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人贵论”基础之上,肯定教育能改变人性,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反对“信师是古,”提倡“多闻博识;”主张“韦弦之教”、“博达疏通”、“学贵专一”等积极有为的教育观念,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外交家。他通过艰苦谈判,废除了崇厚与沙俄签订的有关伊犁问题的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改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一些权益。曾纪泽还具有勤俭奉公的美德。出使英、法后,他在自箴联中写道:“濡耳染目,靡丽纷华,慎勿忘先子俭以养廉之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两件事特别值得一提。原来,曾纪泽出使欧洲前,电报都是按内容直接拍发,耗费很大。“自欧洲达于上海,字仅廿余,而耗费六七十金。”他认为这很不合算,为了节约电报费,还在出使途中,他就考虑自编电报代码:“思电报如此昂贵,…  相似文献   

3.
加速新疆的开发建设是近代关心中国西部状况的杰出有为之士的共识,清末民初,杨缵绪对新疆的经济发展予以极大的关注,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并整理定名为《新疆刍议》出版,本将就其中的经济思想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王充的教师道德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人贵论”基础之上,肯定了教育能改变人性,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反对“信师是古”,提倡“多闻博识”;主张“韦弦之教”、“博达疏通”、“学贵专一”等积极有为的教育观念,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之所谓“士”,为仁义之士兼“异能之士”,即士之为士不仅要有以民为本的政治品德,而且要有安邦治国的行政才能。先秦儒家要求王侯公卿尊师重道、礼贤下士,而后者之得为如此,在其因竞相争雄而不能不竞相“养而择士”。先秦儒家于士之“养”态度鲜明,一是“可食而食之”,即指士农工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就如同农夫种粟米,工匠造轮车,商人通有无,士“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亦是自“食”其“功”因而无可厚非;二是“富贵不能淫”,即强调士以“君子当功受赏”为晋身之正道,而断乎“不可以货取”。  相似文献   

6.
弘毅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一项光荣的传统。《史记》中凡有着崇高人格、不朽功业的人物形象,无一不具备这一精神特点。“士不可不弘毅”最重要的凭藉是士之知识和技能,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将士之具体固定的职事责任,上升到精神领域,坚持信念、情操,充当社会理想典型。  相似文献   

7.
世皆称益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泰。嗟平!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上?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一、判断题!.文中加“凸”的四个词语的意思依次是“终于”“逃脱”“特别”“凭传’。()2.“世皆称益尝君能得土”中‘咱B得士”的意思是“能发现任用人才”。()3.‘上以放归之”‘做斯人,吾谁与归”两句中“归”的用法相同。()4“直可以南面而制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二、填空题1.这是一篇短小…  相似文献   

8.
士的精神     
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后,冰心老人叹息不已,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代中国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听后发人深思,我想名人的魅力就是士的精神吧。于是,我打开历史的画卷,寻觅“士”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士的伟大人格。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他抱道救世,周游列国;他身体力行,问礼从政;他诲人不倦,献身教育。他开创的儒家思想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不愧为至圣先师,士中之圣。孔子便是我人生的第一盏引航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士的博爱胸怀。孟子主张“仁政”,宣扬“民为贵,社…  相似文献   

9.
唐末农民革命战争和五代十国战乱,摧毁了士族门阀制度及其传统的教学。因此,宋代儒生因“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石鼓书院记》)),乃大兴书院,以为讲习之所。其教育制度,迥异于前代之庠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别具一格;其中有关教学论方面的经验,尤其具有一些异于庠序的可贵的特点,堪称为精华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兹略述之如次。  相似文献   

10.
烦恼     
因寒冷而打颤的人,最能体会到阳光的温暖。经历了人生烦恼的人,最懂得生命的可贵。——惠特曼(美国诗人)把烦恼当做脸上的灰尘,衣上的污垢,染之不惊,随时洗拂,  相似文献   

11.
陆贽是我国唐代一位杰出的政论家。由于自身及历史的原因,他已涉及到中国君臣之道的关键.丰富发展了“必先有为而后至于无为”的政治思想,这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陆贽所处的历史背景试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孔孟的直道可分为两个层面 :从父子相隐出发 ,有为子者之直 ;从天下公心出发 ,有为士者之直。二者是不同的 ,又是相通的。以血缘亲情为根本 ,移情为恻隐之心 ,扩展为人之常情 ,升华为天下公心 ;君子人格在情感的历程中建构 ,躬行直道 ,成为行仁践仁的人格保证和主体性动因 ,并显现为最本色的形象美和风度美。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P176“补充资料”中关于《灯》的作者简介中说:“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淅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唐弢)说:“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芾甘”是巴金的字,“尧棠”才  相似文献   

14.
与近代其他的慷慨忧国之士一样,张謇的爱国思想经历了从忠君爱国到“不民胡国”的转变历程,他们认识到必须凭借民间的精神与物质资源才能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国家,实现救亡图强。在近代中国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欺凌的处境中,民心、民气、民力极易与民族义愤相结合,这种义愤值得珍惜,但如果不提升为理性认识,也容易被误导成为笼统排外主义。张謇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认识到了这种危险,并始终坚守理性务实的精神,将爱国思想落到教育改革、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的实处,甚至为此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发扬这种理性爱国主义精神和如何正确地维护与发展国家利益,正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着重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说寿     
“寿,久也”,(《说文》)久是寿的本义。这个“寿”字,由来也是够久的。广西永福县旧称百寿县,那里有块百寿碑,集“寿”字一百个,甲骨文、金文都有刊刻。《诗经》有“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的句子。“寿”字引申为年龄,称为寿数、年寿,人希望寿命长,就祝颂“寿比南山”。其实,有为的人往往短寿,或少年捐躯,或中年早逝,庄子就说过:“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庄子·人间世》)成玄英解释说,不材,“所以免早天”,反倒长寿了。  相似文献   

16.
历代成功有为之士最基本的秘笈当属自信与自强。作为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希望应是不求成家、但求有为,为孩子纳一双“有为”所需的“自信之鞋”,让他们穿在脚上,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更自信地迈出勇敢坚定踏实有力的脚步。“努力了,你就是最棒的!”父母应常对孩子如是说。孩子的自信需要家长的信任鼓励和鞭策指导,以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和学习潜能。女儿4岁时,在鼓励、征求意见的前提下,我首先让她到离家较近的奶奶家办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让她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去修鞋,到小卖部买简单的东西……女儿都按要…  相似文献   

17.
在被称为“一代之文学”的汉代辞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悲士不遇”这一主题,其原因何在?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汉代辞赋中悲士不遇主题的成因。首先,士人的不遇是悲士不遇辞赋产生的现实基础。其次,对“遇”的强烈渴望和由此产生的强烈的不遇之感是悲士不遇之辞赋产生的主观原因。第三,辞赋是汉代士人表达其不遇情怀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18.
晚明的布衣文人是明代游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明代的旅游文化异于其他时代的关键所在,颇能反映明代旅游文化的特质。布衣之游中的“独往之游”,因其可贵而颇受称许,而山人们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则因以“交游权贵”为目的而饱受批评。晚明的布衣游人,既有寄托文人理想的“独往之游”,又有代表士行污贱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晚明的布衣之游,为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  相似文献   

19.
人说:“士为知已者死”。“士”大约相当于今日之读书人,即读书人愿意为真正了解理解自己而情谊深切的人做事,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由此可见,一是读书人非常重视情谊,二是知己之作用何其大也。于是,我想,作为校长,领导的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读书人群体,如果能使自己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知己”,还愁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不出来吗?  相似文献   

20.
韩愈七应科举,二贬南荒,是中唐“士不遇”文人的典型代表,韩诗中约有三成主题涉及“士不遇”。韩愈士不遇诗贯彻其“自树立,不因循”的诗学之旨:在语言表达上,锻炼字词,多用文言反问、疑问词语,借助“其”“且”“与”“所”等虚词新创“虚词造语”;在艺术手法上,追求奇异,比兴意象“奇诡化”的新变背离了诗歌雅正传统,形成“奇崛险怪”的审美风格。韩愈将幕府生活、党争革新、贬地风物等新题材引入诗歌,士不遇诗在呈现新面貌的同时,更寄托着不遇文人崇高的精神信仰。韩愈在“自树立,不因循”诗学之旨引导下大变唐诗风貌,推动诗歌从唐音至宋调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