄地显示出来。谁的哀思,没有标明,省略了,具有灵活性。准确概括了全诗的内容,富有感情色彩和诗味。诗题切合诗的艺术容量,概括性较强。既含悲痛的哀念,又包含深切的缅怀;既有现场的哀悼,又有历史的追思;既着重表达  相似文献   

2.
安大简《诗经》与《毛诗》有14篇在章次方面存在差异,因《诗经》多重章叠唱,故大多章次变化后对诗旨表达、诗意理解并无影响。但《驷驖》、《绸缪》两诗较特殊:《毛诗·驷驖》采用倒叙手法,而安大简《驷驖》将二、三章顺序变化后采用插叙或顺序手法,相较而言,《毛诗》章次顺序更佳;《绸缪》一诗早在1984年就有学者质疑二、三章错简,简本《绸缪》正好颠倒二、三章顺序,从婚俗和《绸缪》的音乐来看,简本章次顺序更允洽,但也无法排除《毛诗》章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殷婷婷 《考试周刊》2009,(14):39-40
《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是布罗茨基的成名作,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哀思与认同感。本文从诗歌的整体意境入手。探讨作品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都以记梦的形式悼念亡妻。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欲望的满足,两首悼亡诗中表达的不仅是梦者对亡妇的哀思。苏轼的梦中,隐含着“人世”与“出世”的矛盾愿望;而弥尔顿的梦念还包含重获光明,一睹妻容以及性的欲望。  相似文献   

5.
朱子的治《诗》理念可以从治《诗》宗旨、立场和原则三个方面来观照。朱子的治《诗》宗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试图回归圣贤本意;二是遍采群言,熔铸新篇;三是指导为人为学,以便学者切己体察。朱子治《诗》,持经学立场,但又兼顾文学立场,以经学立场凌驾于文学立场之上。朱子的治《诗》原则可以概括为:一、严别经传,以《诗》言《诗》;二、由训诂求义理,二者兼顾;三、简洁;四、多闻阙疑。  相似文献   

6.
战国是《诗》学的危急时代,危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时代对“诗礼”的排挤,二是来自诸子中的反《诗》学思潮。“竞利”“趋新”的战国时代使得传统的《诗》学被彻底的边缘化,而在战国影响最大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中,除儒家外,其余三家或认为《诗》《书》蛊惑人心,主张焚毁;或认为《诗》是无用的糟粕,主张废弃:或认为《诗》只是一种知识,无补于治道。对《诗》均采取了一种否定态度。这使得《诗》学在战国的发展遭到空前绝后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正> 《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关于此诗的作者与主题,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古代最有影响的是“闵宗周”说。《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而《黍离》一诗被后代文人奉为爱国诗篇的典范。现在治《诗经》的大家基本上继承了此说,如高亨、朱东润、陈子展等。也有的提出异议,或认为是“流浪者陈述他的哀思”;或认为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之作”;或认为是感伤奴隶主阶级的破产与没落;或认为是“诗人抒写自己在迁都时难舍家园的诗”。总之,  相似文献   

8.
春秋称《诗》之风对孔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理念上,使孔子重视《诗》的传授,以《诗》作为教学内容;二是在学《诗》目的上,使孔子重视《诗》的政治功用,重视《诗》在伦理教化、性情修养和增长见识方面的作用;三是在引诗、解诗的方式上,孔子也深受《左传》一类解诗性质的引诗的影响。春秋时代人们称《诗》时没有文本观念,而孔子却已具有朦胧的文本概念,他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求他们注意《诗》作者的本意。可以说孔子诗教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对春秋时代称《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婚恋诗是描写和反映人们恋爱活动和婚姻生活的诗,文章从书写和被书写这两个方面对《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并对《诗经》婚恋诗所表达的主题及其创作手法对后世中国婚恋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诗》中富含名物,《诗》作为经学典籍,其价值观念的构建是以实实在在的名物为基础的。后世对《诗》中名物的不断阐释,构成《诗经》名物学,成为《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魏《诗》学演进与价值构建中,对于名物的释义有着清晰的发展线索与明确的内容表达。两汉经学今古文交错发展,《诗经》名物释义以“随文释义”为基本方式,释义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魏晋南北朝经学衰微,以王郑之争、南北之争为背景,《诗经》名物释义在“随文释义”的基础上,出现以《陆疏》为代表的摆脱经学束缚而“独立阐释”的发展模式,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此基本路径下,汉魏《诗经》名物释义整体上体现着以“伦理政治表达”“语言文字训诂”“名物本体疏解”为主的表达内容。这些内容对唐代《毛诗正义》的成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士祯深受魏晋主体思想的影响,张扬个性,喜好山水,其“神韵”说无论在创作和审美风格上,其根本都在于对主体性的展示和追求,力求在韵味无穷的审美世界中抒发性情、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2.
协同副词"一起"、"一齐"语义选择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副词“一起”、“一齐”是一对意义相近极易混淆的词,不过协同副词“一起”、“一齐”在语义选择上,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在单数复数、有指定指方面,“一起”、“一齐”都要求所指NP是复数,必须定指;在个体整体、时点时段方面“一起”倾向表整体,可以与表时点时段的时间词连用,而“一齐”倾向表个体,只能与表时点的时间词连用。  相似文献   

13.
艾青在"归来"后的诗歌中表现出了较鲜明的寻找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而且在对个体精神创伤的沉思和人生价值的寻找中表现出一种乐观的心态,这是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寻找光明、向往黎明的艾青的"回归"。从写个体的受难与精神创伤来说,"回归"本身同当代文学建立了一种正常的文学秩序。  相似文献   

14.
"幽玄"范畴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玄”作为日本审美意识中的核心范畴,充分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欣赏的审美情态。它在被引入艺术领域时虽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但“情韵隽永”的“余情”之美和空寂恬淡的审美风格被称为最高品位的、最风雅的美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一致而百虑"的思想出自《易传·系辞下》,其丰富的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揭示。从价值层面上看,"一致"具有价值本体意蕴,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为共同的利益;"百虑"体现为多个个体就各自对世界秩序的认识及其价值理想、情感而进行的共同思虑,它扬弃了个人对世界秩序认识的片面性以及以个人价值为本位的思想。"一致而百虑"为我们理解"群己之辩"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抱朴子》内外篇中的词缀进行了穷尽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期为汉语史研究提供点滴资料。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偏见”是人类个性价值的两种偏执的自我取向。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通过一个爱情故事在行为理性方面对“傲慢与偏见”的阐释可谓深入浅出。“傲慢与偏见”产生于人类自我意识的盲点。在个体交往中,自我的盲点导致了个体实践行为的模糊性和混乱性以及危机感。简.奥斯丁从女性视角所具有的人文厚度,从日常意义上,对这人性中的两大弱点的关注不仅表现在情节的设置上,而且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的话语上。  相似文献   

18.
“跑道”与“通道”是两种不同课程的隐喻,跑道课程与通道课程分别隐喻了现代意义上的课程和后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本文对此进行了闻发,表达了对两种课程的理解,就通道课程的实施,提出了通道课程对跑道课程应“转变”而不是“消灭”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心灵独白,解读《野草》是我们走进鲁迅先生情感世界的重要途径。透过《野草》,我们将看到一代伟人面对两难困境的毅然抉择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同志是20世纪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贵族革命家。他以毕生的革命实践演示了贵族革命的艰巨性,他在就义前写下的《多余的话》,充分表现了其作为贵族革命家的精神特征。求真的革命认同和历史批判意识是其"误会"与"多余"两大情结的精神基质,它雄辩地证明了秋白革命的纯洁性、深刻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