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反邪教工作的新形势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共有邪教组织1万个左右,信徒1亿以上,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到目前为止,我国邪教组织相继出现了呼喊教、被立王、主神教、达米宣教会、天父的女儿、灵山真佛宗、观音法门、门徒会、中华大陆行政执事站、全范围教会、灵灵教、新约教会、三班仆人、东方闪电派和法轮功等,共计15种,  相似文献   

2.
教会在华兴办女学之沿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会势力在华兴办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产物。本主要介绍了教会在华兴办女学的历史沿革,剖析了教会女学为宗教服务的实质及其特征。中还阐述了教会女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期对教会女学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近代教会大学的联合办学对当前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大学是指西方传教士在华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教会大学史上,教会大学通过联合办学,克服了自身办学条件的不足,提高了教育水平,为教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其成功实践为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据《广州日报》2021年9月2日4版报道:赠人以言,胜于珠玉.对学生而言,开学典礼上的校长致辞无疑是重要的"开学第一课".这堂课该教会学生什么?教会学生做奋斗者、追梦者.昔有"读书无用论",今有"佛系青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每个人都以"选择"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当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在即将迈进21世纪的同时,我们也正步入信息社会。如何教会学生使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我国从80年代初就开展计算机教学,十多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统...  相似文献   

6.
教会教育在近代湖南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会教育在湖南起步晚,发展快,在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教育中,教会中学教育的成绩最为突出。近代湖南教会教育具有门类齐全、自成体系;重视英语和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学生独立意识较强等特点。教会教育为湖南教育增色添彩,培养了众多人才。教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所裨益。教会学校师生的爱国运动也成为整个民族爱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试析20世纪初晚清教案趋于消亡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和团运动后,清朝官员改变了仇视教会的态度,转向协作和调和。在华教会也实行自我收敛。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民众斗争矛头由教会转向满清封建专制。晚清教案逐趋消亡。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教会大学在中国存在、发展了近60年。对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作用应作全面评价。一方面,它自始至终都在充当着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另一方面,为适应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教会大学又作出历史性的转变。它在传播自然科学,开展职业教育和社会服务,兴办女子教育等方面在近代中因高等教育界都是领风气之先的。教会大学客观上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对中西文化交流起了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老舍年轻时,曾是一名基督徒,于民国11年正经八百地领洗入教,隶属北京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他当过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主日学校主任,还写过一篇《北京缸瓦市伦敦会改建中华教会经过纪略》,宣传“华人自办教会”,主张自培自立  相似文献   

10.
维也纳大学     
维也纳大学是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建于欧洲中世纪教会统治时代,距今已有640年的历史,是由统治奥地利的哈布斯家族的鲁道夫四世大公创立,因此维也纳大学旧称为鲁道夫大学(Alma Mater Rudolphina),其初衷是争夺教会在思想领域的势力范围。鲁道夫大公根据当地主教的意图于1365年3月12日在维也纳宫廷举行隆重的仪式,宣读了维也纳大学的建校文告。文告中宣称:以巴黎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为楷模,在所有“允许”学科范围内进行普通教育。校长由4个系和4个同学会的领导人从学艺系中选出,管理大学的最高权威是维也纳圣斯特凡大教堂的教长兼大学总管,属教会组织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考察了清代台湾教案中官绅民反教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文中认为,官府反教偏重于政治权威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干绅反教在于维护自身民间领导权的需要,民众反教则侧重于个人实际利益的得失与否,由于社会地位、知识层次等的差异,官绅民在教案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在台湾反教斗争中,官、绅、民三者结合,逐渐形成了以地方士绅为中坚力量,以广大人民为主力军,以地方官府为保护伞的三位一体的反教格局。  相似文献   

12.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右翼势力既是"台独"逆流的始作俑者,也是造成"台独"势力坐大和台湾问题久拖不决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不容忽视。在日本右翼势力出于重新染指台湾需要和"台独"势力出于台湾"独立"欲求内外勾结的新形势下,我须制定正确的对日方针、研拟务实的对台方略和加快国家崛起步伐,以排除日本右翼势力对"台独"的支持和对两岸统一的阻挠。否则,台湾问题的解决将增添变数乃至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4.
台湾当局推行的“去中国化”政策,妄图从思想、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清除中国对台湾的影响,割断“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历史渊源,以营造“台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环境,为民进党实现“渐进式台独”创造条件。这种“去中国化”政策,继承李登辉“两国伦”的衣钵,与日本殖民者当年在台湾推行的“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如出一辙,也是继承了李登辉“两国论”的衣钵,是不得人心的。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割台,日本陆军开始进驻接管台湾,受到台湾民众的激烈反抗。随着日本不断往台湾加派宪兵镇压反抗,日本明治天皇敕令《台湾宪兵队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的实施是日本政府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控制、使宪兵队机构常态化的具体表现,其本质是为扼杀台湾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服务。考察日据时期《台湾宪兵队条例》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对于认清日本侵略目的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种软权力,在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实行了文化上怀柔、同化的政策,其巅峰期是20世纪40年代的"皇民化运动",这一政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后果。它促进了台湾意识的形成,促使岛内产生了"日本情结",也开启了日台特殊关系的滥觞;同时,由于日本殖民政府在文化上的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对两岸关系带来了长远的负面影响。该文旨在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日本殖民时期的对台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日台、中日、两岸关系产生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蔡培瑜 《教育与考试》2012,(3):63-67,91
日据时期台湾高等学校的创立具有浓厚的殖民目的,主要是日本人统治经营、经济开发和军事需求的考虑,台北帝国大学的成立即是如此。台湾人进入台北帝国大学的机会受限,高等教育多由日本人垄断,但其办学规划、讲座学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的体现,对光复后台湾的大学教育深具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台湾同胞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对敌工作;进行医疗和制药工作;制造战时急需物品.帮助恢复和发展生产;开展武装斗争;团结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一起抗日;发起台湾光复运动和参加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被强征到日军中的台籍士兵纷纷起义投诚,参加抗日。  相似文献   

19.
指出在台湾广泛传播的妈祖信仰,已逐渐内化为台湾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介绍了台湾妈祖信仰的发展轨迹及相应的民俗风尚,并阐释妈祖信仰在台湾发挥着精神支柱、人格调适、社会整合、文化认同等特殊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伴着枪炮传到了台湾。现今学术界对台湾基督教新教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却忽视了同时来台的天主教的研究,特别对两教在台关系基本没有涉及。文章通过对比日据时期两者发展及相互竞争的状况,寻找矛盾冲突的深厚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