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眼睛"是杜拉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文学意象,如《八〇年夏》、《乌发碧眼》等,阅读杜拉斯的传记,我们会发现这几部作品都与她生命中最后一个情人扬·安德烈亚·斯泰纳有关。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作家的创作是对无意识及童年受压抑欲望的反应。因此,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杜拉斯的小说,为理解晚年的她和作品打开了一扇窗户,有助于我们在阅读时更好的理解她的写作风格和笔下的"眼睛"意象。  相似文献   

2.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缪岑岑 《文教资料》2012,(32):155-157
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龚古尔文学奖获得者玛格丽特.杜拉斯一生创作丰厚,为世界文坛抹下了浓重的一笔。她的《劳儿之劫》被认为是众多作品中最美、同时也是阅读难度较大的一部,开启了"女疯子"小说系列,劳儿因此成为杜拉斯笔下重要的人物之一,她所体现出来的痛苦、遗忘和欲望也是杜拉斯其他作品中所要表现的重要主题。本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试通过探究劳儿悲剧命运的形成过程,揭示劳儿无法走出"黑夜"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4.
我国90年代现实生活题材小说创作中理想火焰的熄灭这一现象,值得深入分析。其内在原因,是作家对现实的灰色存在过于认同,没有从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物心态的微妙变化开掘出深邃的思想主题。文章也从一些作家作品对理想境界、理想人生、理想精神的描述中发掘了我们时代的思想光芒与人格力量。作家只有走出个人体验,拒绝萎琐,才能创造出既直面现实又有理想光芒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5.
黄顺元和汪曾祺都是韩中作家中,对两国成长小说发展发挥至关作用的作家。本论文在黄顺元和汪曾祺的成长小说中,选取了主题层面相似的,一是以爱情为主题的《阵雨》和《受戒》,二是以亲情为主题的《星》和《黄油烙饼》,分别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两位作家创作的不同时代背景,创作手法以及作家意识。  相似文献   

6.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杜拉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形式方面看,国内对杜拉斯作品的研究集中在文学风格、作品结构、小说语言等方面;从内容方面看,阐发杜氏作品主题则主要是女性主义角度、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  相似文献   

7.
安部公房是日本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戏剧和散文。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人的生存状态做了深刻探讨。文章从安部公房小说中存在与异化的主题来探讨他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杜拉斯与张爱玲虽然是不同国家的作家,但是她们的作品却都关注人类的生存处境,揭示了人类灵魂的荒凉、道德的缺失、生命的无耐等主题,她们企图通过创作对人性的失落进行反思,探寻拯救日益堕落的人类灵魂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古代小说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意为小说"的唐代文人们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为众多作品赋予了深刻的意味。其中,关于冥界题材的小说是这一时期的一大亮点,在这些关于地府世界的作品中世俗化的描写倾向非常明显,本文结合具体作品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针对小说理论界多年来相对忽视主题研究的状况,通过对大量作家作品的分析研究,对小说主题的特性、分类,主题在创作过程中的位置及设置主题的方法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许多以印度殖民地为背景的作品构成"印度系列";"印度系列"为杜拉斯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风格。"印度系列"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和鲜明的形象,也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虚空"情结。"印度系列"创作个性的产生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生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个性追求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2.
私人化的"身体写作"在法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处是一种人性自由的张扬,是人性平等和尊重的争取。杜拉斯笔下的女性是其独特创作思想与生活哲学的形象体现,她们特立独行地游走于杜拉斯的文本世界,形成一定的互文性,也系统地反映了作家的女性关怀。  相似文献   

13.
单玉荣 《海外英语》2012,(1):217-218
声音在杜拉斯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杜拉斯作品中声音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该文主要从作品结构、创作技巧和手法、叙事、精神分析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对于杜拉斯作品中声音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死亡"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埃德加·爱伦·坡对这一主题情有独钟,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这一主题。实际上,是"死亡"主题选择了坡,因为坡的短暂的一生历经了诸多亲人的早逝。坡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坡的痛苦经历造就了其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15.
玛格里特·杜拉斯作为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她作品中的“情人”故事一如她多彩的情爱生活,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在法国,她的作品因其形式的现代化和内容的边缘化(异国故事)却较少引起读者的重视,也少有评论界的深入研究;就国内研究现状看,基本把她的小说定位于正统小说的边缘地带。这一现象与同样是涉性的法国作家的昆德拉的研究情形形成明显的反差。本文的探讨受比较文学形象学关于“他者”形象认知中文化想象理论的启示,从作品“情爱”故事本身的解读出发,阐释了“中国情人”形象所寄寓的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关系,并试图以此对“杜拉斯热”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给出一种泛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16.
在新感觉派小说所表现的洋场都市中,病态的"洋场爱"成为情爱生活的主潮.解剖和批判这种不健康的、病态的情爱生活是该派小说所着力表现的一大主题.透过新感觉派小说所书写的洋场情爱生活的表象,不难发现一个令人深味的潜在的事实,那就是这一时代的情爱理念对"五四"所倡导的情爱价值观的猛烈冲击和颠覆.  相似文献   

17.
市场文化境遇中,文学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世俗化、私人化写作弥漫.针对现状,文章呼唤作家应深入生活,把握时代主旋律,塑造社会转型期的崇高人格,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8.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是法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无法归类是杜拉斯最为明亮的一个标签,这一标签闪现出了杜拉斯的边缘性和反叛性。在杜拉斯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里,她呈现给世人一个异常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笔者试图从杜拉斯的边缘身份和其文本中的写作的女性入手,探讨杜拉斯写作的边缘色彩。  相似文献   

19.
杜拉斯的短篇小说《琴声如诉》是女作家当时自身生活状态与心境遭遇的写照。小说探讨了爱情的面貌,指出爱情既具有诱惑力又具有毁灭性。通过安娜这一人物形象,作品表达了对于激烈火热的情感的向往,同时也阵痛于甜美、永恒爱情的死幻与不可得。小说以酒精、木兰花作为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烘托气氛的道具,体现出杜拉斯沉郁、缓长、忧伤的文学风格。整篇小说以及小说里展现着的爱情,仿佛一首如泣如诉的行板,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0.
当代作家笔下的"文革"日常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文革”题材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旨在凸现动乱年代中普通人远离政治狂热、逍遥于平凡日常生活中的主题。这些作品既开辟了“文革”题材文学的新天地,又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中国平民对日常生活情趣的执着,以及善于和政治狂热周旋的心态,这是他们抵御政治狂热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由此也产生了重新认识世俗心态与日常生活积极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