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讲到的许多力学知识和原理,机构的组成和运动,常用的零部件选择和设计等基本上都可以在中国古代机械上找到最初的雏形,在课程中穿插中国古代机械的知识,将中国古代机械的发展和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来开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让其感受机械设计成果的美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特有规律,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原理》为改革试点课程,逐步形成符合CDIO教育理念的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味的课程理论讲授融入到生动形象的实验和设计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教育体系下,将信息技术融入专业教育中,已经是主要是趋势,特别是机械专业课程。机械专业培养的是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工学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学生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和专业素养,是当前机械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现今我们处于后工业时代,机械专业课程与实际联系紧密,探索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途径,促使机械专业课程走向网络化、开放化与实践化。本文主要是针对机械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型需求,探究现今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以信息技术为机械专业课程改革工具,探讨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机械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是高校化工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肩负着思政育人的重任。结合课程内容深入挖掘了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凝练了思政育人目标,探讨了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并尝试把课程思政融入考评体系中,将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与爱国情怀、安全意识和时代使命感等思政元素结合起来。教学实践证明,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不仅实现了课程的育人目标,还提高了专业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翠荣 《考试周刊》2014,(89):175-175
《机械基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成败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学好本专业其他课程及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强弱。针对这一实际状况,如何在《机械基础》学科教学中,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建立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同时自主学习、提高创造能力,是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机械CAD与机械制图的有机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诚英 《文教资料》2006,(29):65-66
在机械领域中异军突起的机械CAD技术正迅速普及。职业学校机械专业也及时把计算机辅助设计(即机械CAD)纳入机械制图课程,以符合学科需要、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完成教学目标。在制图教学中要找准引入机械CAD教学的契机,合理采用分段模块教学,并强调课程特点,加强改进和发展,有机结合机械CAD与机械制图。  相似文献   

7.
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同步开展制图员技能鉴定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双证制”教育模式,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与制图员技能鉴定同步开展,将制图员考核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程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机械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机械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具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构建了包含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课外活动、持续改进等四个模块的机械专业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其中课程体系中注重将创新创业理念与专业课程的结合。进而探讨了创新创业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建立了融合研究性教学与CDIO教育理念的复合教学方法、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熟度模型及其评价方法,为机械专业创新创业培养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高职职业教育中,机械专业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优势。现如今,创新能力教育越来越成为学生考核的重要标准,高职职业机械专业注重的是基础与根基的培养,是施展创新能力教育的最佳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高职职业机械专业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将创新能力教育全面渗透到高职职业机械专业教学中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职业机械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加强机械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教育的手段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机械专业的课程要求,阐述了机械专业公差配合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荣 《考试周刊》2014,(84):190-190
机械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的主要专业便是机械教育,中职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区别就在于中职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对于机械专业而言更在中职教育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现在越来越重视中职教育的建设,虽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但并不代表中职教育已经做得很完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中仍然存有一些问题。中职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机械专业作为中职教育的助攻专业,在未来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2.
《机械原理及设计》课程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进一步推进机械类专业设计性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两门课程合并为《机械原理及设计》,同时对该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改革。提出将创新设计融入课程设计的思想,以机械产品的系统设计为目标编排课程设计内容,对总体方案及其结果进行创新设计,时间上采取先分散后集中的形式,并辅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此项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工程设计的整体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84):8-9
针对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结合本校现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借鉴国内外相关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教学经验,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优化并完善适合本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有效地推动本专业的工程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门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机械专业教学是目前我国中职校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专业课程源于生产实践,也直接服务于社会化生产,因而机械教育的教学质量在我国社会生产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影响作用。专业基础课教学是机械教育的首要环节,是学生对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自动化等机械课程进行深入探索的基础。但机械教育基础课抽象的理论和繁杂的概念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方式选择面临一定难题。因而,本文将针对机械教育中基础课教学方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制造2025不断加快的步伐要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基础骨干课程,面向工程能力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介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成果,将课设与现场结合,开发了基于项目的课程设计题目,将授课内容与课程设计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实战潜力。  相似文献   

16.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机械控制理论课程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工程教育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探索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针对测控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机械控制理论的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和完善。为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从教学理念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实践三方面进行研究,为高校控制类课程教学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力学课是机械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但在机械专业力学课程已有授课模式下,学生存在认识思考不足,课程工具化等问题。本文尝试通过课程的"传播力"分析,探讨克服上述问题的方法。此外,分析了力学课程与机械专业主要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以《理论力学》与《机械原理》之间的关系为例探讨如何在授课时融会贯通。"一体化"的授课方式,使课程更加生动和实用,使学生更易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因此,教师立足课改大背景,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专业教学,从思想的转变、政策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三大方面论述了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改革的路径,以期能实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索了机械基础课程“情、境”教学的模式,即在机械基础学科教学过程中,形式多样地开展专业情感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习教学,让专业理论教学生活化、实践化、多样化,情景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根据武夷学院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机械专业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机械原理课程构建基于“三双”教学设计,思创互融全过程培养创新型工匠人才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案例和专创融合案例(双案例)以“基因式”和“专题式”(双形式),融入到“大国工匠”和“创新中国”(双主题)的教学内容中。创建思创互融的线上自学与课外实践双平台,并基于双平台实施轻混合、理实一体的全过程育人教学组织,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学改革以来,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明显,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