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狄青 《学习之友》2013,(11):62-62
很多人都是常看“前任”一起,与“现任”谈恋爱:在“前任”那里伤过钱的,加倍爱钱;被“前任”伤过心的,格外掩藏真心。一生所经历的每段恋爱,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一段恋爱的影响力,往往持续一生:让你变成更好或更糟的自己,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著书,一生读书,而著书是读书的丰硕的结果。对于他来说,读书的过程又是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巴金。巴金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在地主老爷、太太们中间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自小就跟着私塾先生学立身行道、扬名显亲的“大道理”。但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却像鲁迅一样,对几千年的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清算呢?读书在此间起了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莫言曾说过:一个作家.往往一生只写一本书,只写一个人。那本书就是作家自己的生活,那个人就是作家自己。莫言被称为“草根作家”。出生在农村。从小学没毕业到成为世界著名作家,莫言走过了一条坎坷艰辛之路。他在获奖感言中觉得“这事儿就像一个童话”;他又曾说:“写小说就是过大年。”莫言一路写来,又是充满着芳香甜蜜的。痛并快乐着的莫言!  相似文献   

4.
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决定了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三生教育”必然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三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已经反映和遵循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三生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琴瑟之歌     
传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琴就是这样进入了古人的文化生活。中国士人非常重视全面的艺术修养,“琴棋书剑”或者“琴棋书画”,“琴”始终列为首位。人们平常说的“琴操”,不仅是针对艺术修养,还往往被提升到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层次。因此在这种意义下,如果不是礼乐需要,古代士人抚琴奏曲往往都是孤”。芳自赏,或者与两三知己聚会时助兴,而不对公众表演。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时还从容弹奏了一曲他最喜爱的《广陵散》;唐朝一代文豪独孤及晚年不幸患眼疾,却拒绝医治,表示失明后可以使自己听琴更为专心;著名的孤寒诗人贾岛,一生穷愁…  相似文献   

6.
白纸     
荐读语: “黑点与 白纸”的故事 曾让现任联合 国秘书长科菲 ·安南一生受 益无穷。其实, 在现实社会和 生活当中,这 种被染上“黑 点” 的白纸又何尝少呢?只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往往只见黑点,不见白纸,对带有“黑点”的人只是歧视和嘲弄,刻意炒作他们心灵的伤疤,以己之偏见,随意给他人下定论。这样的事情,尤其在我们的教师实施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对学生获得的每一个进步大力进行鼓励和表彰的何其少啊!而以尖刻、挑剔的目光对待自己学生的教师又是何其多啊!由于教师“权威性”的一句话,就毁了一个人一生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  相似文献   

7.
“我做的事,往往是别人没做过的!”袁晓园的一生,是风风雨雨、磕磕碰碰、奔走呼号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做的事,往往是别人没做过的。”袁晓园是常州人,算得是典型的江南名门闺秀,袁老的父亲是民初有名的银行家,曾主持当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视角有同有异。就其审美视角的相同点而言,二人都是从适性视角来描写田园生活以抒发乐享田园生活之关。就其审美视角的不同点而言,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孟浩然四十岁以后主要是从“人生归宿”视角来审视田园关,而陶渊明的一生几乎都是从“逃禄”视角来审视田园美;二是孟浩然多是以游观者的姿态从游观的角度审视田园景观之美,而陶渊明则往往是从“图存”视角去审视田园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和苏轼的诗文中都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然而二人的“旷达”却同中有异。陶渊明明白了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放弃了仕途,转而寻求田园生活的快乐,于通透中展现着安乐;苏轼则为兼济天下等待了一生,为寻求生存,他只能淡然地看待一切,在期盼中度过一生。  相似文献   

10.
<正>十二、在实践中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生活,人一生的活动。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生活中的人;一个人的生活样态是怎样的,这个人就是怎样的。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所以·探讨“创造与享受美好生活”与探讨“创造与享受美好人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李慎明 《考试》2012,(12):48-49
现在都在讲“顶层设计”。但我个人认为,有些同志所讲的“顶层”往往还不到顶层,是二、三层甚至四、五层以下的设计。而“人为什么而活着”这可能是值得每一个人从小到老整整思索一生的顶层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的一生到底该怎样度过?”有人说择一事,终一生,人生一世,往往在专不在广,在精不在多,当一生只决定做一件事时,那所有的努力都将变得意义非凡。也有人说,生命本就短暂,如果不能在短暂的岁月中饱览生命不同的色彩,那会是生命最大的遗憾。  相似文献   

13.
过去人们往往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评断一个人一生成就的价值指标 ,其中又以“立德”为上 ,实际上“立德”又最难。辛安亭同志在“德”、“功”、“言”几方面都有公认的重要建树 ,而给人印象最深的 ,恰恰是他在“立德”上所塑造的典范。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 ,他确实是当之无愧。在尘世生活了七、八十年 ,又经过无数次大风大浪的洗礼 ,却仍然那样清纯 ,不但绝无机械巧伪之心 ,甚至一般世故人情也不屑一顾 ,一尘不染。“人生七十如赤子 ,赤子之心白如纸”,真是难能可贵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久而弥新、…  相似文献   

14.
徐青 《中学生天地》2006,(10):28-29
看完故事,觉得其中的内容很有代表性,反映了现代青少年的一种典型生活方式。故事中的“我”觉得上课乏味,厌倦单调的学校生活,除了追星,什么都不想干。很多人会问“:类似状况的青少年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到底该如何面对和处理?”要充分理解并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方式是将一个人放到成长的时间序列中来思考问题。如果没有意外,任何人的一生都将经历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故事中的“我”已经是步入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在身体、心理发育渐趋成熟的同时,往往会有急于加入成人行列的意识倾向。然而,他们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5.
爱父如子     
关邑 《学习之友》2009,(11):16-17
有人说,人的一生是一个轮回往复的过程。两三岁的孩子努力的方向是不要尿床,而对于80岁的老人而言,生活自理恐怕也是主要的努力方向;五六岁的孩子常以能够独立完成生活中的“某项任务”而引以为荣,而90多岁的老人的成就感也往往来自于能做好一些生活小事。童年和老年是人生的两个端点,有着相似的生理特征。俗话说,老小,老小,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的你,也许对随处可见的数字不曾注意。可就在不知不觉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数字与相伴一生的名字联系了在一起。日本人最爱的“1、2、3”;各有特色的“4、5、6、7、8、9、0”;数不清的千、百、万;独具意义的自由组合……来到这个充斥着数字的名字俱乐部,包你一定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7.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一、“生活即教育”的启示陶行知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解释:“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并指出:“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以天理压迫人欲”。他说:“我们主张生…  相似文献   

18.
许丽 《江西教育》2004,(5):46-46
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中度过。因此工作得快乐与否直接决定着他的生活质量。所谓“快乐人生”.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快乐地工作。和朋友们聊天时,他们往往羡慕我:“还是你好,一年有两个假期,工作稳稳当当。”我总是报之一笑,也不再辩解。说多了,让他们以为我是身在福中  相似文献   

19.
《三字经》开题便有“人之初,性本善”之句,大意指人刚诞生到世上,其本性是好的。古语又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在“将死”的时候,“其言”亦“善”。果真是“善”始“善”终吗?不可否认,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一生的军阀政客,在弥留之际往往会有所反省。相反,一生追求民主革命的斗士在临终(刑)前也不一定都高喊口号,也有儿女情长者。综观民国时期(1905—1949)去故人物临终遗言是纷繁芜杂的。但能不能一言以蔽之曰“善”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揭示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