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过去十年中,我曾多次执教《少年王冕》一文,其中三次比较能够代表我行与思的变化. 本课改编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改编后的课文共7个自然段,980余字,介绍了少年王冕从七岁丧父到十七八岁独立养家十来年间的成长经历,重点通过少年王冕十岁时辍学放牛和十四五岁时自学画荷两件事,表现了他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少年王冕》一课,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王冕七岁父亲去世,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家用,家境贫寒,十岁替人放牛,却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终成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仍不忘孝敬母亲的故事。回顾2009~2011年间两次教学《少年王冕》,颇有几分感触,于是,笔者欣然提笔,记录下教学《少年王冕》一课的行与思。  相似文献   

3.
(配合三年级下册第9课《少年王勃》)《少年王勃》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品读全文,我们不仅要为"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而赞叹不已,更会为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而拍案叫绝。一、景色壮美的赣江  相似文献   

4.
<正>《少年王冕》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写人的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的故事,赞扬了王冕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的美德。全文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形象。让学生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如何激发学生真正感受"树立榜样"的力量,深刻理解和体验王冕画得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也懂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课文通过少年王冕辍学放牛和自学画荷两件事,表现了他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形象。全文仅960余字就介绍了王冕18年的成长经历,结构清楚,语言凝炼,文化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6.
塌巍叔, ~,、 漫画书 《父与子》我址爱看 没有文字 也能看 了释 《父与子》的作者卜劳思原 名埃·奥塞尔.是位德国人。 刀舔沛 )I、.二 (吕903年一1944年) ①砂万砂笋神 公二孟终刁却山 这是他学徒时画的日记. )② 只知逆他创作了连环漫画《父与子》的人. 对这位画家只能说了解了一半儿。他是位 讽刺漫画家,画了好多针泛时弊的作品,在 纳粹统治下,为了能发表作品,他取了家乡 —卜劳思这个地名作为自己的笔名…… 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吧。尸曰/ ③ 匕力 、丫 卜劳恩17岁起选择了艺术家的逆路。1920 年.他在钳工学徒期满后迁居菜比锡,在 那里…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解】《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以文包诗的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教学重点】联系课文插图,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教学难点】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教学过程】一、激情入境,见王勃1.走进滕王阁  相似文献   

8.
1934年,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一套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父子间感情的漫画作品,犹如一片人性的绿洲,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便是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传世名作《父与子》。卜劳恩是德国的大漫画家,他的真实姓名叫爱礼希·奥瑟尔,1903年出生在柏林,后来在莱比锡绘画艺术学院学习了5年,其间曾给《新莱比锡报》等报刊画过插图。1934年他毛遂自荐,在《柏林画报》担任长篇连环幽默漫画主笔的  相似文献   

9.
【教材简解】《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以文包诗”的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相似文献   

10.
张养浩(1270-1329)是一位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元代曲作家。他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今流传于世的仅有一部《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便奠定了他在我国古代曲坛的地位。他虽担任高官(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要职)却勤政忧民。他极为崇拜孔孟之道,追慕孟子,其名"养浩"取《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其字  相似文献   

11.
感知和运用: 何其芳画梦录中的颜色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画梦录》是何其芳散文的代表作。对于这部集子 ,著名评论家李健吾曾这样评述过 :“他 (指何其芳 )用一切来装潢 ,然而一紫一金 ,无不带有他情感的图记。这恰似一块浮雕 ,光彩匀停 ,凹凸得宜。由他的智慧安排成功一种特殊的境界。”[1] “何其芳先生要的是颜色 ,凹凸 ,深致 ,隽美”。[2 ] 可见 ,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 ,是《画梦录》创作的重要特色。本文就《画梦录》颜色词的运用作一个粗浅的探讨。含蓄、委婉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精韵 ,托物言志是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但何其芳独辟蹊径 ,他致力于色彩词的运用 ,注重色与光的搭配 ,在两者巧…  相似文献   

12.
近日教《少年王勃》,有青年教师问我道:"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信手拈来,怎得神来之功?"笑答:"痛并快乐着!"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个境界。我觉得,教课也是在做学问,一次成功的阅读教学,也要经历三重境界。 一、独上高楼望天涯  相似文献   

13.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是深刻的创作经验之谈。鲁迅先生在这方面始终在作着认真的探索,“画睛”艺术手法高超,造诣精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传神描摹,已有许多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恰如其分的称颂。这里只想简要分析一下人们还注意不多的《药》中的“画睛”艺术。小说《药》中的各类人物,除了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勾勒的夏瑜之外,鲁迅无不刻意画了他们的眼睛。着力最多的是刽子手康大叔。一般论者往往着重分析他“满脸横肉”、衣衫不整的外  相似文献   

14.
<正>[教材分析]《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少年时期便表现出的非凡才华。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课时,在生字教学后,选择三四自然段进行突破,这两个自然段既描绘了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秀美景象,又让人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是课文的重点。[设计理念]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和王勃的才华横溢。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是困扰教师的热点问题。试以《少年王冕》(苏教版五上24课)为例,诠释基于儿童又适合语文课程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探寻历程。一、基于课文:表面热闹,学习活动华而不实根据"教师用书"提示,初教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理解辍学放牛和自学画荷两件事,认识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刻苦的形象,受到思想熏陶,具体分三板块实施:  相似文献   

16.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是元后期重要的散曲家。他一生宦海沉浮,屡次遭贬辞官,与人民较接近。他留下的作品不多。天历二年,陕西大旱,他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途中作九首散曲,很能代表他的思想,是他一生目击了人民的苦难之后,从历史的高度对百姓生活高度概括的反映。而九首中又以·潼关怀古》为最精辟、最深刻、最感人。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散曲。一开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我们眼前顿时出现了气势磅礴、开阔雄伟的场景。山:华山。河:黄河。表里:内外。潼关正位于这内…  相似文献   

17.
《读写月报》2024,(7):4-7
<正>【阅读导引】中国山水画强调寓意,画家往往寓情于画、以画言志、以画抒情。谈及我国古代传统山水画,就不得不提及《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此画以横幅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峰峦坡石随势起伏,山涧深处清泉飞泻。群山环抱中,茅屋村舍参差其间,渔舟小桥错落有致,真可谓人随景迁、景随人移。此画集中体现了作者勾勒、皴擦、点染的高超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相似文献   

18.
<正>洛夫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是一个用诗歌语言来写作的散文家。从他的散文集也被冠以《一朵午荷:洛夫散文选》之名,可以看出,他是很厚爱自己这一篇散文的,或者说他在潜意识中也将《一朵午荷》中的境界当作了自己散文创作的境界。这篇散文,更是用诗意的语言、诗化的情怀,传递人的相处、生命和审美的三重意境的哲思美感。这篇文字从一次争辩写起,但是他却用了一个温和的  相似文献   

19.
在执教苏教版第九册《少年王冕》一课时,我们常常对文本第5自然段中“自然景色的描写”的处理存在疑惑。轻描淡写吧,显得对语言文字训练不扎实,因为课文后就有背诵积累这段文字的要求;浓墨重彩吧,又显得和少年王冕形象的习得格格不入,使这段景色描写成了“鸡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施教和讨论,使笔者产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触,于是重拾课文,由景人情感悟少年王冕。  相似文献   

20.
伦敦国家画廊藏(1645年14sxlo4em) 17世纪的美术史上,克劳德·洛兰是最有名且最成功的一位风景画家,即使去世之后仍然领先群雄,成为风景画领域中最值得尊敬的大师。他革新古典风景画,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思想相结合,开创了以表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为主的新风格。 《希巴女王的出航》巨幅杰作,是克劳德的港湾风景中最大的一件,描绘了海与建筑的情景。 所罗门王迎接希巴女王的场景,是取材自旧约圣经、很受欢迎的主题。但像这幅画中描写了女王旅途情景的,则少之又少。 克劳德画出了戏剧性的明暗对比,绝妙地调节了光线,并在古代式样的建筑之间优雅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